标题 |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
范文 | 摘 要:苏珊·朗格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其独特的艺术情感符号理论在20世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苏珊·朗格的哲学理论观点为据,运用辩证的原理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苏珊·朗格 音乐哲学 情感符号 苏珊·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她通过自己的符号美学理论探讨艺术哲学问题,对艺术本质的独特见解为音乐哲学向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194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哲学新解》奠定了其学术地位,这本著作首先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概念,继而于1953年出版《情感与形式》。《哲学新解》从符号形式哲学的一般意义引出艺术亦是符号,《情感与形式》则将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论证以及全面的推广。 苏珊朗格在其音乐美学理论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 她认为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必须是有着某种共同逻辑形式的,这是符号及其代表事物之间第一位且不可或缺的关系。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而这一逻辑关系符合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关系的必要条件。音乐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它应该是一种永恒经典的形式。它是非推理性的、非系统的符号,是情感形式的意境所在。音乐中的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都在说明其情感之表达所在。而人类的情感特征最奇妙就在于时时都具有未知和矛盾交织,各种条件因素互相相似沟通又互相区别,一切都好似是一种没有绝对界限的状态中。语言对其的描述只能把它们的区别强调出来,却没有办法将其转变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形式。而这其中只有音乐既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整体,又能直接呈现在人类的感知面前。准确地讲,音乐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化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可感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 为什么我们所欣赏到的很多音乐作品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愈加经典又经久不衰?为什么这些经典永流传的作品能感染无数人?在中国古时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向经典致敬的效果,一是因为音乐作品本就是活生生的艺术品,二是因为每一个音乐作品出自不同的演奏者就会有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品其之所以让人感觉鲜活有生命力,是因为音乐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生命的表现力即生命的形式。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有生命力、有活力的生命韵味,就在于它在结构上与生命形式具有相同的结构性,也在于它是人的情感活动、生命活动在艺术中的表现。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包含了动态性、有机性、节奏性、不断成长性这些生命形式的特征,正因为音乐作品包含了生命形式的这四个特性,才能成为有生命力、鲜活生动的艺术品。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每一个音乐作品出自不同的表演者就会有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形象,那欣赏的人面对这些音乐作品时则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正如苏珊·朗格所说:“音乐作品一经问世,便像一个活的艺术品一样,有了自己的现状和发展。”苏珊·朗格认为,音乐作品的延伸继续则是表演,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同一音乐作品经过不同的人演奏再创造后就有不同的演奏效果。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本是由台湾歌手张韶涵的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曲风旋律优美,描绘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而时下大热的一档卫视节目中,腾格尔用典型的蒙古歌曲的曲调创新性的演唱了《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风轻快明亮,俏皮可爱,又是别有一番味道。 苏珊·朗格是符号论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伟大的符号论美学家,她以“艺术即情感符号”为主线贯穿在研究音乐之中,认为音乐是情感符号形式的另一种表现。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辨证统一关系,而音乐也是这样。音乐不应该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它应该是具有丰富含义和韵味的一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它既可指音乐艺术中的圆舞曲、交响曲、奏鸣曲、回旋曲等形式,又可指散文、小说、诗歌等诗体形式,还可指舞蹈表演中的流行舞、古典舞、芭蕾舞等形式。而这是“形式”的全部含义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与艺术家所指的“形式”的意义是不同的。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所说的“形式”是指广义的形式,即最大众普遍的形式含义,而又近似于科学和哲学中专指的形式含义,即抽象的形式,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逻辑形式”。她认为音乐中的“形式”应该是既具有抽象性的同时,又具有表现性。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这种表现性形式既具有豐富的内涵,又有其抽象性。苏珊·朗格认为有生命力、表现力的符号应该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而音乐作为有内涵意味的情感符号,就应该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共同体。在现今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如《黄河大合唱》写于1938年秋冬的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冼星海在黄河岸边看到中国广袤的山川河流以及战士们英勇杀敌、奋起抗日,激发了其创作灵感。当他听了光未然朗诵的《黄河吟》后,乐思如潮,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部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史诗般的宏伟气势,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全曲既采用齐唱、重唱、混声合唱、独唱等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美,又通过表现船夫们与恶劣天气、大风大浪搏斗,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情景表现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以及人们向往胜利向往自由的心声和美好期待,体现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同一性。 苏珊·朗格的情感美学符号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美学中,应该说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人类抽象性活动的本质为基点,阐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内在统一联系。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理论中将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非常好的统一到了一起,也兼具更多的辩证因素。她为音乐理论哲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含义”,更为后人研究探索音乐艺术打开的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刘智强. 音乐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解析苏珊·朗格的音乐哲学思想[J].黄山学院学报,2008(05). 作者简介 黄丹霞,女,四川自贡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