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口试评价与案例设计研究 |
范文 | 朱秋梅
【摘要】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要具有对话性.当前,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教育要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然而,教育要想全面落实评价目标与评价理念并不容易.大多数学校在进行教育评价时,主要针对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德育方面,很少涉及学科教学,教育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实施运用的今天,广义上的教育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理念较为落后,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学科教学评价之中.本文以小学数学口试题设计为切入点,进行小学数学口试评价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口试评价;小学数学;案例设计 《义务教育數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然而,要想全面落实评价目标与评价理念并不容易,在评价学生发展时需要使用恰当的方式,尤其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创造性以及思维过程.对于这些过程深层次评价,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来进行的,并不是只凭借一张试卷就对学生表现进行判断.只有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状况与学习成绩对学生过程性思维进行有效评价,才能判断出学生综合表现的情况. 一、小学数学口试评价聚焦数学思维 数学口试题是一种很新颖的考查方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并不能将口试测评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践经验,且自身数学功底并不雄厚,若自行对数学口试题进行命题会有较大难度.以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使用的是试卷,但是只依靠试卷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而应用口试题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当重视对口试评价标准的制订.相关团队提出了有关口试题的评价标准:第一,能明确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只展示思维结果;第二,通过了解学生做题思路,考查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利用做题过程中的思考深入了解知识概念,并利用相关概念解决问题;第三,在设置口试题目时,应当具备趣味性,且在学生所学范围之内. 二、完善小学数学口试的过程性评价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存在着不足.解决传统评价的弊端、帮助学生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以小学数学的口试评价为例,在口试评价中,选用最多的形式就是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主要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和算法口述开展的评价方式.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技巧口算练习,学生答完题后,还需要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1 100-23-17=? ? ? ?11+25+49= 对于这两道题,学生在进行快速计算的时候,经过思考就能发现,如果采取直接计算的方法,会出现很多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发现数字间的联系,计算就会变得非常迅速.在第一道题中,将23和17相加,就得到了40,用100减40就能直接得出结果,结果为60,这就比用100减23再减17计算相对容易.同样,在第二道题中利用交换法,将11和49相加,得到60,60加25等于85,这比11加25加49计算更为方便. 因为计算是数学的一个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小学考试评价中,已将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口试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借助过程性评价,能够使小学数学口试评价更好地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在计算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口算做好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口算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开展口试评价过程中,评价也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相关评价.如下图所示,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的考试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可让评价结果更加公平. 对于那些没有过关的学生,教师结合过程中学生口试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在口试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以最终结果是正确或是错误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以当前的素质发展为基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如有的学生计算能力非常强,但是错误率高,而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弱,但正确率高.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开展不同的评价方法.计算能力是最基础的考查方面,从基础着手对学生的口试做好综合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后期更为复杂的口试学习中取得进步.目前,只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取加减法的评价方式,而在后期加入乘除法之后,运算会变得更为复杂,学生的错误率也会提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有没有掌握方法,有没有细心观察,而非将评价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 三、小学数学口试立意突显“做中学” 小学数学口试的重点是“在做中学习”.只有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理论知识. 例1 教师随意拿出一张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撕出一个圆. 这道口试题较为好玩.首先,在学生眼中撕纸活动是十分有趣的,因此题目已经具备趣味性;其次,设置这道题目,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撕出一个圆,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促使学生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自行进行思考,从而对圆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团队在进行示范时表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撕出一个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圆的定义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圆,以此来加深其理解圆的性质与圆的本质. 例2 随意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沿着两宽边对折,折出一条与较长边平行的中线,然后将这张纸铺平;用手捏住其中一个角,使其顶点向中线方向折叠,最终落在中线上,最后压平纸片.说出你此刻的发现,并试着证明所得出的结论. 设置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操作意识与习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几何体;考查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考查学生自觉将直观思维结果转变为理性结果,即能直观地對几何体进行判断,并自觉上升到对几何逻辑进行论证.学生在动手做的时候,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而非停留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表面了解上. 四、小学数学口试案例仍需要精雕细琢 例1 在一个正方形的四条边上栽树,每边栽5棵,至少栽了多少棵树? 若将这道题作为口试题,它并不满足口试题的标准,反倒像一道口答题.这样的口试题缺乏趣味性,学生在看到这样的口试题后无法产生探究兴趣,从而无法有效提升数学能力. 例2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一张正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该题目符合口试题标准,可以将其设计成三个问题,一环接着一环.第一问可设置得较为简单,第二问可设置得较难,而第三问则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第一问可设置为“想一想,假设让你使用剪刀,将其中一个角剪掉,那么最终还剩下几个角”;第二问可设置为“动手做一做,并简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最终结果”;而第三问则可设置为“假设剪掉其中两个角,最终结果是什么?剪掉其中三个角、四个角,最终结果又是什么?”将这道题目经过修改之后,就能让它变得开放许多,且更加具有趣味性.经过修改之后,题目就有了一定的系统性,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例3 拿出一摞纸,请你估计大概有多少页,你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该题目符合口试题标准,但是在操作时较为复杂,修改一下会更好.例如,第一问设置为“拿出一张纸片,折叠一次,折叠两次,折叠三次,折叠五次过后它会有多高?折叠十次过后又会有多高?”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操作,而且能通过操作思考规律.第二问设置为“拿出一份报纸,对其中一个版块的字数进行估计,然后再估计整张报纸的字数有多少.”由于这种方式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学生能够理解.第三问设置为“对一本1000页书籍的高度进行估计,可使用的材料有尺子一把、数学书籍一本,并试着证明自己的结果.”该问相对来讲比第二问操作性更强,并且还具备一定的情境,学生会觉得有趣味性. 五、小学数学口试案例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小学数学口试案例的设置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学会思考,不断提升.通过对上文相关例题进行思考,我们能明显发现小学数学口试的案例设计要有联系性,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将口试题的案例设置得较为复杂,让学生感觉有难度,丧失了思考、解题的兴趣.同样,在进行案例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案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 六、结束语 新课改以来,国家强调学生要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要想全面落实评价目标与评价理念,就需要在评价学生发展时使用恰当的方式.只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思考情况与成绩相结合,对学习思考的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才能判断出学生综合表现的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能力,而不应局限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判,从而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姚艳萍,李中华.数学口试题设计与评析案例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4):59-64. [2]孔凡哲,赵晶,马丽.中小学数学口试评价设计的实践操作要领[J].创新人才教育,2016(2):6-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