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宋代婴戏图中的儿童饰品 |
范文 | 摘 要:宋代是婴戏题材绘画的繁荣期。宋代婴戏图中儿童饰品分为首、耳、颈、手以及足饰。有成人饰品佩于儿童的现象,遂儿童饰品代表成人审美和意愿,表达成人对儿童的祝愿,儿童的性格与审美得以塑造,循环往复,中国古代饰品的内涵得以传承。大多饰品源于少数民族,在继承前代中原传统风格的同时,进一步融合大量西域外来因素。 关键词:宋代;婴戏图;儿童饰品 中国美术史中把专门描绘孩童活动的作品称为婴戏图。这类题材始自魏晋,宋发展到高峰,涌现出如苏汉臣等婴戏图画家。对婴戏题材作品的研究,八十年代始受到重视,三十多年来有不少成果。综合性研究有曹淦源《<婴戏图>试论》[1];婴戏题材个案研究有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2];对宋代人文风俗研究的有徐春《阐述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以宋代的婴戏风俗画为例》[3]。还有研究婴戏图兴盛原因、儿童发式等文章。本文从细节出发对宋代儿童所佩戴饰品进行分析。 1 儿童的头部饰品 头饰指戴在头上的饰物,装饰性最强,包括首饰和耳饰。 1.1 首饰 饰于发上的饰品。宋代儿童首饰分发带、发绳和发簪三种。 发带由綵缯制成,固定发髻与装饰。一种为纯发带,无它装饰,用于男童;另一发带缀饰物,用于女童。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女童两个发髻系蓝色锻带,缀两串银穗,《灌佛戏婴图轴》中男童饰缀珠发带,两颗绿珠垂至额前。宋人《冬庭婴戏图》女童头顶红色缎带缀银豆。纯发带常见红、蓝和白色,宋人《扑枣图》可见。 发绳由綵缯所制,固定发髻且作装饰。有红、蓝、白三色,用于男童。细发绳为红色,苏汉臣《冬庭婴戏图》、陈宗训《秋庭婴戏图》、苏焯《端阳戏婴》等,男童头顶小髻系红细绳。粗发绳红、蓝、白三色皆有。刘松年《傀儡婴戏图》男童发髻系红、蓝四根粗绳,苏汉臣《灌佛戏婴图》男童系两根蓝粗发绳。 发簪源于发笄。先秦著作多称“笄”,后改称“簪”,实为同物。两名称交替时期在战国后、汉以前。初用于绾束头发,进入阶级社会后演变成昭明身份的标志,选材、设计、制作等日臻完善。分为玉、金、银、玳瑁、犀、琉璃及翠羽簪。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男童饰金簪。 1.2 耳饰 中国人尚穿耳且悬挂耳饰。穿耳悬挂饰物初为装饰,男女皆可。汉代穿耳目的和对象改变。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处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4]汉代穿耳为规范妇女行为,男子不穿耳。宋代婴戏图中穿耳饰耳饰多为男童,原因有待探究。宋代婴戏图中见耳环、珥和耳坠。 金属制环形耳饰称耳环,现于冶金技术产生后。所见耳环最早记载在晋六朝时期,对象是南北少数民族。《南史·林邑国传》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5]宋代苏汉臣《开泰图》男童右耳饰耳环。 耳珰以琉璃等透明晶莹材料为之,成圆筒状,中间收缩,两端宽大,呈喇叭型,质地较轻,长约2-3厘米,中心贯孔以便系戴。用于充耳,源于汉代。宋人作《扑枣图》中男童饰耳珰。 耳坠在耳环基础上演变而来,圆形耳环下挂一枚或一组坠子,故名“耳坠”。中国先民佩戴耳坠的习俗上溯新石器时代。宋代耳坠实物较少。刘松年《傀儡婴戏图》,苏焯《端阳戏婴》男童饰耳坠。 2 儿童的颈部饰品 颈饰指戴在颈上的饰品。宋代婴戏图中儿童所饰颈饰主要有项圈、项锁、璎珞和串珠。 项圈亦称“项箍”。妇女儿童套在颈部的饰物。部分少数民族男子亦用。以金、银锤制或模压而成,考究者嵌以珠宝。多弯曲成圆圈之状,故名。[6]项圈实物,最早见战国时期。宋代婴戏图中童子佩戴项圈有苏汉臣《冬庭婴戏图》男童形象。 项锁以金属或玉石等加工制成锁状,系串珠绳索,套于颈项,锁形饰物垂于胸前。亦称长命锁,追溯至汉代长命缕,唐演变成锁状颈饰。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和《灌佛婴戏图》中男童长命锁是项圈加锁状饰物,《灌佛戏婴图》中男童长命锁为红绳加锁状饰物。 璎珞亦作“缨络”,集各式珠宝而成。以金属做项圈,周围垂珠玉宝石,正面悬挂金石锁片。本为佛像颈部饰物,随佛教传播渐成日常饰品。初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宋代饰有璎珞的儿童形象见于宋人《小庭婴戏图》和苏汉臣《开泰图》。 串珠是古代先民常用颈饰,以多枚有孔饰物穿连而成。包括骨珠、蚌珠、玉珠、琥珀串珠等。[7]苏焯《端阳戏婴》中男童颈部饰琥珀串饰。 3 儿童的手足饰品 3.1 手部饰品 手饰指手部所戴饰品。分手镯、珠环、跳脱、臂钏、戒指等。宋代婴戏图中仅现手镯和跳脱。 手镯亦称约腕。套在手腕的环形装饰物,男女均用,新石器时代已有,以骨、石、牙、玉等磨成。商周以后,渐用陶、铜、金、银等制作,外形加工日趋精巧。两宋辽金时期手镯多以金银片冲压后弯制成。镯壁较薄,中部较宽,两端略窄,饰槽纹或花纹。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中男童腕部饰模压成金片的手镯,镯面有錾刻花纹。宋代婴戏图中儿童手镯多以金银条锤扁后弯曲成环形,两端以细金银丝编成套环联缀。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刘松年《傀儡婴戏图》、陈宗训《秋庭婴戏图》男童均佩环形素面金手镯。 起于汉盛于隋唐的跳脱流行于宋。以金银条制成,绕成盘状,圈数不等,高低贵贱均可佩之。[8]考究者两端用金银丝编制成环套以便调节松紧,金银条断面有扁平形及半圆形之别。宋人作《扑枣图》男童腕部饰物绕臂三圈,应为跳脱。 3.2 足部饰品 文献和考古发现仅足钏一种足饰,是套在足腕的环形装饰物。用于孩童、歌伎、舞女,少数民族男女喜用之。以金银、翡翠等材料制成,考究者镌花纹。[9]宋代婴戏图中凡露脚腕者皆饰足钏。如苏汉臣《婴戏图》、陈宗训《秋庭婴戏图》,苏焯《端阳戏婴》男童佩戴足钏更加精巧,环形饰物上缀有各式珠子。 4 小结 宋代儿童饰品种类多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与成人饰品相比略显单薄。大多饰品源于少数民族,极少数源于中原,如最早佩戴耳环的少数民族;受北方游牧民族及西域民族影响,中原地区妇女和儿童开始佩戴项圈;璎珞、足钏等初见于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传入中原。专用于儿童的饰品,如发带、项圈、项锁、足钏等。有些饰品仅反映于图像,文献中无记载,如各种穿耳习俗和耳饰。可见,结合文献与图像资料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只对宋代婴戏图中儿童饰品进行研究,壁画、瓷器、画像石等图像资料无涉及,因此对于宋代儿童饰品总结不够全面。另外受现有资料的限制,文章完成主要依靠已发表图像资料。图像资料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受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婴戏图中大多是男童形象,不能对女童佩戴饰品做出很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淦源.“婴戏图”试论[J].景德镇陶瓷,1987(4):37-41. [2]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J].文物,2003(12):56-66. [3]徐春.阐释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以宋代婴戏风俗画为例[J].艺术探索,2009,23(4):9-10. [4]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5. [6]周汛.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7]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8]王苗.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M].金城出版社,2012. [9]周汛.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赵冬蕾(1996-),女,陕西西安人,陜西师范大学2017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