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年级习作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
范文

     白秀彩

    [摘 要]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小学语文必须打破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从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促进者、研究者和开发者的角度,积极探索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新形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习作;角色定位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小学高年级习作”的阶段目标发现,虽然课标中文字表述指向的对象是学生,却无法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呢?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能让学生会写、乐写,真正成为习作教学的主体?

    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建设者……其实这些角色也适用于习作教学,同时为教师和学生们在习作教学中角色定位指明方向。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习作教学的促进者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着主导作用。而在习作教学中,要想做到真正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心情,真正引导学生会用文字表达自我,认识世界,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定位:教师是学生习作的读者。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努力做到以作者之心体会小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以细腻的感受体味小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尊重小作者的思想、观点、表达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与小作者平等的、积极的阅读者角色。

    其次,教师要想完善学生的作文过程,给学生以美好的写作感受,教师还是积极的支持者。这样的支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积累大量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尽可能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课堂上开展丰富的活动,组织学生创建班级读书会,进行课前十分钟的演讲等。(2)给予习作技能指导。习作技能的支持应当基于学生习作的需求出发。如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习作经验交流,让学生在同伴中暴露问题、展示经验,以相互交流,提供借鉴。教师以学生作文为范例,进行必要的技能示范与讲解等。(3)激发习作兴趣。教师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点滴进步、长处与优点,及时进行必要的鼓励、肯定、表扬等。比如大张旗鼓表扬作文获奖学生;把优秀的文章张贴在班级作品栏;把好习作推荐给学校广播站进行播报;鼓励学生参加习作大赛;积极向报刊投稿;注重写博;让学生们自编童话,最终制作童话集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巩固学生对写作的热爱。

    教师想要给予学生美好的写作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就要对高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习作教学问题:

    (1)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

    目前,很多教师将习作课堂教学的重点,集中放在了习作知识理论的输出上,单一地向学生们传授习作的写作方式及技巧,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想象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视与培养,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学内容死板僵化,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习作课程的课堂效率必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学习兴趣以及自觉性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习作课堂以及教学过程的态度和看法,盲目地按照教学纲要和教学进程进行流程化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可以准时地根据进度及时地完成习作教学,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培养,写作兴趣逐渐丧失。“填鸭式”的教学还会导致学生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不断下降,习作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教学模式的固化

    在大部分的习作课堂中,教师通常以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命题以及习作写作模板、思路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并设置了相当多的规定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考核。要求规定繁多的习作作业,加重了学生习作的任务感,学生对习作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习作热情减退,限制了学生写作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此外,教师提供的习作素材,以及要求的习作经典案例的引用,都固定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或某一人群;教师用典型范文进行讲解,弱化了学生自我发挥的能力。这种固定、统一、狭隘以及模板痕迹较深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写作能力的上升空间受限。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与教师的范文如出一辙,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逐渐丧失,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这个僵化的习作教学过程中逐渐下降,反而是教师成为主体占据了主导作用的地位。不可否认的是,提供范文的参考和背诵、经典案例的引用、写作技巧与方法,面对考试可以在短时间达到获取高分的效果,但是对于长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的创造能力逐渐下降,写作思维被格式化,寫作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写出来的文章多数缺乏灵活性,内容空泛。

    (4)教师自我认识的不足

    教师把学生习作教学当成应试教育的工具,将习作技巧和模板套路当成学生获得高分的手段,错误的教师习作教学理念,成了阻碍习作教学质量提高以及习作教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作文教学致力于高频率高密度地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以及习作典型案例,而忽略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身边获取灵感,从生活中体悟情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习作的艺术也是如此,失去了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观察与感知,又何谈具有灵性的作品呢?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经典素材,通常会被学生用来作为应付考试的资料,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为了拿到高分,通常会按照教师在习作课程上的模板进行写作,而在习作课堂上的优秀文章,也是按照教学模板进行挑选评定,久而久之,学生习作失去了真情实意,套路和空话成了习作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写作的厌倦心理。

    即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十分有限,还处于一个学习写作的“习得”阶段。这一过程中,其表现出的优点与长处自然应该得到肯定与鼓励;但其表现出的问题与缺陷,同样也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所认识与改进。这时,教师就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1)精神的引导,即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2)知识的引导,包括获取知识途径的引导。这样的引导,可以是采用语言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采用文字交流的方式等。(3)评语,这是很多教师最常采用的交流与引导方式之一,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评语效果非常好。如有学生在作文中抱怨自己的父母严格限制自己的上网及玩游戏的时间,教师就可在其作文后面分条写道:“你爱上网,借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很好。适当地玩玩游戏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娱乐,但不要沉迷。毕竟你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去做。”“找机会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理解他们的担心与呵护,那不是对你的自由的剥夺。”……

    做好读者,默默支持,适时引导,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习作教学的促进者,才会积极研究出更多实际而妥帖的办法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才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二、從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习作课程的研究者

    在“高年级学生习作情况教师问卷调查”中有不少教师提出“教师没有系统的习作教学理论”这样的观点。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有其背后的原因的。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在习作教学中也有着教学与研究相分离的境遇。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有关习作教学的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习作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习作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事实上,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本是教学者,但是更应该成为习作教学的研究者,只有发挥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双重作用,才能突破传统习作教学的困境,实现习作教学的创新,为习作教学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习作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景与教学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可行性与实用性较强,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研究结果能够广泛应用到小学高年级习作课堂当中去。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无疑对习作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以下研究的问题:高年级学生习作素材来源、教师对习作教学业务掌握水平、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提高习作教学能力的途径、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方法。其中,以习作与阅读间关系为例子,不论在学生问卷还是教师问卷中,均表现了学生以及教师对习作与阅读有着统一的认识:认为读书多了,对习作有一定帮助,而对书籍的选择、读书时长、读书质量是影响习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印证这个观点的准确性,大多数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能举例说出自己班级中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习作方面往往是文从字顺、真情实感。所以,教师作为习作教学的研究者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只要会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善归纳、会反思,一定能让自己在习作教学中更上一层楼。三、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习作课程的开发者

    有学者曾提出,如果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对这首乐谱的演奏。我们认为课程不单是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还是一种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挖掘,播种,开花,收获,再播种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习作课程同样如此。但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多局限于用单一的语文教材作为习作课程,缺少对习作教材的创新和开拓。长期进行单一无趣的习作课程教学,教师教得烦冗乏味、学生学得索然无趣,习作教学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搬运工,教师除了成为习作课程的实施者外,更应成为习作课程的生成者和开发者,对习作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新的发展,不断挖掘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创新点,创新教学方式,挖掘以及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习作最大的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提笔。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提出“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作为教师,就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实现笔头生花,笔酣墨饱的课堂内容和环境,让学生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中找到自己乐意写且会写的话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迈向科学的习作发展方向。

    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需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课程。如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校园日记》课程、以观察自然现象为主题的《观察作文》课程、针对六年级毕业生开设的《我的第一本作文集》课程……这些教师自主开发的习作课程,不仅能够让习作教学的实施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还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并爱上写作。

    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上述的几条,他还可以是学生的激励者、点拨者、启发者,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随着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发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要有更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不是供人驱使和利用的,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不再是被动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在习作学习中应该真正做到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习作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间平等对话进行的,再不是传统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改的教学活动了,这将是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成长的路途。

    (责编 韦淑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