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阅读教学:追求理解与表达的同构共生
范文

     王强善

    [摘 要]理解与表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理解与表达的同构共生,以促进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同步提高与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演好朗读“重头戏”,让朗读成为推动感悟、理解之“重器”;要扎实开展说写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刻;要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将探究发现的权利放给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感悟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解;表达;同构共生

    “同构共生”的含义,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形与形之间共用一些部分或轮廓线,相互借用、相互依存,以一种异常紧密的方式将多个图形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此解释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其中的“形与形”姑且可以作为“理解”与“表达”两个概念。事实上,理解与表达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同时也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与目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鉴于此,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理解与表达的同构共生,以实现理解与表达的同步提高与协调发展。一、着力演好朗读“重头戏”,让朗读成为推动感悟、理解之“重器”

    小语界诸多教育专家都曾大力呼吁,阅读教学应该“读”字当先、“读”占鳌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积累。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朗读意识,着力演好朗读这个“重头戏”,精心设计并努力优化朗读训练活动,让朗读成为推动感悟、理解之“重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在朗读中得以有效提升。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感悟与理解,是为了把握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感染与熏陶。语文教材中的诸多文本都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资源,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朗读,来还原文本的场景,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感悟能力,进而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苏教版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写得尤为感人。针对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去潜心默读、感情朗读:“请大家用心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过电影,感受一下哪些细节能打动你的心扉,然后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认为师生们在维斯瓦河边唱送别曲的场景非常感人,体现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老师将祖国的泥土送给肖邦并对他深情叮嘱,让我非常感动。”“肖邦彻夜工作的情景,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在用另一种方式跟侵略者做斗争。”“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体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炽热情怀。”……学生进行一番交流之后,我安排了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把心融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体会文本中汩汩流淌的那真挚的师生情誼以及他们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崇高情怀。

    实践证明,面对文本中这些饱含深厚情感的语言文字,唯有朗读才能拨动学生心弦,并使之获得真切感受。当泪水逐渐湿润学生眼角的时候,他们那颗柔软的心已被文本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而这正是感情朗读所带来的最理想的效果。二、扎实开展说写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刻

    阅读教学中除了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训练之外,还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之根应牢牢地扎在文本之中,咬定文本语言,融说、写训练于阅读活动之中,在阅读这块肥沃的园地中绽放出美丽的“说写之花”。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我精心设计了两处说话训练。第一处安排在学生欣赏了“师生咏唱送别曲”这个镜头之后。“肖邦的老师和同学来为他送行,满怀深情地咏唱着送别曲。你由送别曲的名字《即使你远在他乡》来推想一下老师和同学会对肖邦说些什么?”这一问题触发了学生的灵感,于是“善解人意”的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些话语:“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时刻想着为祖国而奋斗。”“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依然惦记着你,希望你能创作出更多的催人奋起的音乐,用自己的音乐唤起祖国人民的斗志。”“即使你远在他乡,你依然是祖国的一名战士,你要用音乐跟侵略者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学生思如泉涌,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第二处训练安排在学生欣赏“肖邦接杯登车去”这个特写镜头之后。“‘让我再看你一眼,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不知何时回到你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肖邦在内心深处会想些什么?他又想跟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他们争先恐后地为肖邦这位即将流浪他乡的游子“代言”:“我亲爱的祖国呀,今天我满怀悲愤离去,他日我一定高唱胜利的凯歌返回!”“祖国,我一定会为你的独立而战,用我的琴声,用我的斗志!”“再见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永远会记住你们的嘱咐,用音乐作武器,向侵略者宣战!”……

    毋庸置疑,在阅读活动中设计说写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沉潜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紧扣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刻。所以,只有咬定文本,穿行于语言文字之中,实实在在地展开说写活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三、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会促使自己去思考、去探求,才会有进步。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肖邦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为什么还要离开呢?”这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将这个“问题之球”又踢给了学生。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讨论:“我认为肖邦应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这样做肯定不行,肖邦作为波兰著名的音乐家会遭到沙俄侵略者的迫害,所以他逼不得已才离开祖国。”“我认为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方式不一定是血洒沙场。对于肖邦来说,音乐就是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他可以用催人奋进的音乐唤起祖国人民的斗志,去英勇杀敌。”“我明白了,创作革命歌曲是肖邦最好的爱国方式,在他的胸膛中跳动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肖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弥留之际他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着、修正着、完善着,这里没有教师的生硬灌输,有的只是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由此可见,在阅读课堂上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能够有效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一种一说为快的强烈的表达欲望。四、将探究发现的权利放给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感悟与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在思想内容、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感,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与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权利,让他们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阅读与审视文本,去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之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细节品读等方法再次回眸课文,从文章构思和表达细节上去探究、发现文本在构思与表达上的亮点,进一步促进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同学们,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含情。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那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呢?请你们从文本的构思、遣词造句、细节描写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领会要求之后,再次回到文本之中捕捉新的感受。交流、反馈环节,学生彼此分享着各自的发现:“我发现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一种悲愤的情感——肖邦满怀悲愤地離开祖国,满怀悲愤地创作,最后又满怀悲愤地离世;而这种悲愤的情绪又融入了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说又是慷慨、悲壮的。”“是呀,肖邦是化悲愤为力量,用自己的琴声唤醒同胞的斗志,跟侵略者进行顽强不屈的抗争。”“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满怀悲愤,第三自然段中的‘悲愤欲绝,第五自然段中弥留之际的请求,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亡国之恨,这些都表明了肖邦的爱憎之情在不断地升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好。这个题目是肖邦临终遗言的一个浓缩,它流淌出的是肖邦滚烫的爱国情怀。题文照应使得文章构思严谨。”“我觉得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对师生的语言、动作及表情描写都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我认为这篇文章运用了自然式的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就是这样是对上文的总结,‘才39岁让人对肖邦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则适时给予点拨、评价:“是呀,这篇课文在命题和结尾上,跟前面课文《郑成功》的构思是不同的。《郑成功》以人物的姓名为题,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则以人物的语言为题;前者是画龙点睛式结尾,而后者则是自然式结尾。由此可见,文章的表达形式要根据所写的内容来确定,要追求形式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你给予了学生探究的权利和言说的自由,学生便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他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从而增进对语文学习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综上所述,理解与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抓住了语文能力的双翼并使之同构共生,就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鸟就会得以不断地腾飞。

    (责编 刘宇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