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进口物项创新支付方式研究 |
范文 | 张柳文 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结束人民币长达10年的固定汇率机制,不再仅仅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从2005年至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呈现单边升值趋势,从汇率改革前8升值到6.4,2014年至今,人民币波动趋势愈加明显,贬值可能性逐步提高。依托项目进口物项支付与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趋势相重合,在大家精心研究的基础上,依托项目进口物项采购支付取得较大成功,但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结束,贬值预期升温,汇率波动性和风险逐步提高,后续进口物项创新支付模式的研究显得愈发迫切。 关键词:创新支付;现状;问题分析 一、进口物项支付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进口物项采购现有支付模式 目前采用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信用证支付、现钞购汇、代业主付汇(业主直接支付外汇)的进口物项采购支付模式。 (二)支付模式的问题分析 目前采用信用证和现钞购汇的进口物项支付模式总体上看存在以下4个缺点: ①外汇支付成本较高; ②进口物项支付流程较为复杂,支付周期长; ③使用自有資金换汇支付,资金链如出现问题,不能快速的完成外币融资; ④信用证开立周期长,成本高。 现有进口物项采购结算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能力,资金成本较高,在后续外汇支付方式上,要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在外汇支付方式上有所创新。 二、进口物项采购创新支付模式研究 现阶段中国仍处于外汇管制国家,未实现外汇完全自由兑换、支付,进口物项支付仍需以控制外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为首要任务,同时结合实际资金情况、债务规模,考虑银行相关支付产品来综合考虑支付情况。 目前来看,单一创新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海外代付业务、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跨境支付、信用证押汇方式、外汇贷款进行外汇支付。每种支付方式都有一定程度创新,同时又有其限制性。 除上述单一外汇支付方式外,可以采用将上述方式简单结合创新支付模式:全额人民币质押+外汇贷款+远期售汇、全额人民币质押+境内代付+远期售汇、全额人民币质押+海外代付+远期售汇三种模式。 在企业提供全额人民币保证金质押的情况下,通过银行提供贸易融资等业务用于支付进口款项,同时与企业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以锁定汇率;在约定到期日,将全额人民币保证金按事先约定的远期汇率进行交割,用于归还银行融资本息。 采用该种方式只需要满足: 外汇融资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即期汇率/远期购汇汇率)-1的条件就可以降低购汇成本,企业通过该种方式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上述三种组合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优势: (1)国际市场受资金来源渠道广阔,资金利率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在人民币处于升值预期周期时,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当延期购汇汇率差收益大于净利息支出成本时,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无风险固定收益;而当人民币处于贬值预期周期时,可以通过远期结售汇方式适当规避汇率风险。 (3)借助银行信用保证,提升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融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外议价能力。 大力开展“内保外贷”支付模式。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明确提出以“内保外贷”向国外转移产能提供融资业务。该种业务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利用母公司的授信额度,较快在海外开展业务,利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资金。进行内保外贷业务套利空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可观的本外币利率差;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汇率差。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情况下,可以通过远期结售汇方式锁定汇率,降低汇率风险。主要包括: (1)在境外贷款外币 采用“内保外贷”融资方式,境外企业在融资时一般来说贷款外币,一方面境外外币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贷款外币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免去购汇时间和购汇成本。 (2)在境外贷款人民币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可以利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借款低于国内人民币借款成本这一优势,为其提供担保,在自贸区融资人民币,用于贸易项下的外汇支付,降低融资成本。 三、进口物项创新支付模式总结 (一)合同货币选择 进口物项支付创新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支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提前至合同签订环节时合同货币选择上,建议在签订合同时,提前约定合同支付货币,多采用“软货币”,例如:前几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时,采用美元作为支付货币可以增加汇兑收益;最近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采用欧元作为支付货币可以增加汇兑收益,降低汇率风险。 (二)创新支付方式选择 进口物项合同签订后,合同货币也已确定,此时可以选择采用单一或组合创新支付方式,具体支付方式选择也受到多种条件制约,不可能一成不变,支付方式选择具有多样化特征,但总的来说,以降低汇率风险,节约财务成本为前提条件,确保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06). [2]王飞跃.知识产生方式和科技决策支撑的重大变革——面向大数据和开源信息的科技 态势解析与决策服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