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农村文化的路径探索
范文

    成华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中,农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发展农村文化是一大挑战,对此问题,文章首先概括了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从而对农村文化在此过程中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语境;农村文化;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217-02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多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而既有城市经济社会也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2年城市人口比重表明:美国82.4%、英国79.6%、德国73.9%、新加坡100%、日本90%、韩国82%、中国50.5%。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状况依然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这就明我们的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事实上,中国尚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农村之间“候鸟式”“钟摆式”迁徙,被城镇化、伪城镇化,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6%。

    针对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紧接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 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发现,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以往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在这里,“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以及“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就为我们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课题。笔者向来认为文化是宇宙空间中一粒微尘、一件事物、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无需谦让地凌驾于经济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高度重视与之匹配的、配套的文化建设。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有力支撑

    闻一多先生早在六七十年前就指出:“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在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的征服千百倍之。”闻先生强调了独立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推出,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同样是农村传统文化形态向市民传统文化形态的转变如何实现软着陆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农民对农村传统文化、农业生活方式、农耕思维意识的眷恋甚至捍卫;涉及到现有市民对农村文化形态的排斥、城市思维对农村生活方式的碾压式侵入、城市文化糟粕对农村优秀传统文明的病毒寄生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文化领域的融合,新型城镇化将只能完成物质上的进程,滋生出众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必须将农村优秀传统化保护传承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如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的有效保护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顾伯平在《文化的作用》中对文化做了一组形象的比喻,说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是很有见地的论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经济杠杆成为众多人奉为圭臬的价值标尺,从而忽视文化的内在作用,便大量涌现了急功近利的,甚至“断子孙粮”的吞噬性、毁灭性的经济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从众多层面看到并尝到了这些“没文化”的经济驱动所带来的苦果。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而言,如果我们不处理好文化的问题,我们必然重蹈覆辙,再尝苦果。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们思想境界、增强人们精神动力意义重大,在促进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味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新型城镇化推挤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布局等。如果我们充分发挥了顾伯平先生所说的文化的内燃机、调控器、粘合剂、助推器的作用,那么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会得到农民、市民的拥戴,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的实现。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妥善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新型城镇化简单地说就是要农民变市民。这个过程对于“农业文明”而言,存在一个文化安全的问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基因,虽然农业文明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而迅速消亡,可是文化基因的传承、突变等新陈代谢依然起着建构城市文明的重大作用。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是根本,正如2013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重要讲话指出那样“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现有文化形态:他们的风俗是什么,他们生活规律是什么,他们精神寄托是什么。相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跟上甚至超前。比如农村特有的传统节日如何在城镇化后得以延续,农村劳作方式被破坏之后如何调整农民的作息规律,农村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民间戏剧等)如何在城镇化的土壤里继续存活……

    人的类群实际上是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起来的,我们只有保护和传承好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城镇化变革中的农民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避免文化上的不适、排斥、冲突和对抗,然后顺着文化的软梯着陆城市文明。也才不至于像移栽的植物一样,出现水土不服或者排异反映。笔者觉得面对如上课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科学梳理和辩证处理。首先要对这些农业文明的形态进行普查,对其现状建立相关的详尽的数据库,达到收集保护的目的,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做好存照工作。然后文明还需要对这些项目的价值进行论证,对于那些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生产关系里存活的文化形态,我们也不必逆势而为地无谓抢救。对另一部分依然具备发展潜力、有极大传承价值的项目要予以积极保护和有效发展,并力图创新,拓展新的空间。同时,要大力实施一系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措施。

    一是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

    二是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三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四是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特色塑造独特的城市文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新型城镇化时指出: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

    这实际上是从文化的高度对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定位。近年来,中国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兴起的古镇热值得我们思考。很多的古镇实际上就是祖辈们早些年聚居的村落。今天的国际国内游客为什么对古镇旅游乐此不疲,方兴未艾呢?说到底还是追慕先辈的生活形态,想去感受当时的文化况味。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古镇旅游”的现行经验借用于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呢?答案是肯定的。

    结合城乡互补及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结合农村的生态优势,让城镇化的进程沿着乡村化、生态化的道路发展。生态是农村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就应该好好借鉴和利用,不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让重型机械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诞生的城市“村在城中,城在村里”,实际上这也是保护性的城市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之类。

    其次,可以充分结合当地农村文化的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城镇,文化是一个城市内在吸引力的源泉,是城市的看不见的、最恒久的、最有魅力的地标,他包括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中国有着丰厚的农村文化传承,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差异性,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民间戏剧等传统,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传统的差异性,那么形成仇保兴副部长所说的城市自己的“文脉”当是一件易事。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民居风格,打造民居特色城鎮。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影响,民居风格千差万别。民居无论从建筑学、美学、文化学还是社会学上都有着宝贵的价值。如果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能够沿袭本地的建筑特色,这不仅有益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强化,同时也是对农村固有文化形态的有效保护。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最终要有效促进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一方面,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改造与被改造,融合与被融合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研究咨询部《中国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所提出的如何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的问题。新华网评《新型城镇化是贪大求快的克星 》中就提出:新型城镇化最终将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要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文化依然需要发挥它的内燃机、调控器、粘合剂、助推器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在政府的工作部署下,探索出城乡文化的共融地带,发展新型城镇化相配套的新型城镇文化。笔者觉得一方面要充分包容农村文化所带来的一些缺点或者错位,用接纳的心态去对待农村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消除两种文化交融的隔阂;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普及城市文化中现有先进文化形式,比如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凝聚优势,利用文艺类社团吸纳市民化转变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活动,比如定期组织文艺活动获交流,通过文化的融入让城镇化的农民找到市民身份的确定感。第三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农村文化的优势或者特点,量身打造新的文艺团队或者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如建立山歌协会、民间工艺协会等,让市民化的农民成为骨干力量,反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文脉的形成和丰富。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做好领头人的工作,可以采用文化专业单位人才连挂帮扶、推选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方式,充分发挥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由点到面逐步实现农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和过度。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有着经济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经济是一个指标,像我们的穿戴;而文化是一种基因,像我们的血液。既然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我们的国家战略,是为了为人民谋福祉,那么我们也就真应该以人为本,从人的内心真实需求入手,加强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力争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完成农民到市民的无阵痛、无排异移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