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紫砂文化创新
范文

    刘俊华

    摘 要:文化是一条不断开拓的路,是一条流动的河,是跳动不息的脉络。“流水不腐,戶枢不蠧。”正如我们所知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种创造与表达,只有时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紧扣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创新;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7-01

    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发祥地。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生活在宜兴的先民早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来自于这厚重的沉淀。从有序可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紫砂工艺历经: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洲、蒋蓉等这些名家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成熟制陶技艺。宜兴紫砂,从明朝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陶,六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紫砂人的巧手,精心创造了独有的紫砂成型技法,再以宜兴独特的矿土制成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茶具,文房雅玩,花瓶花盆等。

    宜兴紫砂茗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独树一帜的“国之瑰宝”。大江东去,浪淘沙,却淘不尽这泥丸小壶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自宋以来,紫砂的优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

    据史考, 宜兴紫砂创作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紫砂壶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此时名家辈出质式姿态万方。以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所创“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和“高把提梁诸式”等壶式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三大家“汉方”、“梅花”、“八角”、“葵花”、“僧帽”、“天鹅”、“足节”等壶式最负盛名。他们一改古制法改用褪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乃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紫砂文化是一门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紫砂壶的创作是建立在紫砂历史之上的在今天肩些人将现代陶艺技术运用其中为紫砂创作赋予了时代气息。但是在不断改进和提高技艺的同时仍然离不开传统的技艺手法。这是和紫砂的地域特点、独特的材质以及工艺手法密切相关的。宜兴紫砂从传统中创新,必须对造型艺术的进行形制改革创新。紫砂的品种与形制,造型式样之多之广,是各种陶瓷品种中最为突出的。

    创新是艺术进步的灵魂,陶瓷艺术与设计的创新不仅包括材质创新、技法的创新、工艺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创新、理念的创新和风格的创新。纵观紫砂历史不难发现这既是一部紫砂发展史,更是一部创新史。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总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相结合,惟有坚持创新,才能将紫砂文化发扬光大!宜兴紫砂的传统创新离不开紫砂材质的开发与利用,宜兴紫砂饮食着感性美和理性美双重的内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

    紫砂材质的特殊性,呈现特殊丰富的观赏效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英明不腻”。

    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种创造与表达,只有时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紧扣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保证其具有不竭动力。一把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是火与土的艺术,每一件经过高温的烧制收缩,不可能产生一模一样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观能动的创作激情,就没有流淌的自然美,无法让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艺术涵养造诣的表现。

    发展中国传统紫砂陶艺,继承与创新要符合规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一概而论,有所偏颇。明清以来,紫砂壶一直采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只有采用这个传统,才能保证紫砂陶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时期,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紫砂陶艺采用“注浆成型法”,结果不仅使紫砂陶艺失去了传统特色,而且也提高不了产量。可见,继承传统首先要跟着传统走,然后在设计和造型上加以创新,才能继承和发展传统陶艺。前辈们的精神审美追求标准和历史作用也是永远不能忽视的。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主张,对于广泛的群体的精神意识,影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领导和促进作用。文化的清高性、文化的通俗性是并存的,而先进文化一直又是起引领作用的。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品茗不仅是一种生活需要, 更是一种文化。一缕香茗必得在一把好壶中浸泡, 才能使得其品味得以升华。

    作为茶文化的承载者之一, 紫砂壶以其独有的灵气和魅力将茶的幽香渲染得神秘、清透、浓郁赋予茶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工作者,在这个时刻必须要神清目明,要清晰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并以此为基础,注入时代的新气象,宜兴紫砂传统的造型设计凝聚了前辈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历经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薰陶,从而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于世。

    参考文献:

    [1]沈遐龄.论紫砂早期壶的艺术特色[J].东南文化,1995(04).

    [2]萧建民.陈曼生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3]李强.中国古代紫砂壶赏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