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韦福安
摘 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旅游人才是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实施保障及运行机制。
关键词:“整合—互动”型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进程中,如何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却成了众多高校旅游专业教育者思索的难题。我国很多高校旅游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并不能主动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导致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专业所属行业的工作了解不够,人才流失率大。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旅游人才是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1.国内外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国外旅游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国外发达国家旅游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开发较早,措施较成熟。目前主要有几种类型:企业办学,如著名的假日酒店大学,培养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并通过其管理公司向全世界各地特许加盟酒店派遣职业经理人从事管理工作;校企联合办学,如希尔顿酒店集团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设立酒店管理学院,培养职业经理人,并通过其管理公司拓展世界各地连锁酒店;产教结合的“洛桑模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当今驰骋国际的一家专业酒店管理学院,培养具有高水平运作能力的国际人才。该学院并没有对外营业,接待大厅,咖啡厅和不同风格的餐厅,既为师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没有实际工作人员,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
1.2我国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旅游人才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有校企联合办学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合作办学、聘请企业客座教师、校办企业模式、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等等,但仍不够完善,无法形成体系,目前主要还是以学校为单方面主导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理念不一致,利益不一致,高校辛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滞销不前,而企业需求的人才却千金难求。
2.“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通过与一些现代企业在人力、物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理念、学习、研发等方面的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运行方式。这一模式通过双方目标、利益及资源的有效整合,着力构建一种双方追求一致、行动一致、相互渗透、整体发展的水乳交融的合作模式。化校企两重利益为整体利益,化外部资源为学校与企业内部资源。[1]
2.1整合企业与高校的人力、物质、信息等资源
高校有着系统的专业教育环境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健全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些,都是企业所紧缺的,所以高校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管理和服务咨询,提供专业理论及管理培训等;但同样,企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他们需要不断补充理论知识,而且,企业员工能及时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他们掌握着行业的新技能,新产品,新市场动向,高校应适当的聘请技术能手和中高层管理者做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高校与企业员工应经常不定期交流信息与讨论行业时新话题,整合信息资源,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及动向,从而,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同时,旅游高校每年应选送2—3名专业教师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3个月以上,并力争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有去各类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顶岗实践,丰富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改善其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2加强企业与高校在理念、教育、研发方面的互动
教育与研发方面的互动源于高校与旅游企业的密切联系,旅游企业应成为校企合作的资助人,反过来,学校提供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可承担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专业培训的功能,并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应用性科研,帮助企业加快产业的改造,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还可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教学,进行模拟经营与管理,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在高校中,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可以密切结合地方需要的,着重为本地区培养人才。总之,教育、科研和社会生产的结合是保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适用性的可靠途径之一。
3.“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3.1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忠诚度
在学生入学上,国外一般采取较为灵活的入学方式,主要通过本人申请和院校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对本行业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而导致的人才流失。[2]国内目前虽然不能像国外那样在入学时就招收到对旅游行业具有较高兴趣和意愿的学生,但起码,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都是符合报考志愿及本专业的基本招生条件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思维,获取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职业热情。
3.2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与动力
“整合——互动”型培养模式突出学校和企业的互动性,两者相辅相成、分工合作。国内企业校企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对于旅游企业,高校要通过给予其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回报”为说服点,如通过订单式合作培养企业紧需人才,调动其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通过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充电培训促进与企业的资源整合,通过联合办学或管理输出而真正实现校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企业能优先得到优秀新职员,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3.3完善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控制机制
“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讲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包括学校质量监控和企业质量监控两个方面。学校质量监控主要以教学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企业质量监控主要以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依据,具体通过岗位实习考核、在岗表现反馈等措施实现。企业质量监控所占的比重比学校质量监控大些,体现“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的特点。学校与企业相互监督,共同保障完成实习实训,同时确立指导教师负责制,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小组,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考评。[3]
4.“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4.1以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设置上,校企双方要加强联系,定期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双方发展需求和政策走向;掌握旅游行业需求,及时根据旅游市场发展动向,依托旅游行业增长点或行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增减专业。旅游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校企双方专家通过社会和行业调查后共同确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紧密结合旅游行业发展动态,主动调整专业方向,既有针对性,又有超前性,[4]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2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以企业职业分析为依据,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高校应尽量放权,允许院系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应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内容符合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并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门类,开设区域性地方性课程,适应地方与国际交往与未来旅游需求。
4.3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教学体系。这些实训室应充分体现其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与旅游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学校应按教学功能设置不同的模拟实训室,使实训室建设系列化,完成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演练为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为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及工作做准备。
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结合,实施“一年级组织多次参观,二年级开展短期小见习,三年级开展半年专业实习,四年级进行与就业挂钩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旅游院校必须选择能够代表旅游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实体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具体运作过程中,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
再次,旅游院校与企业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仅提出实践体验要求,同时还组织他们参与学院或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带领相关专业方向学生参加相应旅游企业的规划、管理与服务,并随时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大接待活动,包括会展、大型国际会议、大型庆典活动等,组织学生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直接从事一线真实专业活动。
4.4积极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旅游院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制度,以丰富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从领先企业邀请一批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企业人才做兼职教师或开展专业讲座, 并通过他们培养学校年轻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完成教师的培养,学校完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企业提供教师旅游职业经历并完成对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积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双方长期合作产生最大效益。[5]
4.5实习基地共同经营,工学结合,校企双赢
旅游高校可在专业带头人的组织下,组织得力的专业师生团队,形成一定的管理输出模式,对一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体经营和管理。师生以“老师-经理”、“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进驻各个真实工作岗位,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对旅游院校来说,能为师生零距离顶岗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师生共同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实践;教师的轮流顶岗锻炼能强化教师的企业素质和专业素质,为打造“双师”型教师提供新平台;并且旅游高校可在实习基地采取企业式考核,建立以能力和过程考核为重点的新型教师及学生企业实践考核办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工、研四位一体。对企业来说,极大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共同经营、工学结合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资助项目“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多学科交叉培养涉外旅游人才的模式研究”(项目号:桂教改2008B10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2年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徐旭水,盛羽洁.《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J].职教通讯.2007
[2]孙淑英.国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
[3]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
[4]赵纲.构建旅行社行业“互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
[5]侯聂成.搞好产学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必由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