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 |
范文 | 黄仿青 在紧张的高三数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习数学比较刻苦,甚至刷题无数,可是,每次考试还是那一点可怜的分数,不见提高,甚至有不少同学发出了“数学虐我千百遍”的凄凉感慨。那么,为什么一些学生刷题无数,成绩却不见提高?复习效率低下原因究竟在哪里?到底是数学“虐我还是我欺负数学”?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体会,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与启发。 一、根源在哪?痛点在哪? 很多同学在反思时,常常把学得不好、考得不好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马虎”“粗心”“不注意”所造成的。其实,这种反思是肤浅的。只要密切跟踪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的课堂表现,细心分析一下学生的作业与试卷,我们就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复习效率低下,考试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概念、定义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含义的不理解或使用方法不当所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还不够“明理”。看看下面几组问题是不是大家经常犯错误的地方?说说根源在哪? (第一组) 数列求和: (1)22+23+24+…= (2)1+a+a2+a3+…+an= 点评:上述两个问题很简单,但如果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项数q、公比q的含义以及它的成立条件理解不到位,则很容易犯错誤。如,第(1)小题学生可能会误认为项数为n,第(2)小题学生不仅可能会忽视对a进行讨论,还有可能误认为项数是n。 根源:对公式字母含义的理解不深刻导致出错。 (第二组)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f(x)=4? ? ? ? (2)f(x)=x (3)f(x)=a (4)f(a)=x? ? ? ?(5)f(a)=a 点评:对函数概念及函数记号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上述五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明白谁是自变量,谁是常数,如果只注意形式,不理解字母的含义,则很容易混淆。 根源:函数概念及函数记号的理解以及对变量与常量的理解不够透彻。 (第三组) 下面两个参数方程分别表示什么曲线? (1)参数方程 (2)参数方程 点评:上述两个参数方程,形式完全一样,只有一字之差,但方程所表达的内容却差之千里。在方程(1)中m为参数,方程表示过定点的直线,而在方程(2)中,则方程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可见,不理解字母的含义,仅仅死记外在的、形式化的公式,必然是“一做就错”。 根源:在于对参数方程的理解,遍地都是字母,要理解谁是变量、谁是常量、谁是参数。对参数的准确理解:参数也是变量,点随着参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组) 低级错误1: 低级错误2: 低级错误3:因为,所以 低级错误4: 低级错误5: (与若,则混淆) 低级错误6:已知 则 点评:但凡涉及到数与式的运算求解问题,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先化简,一般要经历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一系列的运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同学由于对公式、法则、运算性质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会因一些低级错误而因“小”失大,学生不能因“错小”而“不为”,学习中应舍得花时间反省、纠错,反思错误背后的原因,确保下次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根源:对运算法则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出错。 (第五组) 点评: 根源: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和对公式掌握不牢固导致出错 (第六组) 解不等式 点评:有同学这样解, 得,,。其实应为,得:,解得:,或。根源:1.基础不熟练,方法不当;2.变形过程中不等价;3.逻辑不严谨,不等式(或方程)两边随意同乘、同除一个数,造成了增根或者失根。当然,笔者认为,作为高三学生,能用下面的方法更好:由得。 根源:在运算求解过程中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结果越走越偏。有的学生尽管运算方向正确,但运算方法不当,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出错。 (第七组) 1:若不等式对一切的都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不等式对一切的都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以上两个例题,题型一模一样,但不能照搬同一种方法。问题1选择参数分离法合理、简便,而问题2则选择数形结合法较为简单,若选择参数分离法反而麻烦。 根源:方法不当所造成。不得要领,不明理,做题盲目。 综上,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自己做错题的根源,一方面会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解题过程繁锁,失误的概率就增大。另一方面会由于无用功太多,消耗了时间,造成隐性失分。像这种在考试中“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从而导致在中、低档题上无谓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失分的原因的确好简单归结为“马虎”“粗心”“不注意”。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这些隐患不及时解决,下次还会重蹈覆辙。 二、深层次原因 上面讲的是技术层面(属于智力层面)的原因,也是细节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这些细节方面以及基本功不扎实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追朔到精神层面。不可否认,人的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别并不大,人的智力水平也是呈正态分布的,智力水平特别高的(所谓“神童”)与特别低的都是极少数,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那么,成绩的好坏就取决于你有没有真的用“心”去学以及你的意志品质是否顽强等非智力因素了,即“人”的精神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跳出数学抓数学 要想提高数学成绩,为了数学抓数学,往往是抓不好的,必须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寻找突破口。精神层面的问题不解决,态度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徒劳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解决。 1.培养兴趣(热爱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得好,学得好就有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若没兴趣则学不好,学不好又没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掌握循环按钮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里。只要你能静下心来思考、明理、动手做题并不断反思,你就会尝到数学学习的甜头与乐趣。你不亲近它、不明它的理,不花时间去研究它,就等同于你在“虐”它,我们说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你不热爱数学,那么数学“虐你千百遍”就不奇怪了。其实,很多时候是“数学待你如初恋,你却虐它千百遍”。只有明理,学得才轻松,否则靠死记硬背则学得很痛苦,也学不好。 2.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不断的源动力。笔者所带的2011届理科班学生冼同学,从高二起就定下了要做精算师的人生目标。课堂上如入无人之境的专注度是她优秀的学习品质。从广州一模的82分到高考的124分,成为当年天河区高考理科数学状元,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创造了高考数学增分的奇迹。 3.钻研的精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学则空。所谓研究,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可以吗?还有其它方法与手段吗?不断的用“心”去体会、琢磨,养成了这样爱动脑筋的好习惯,长期坚持,量變就会引起质变。2018届理科班黄同学,他谦虚中透露着一股舍我取谁的自信与霸气;曾经用了晚修的2小时的时间攻下一道题;也曾经只用5分钟便攻下高考压轴题,最后在高考中考取了天河区总分状元被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其中数学单科成绩144分。 4.顽强的毅力,稳定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即便是累战累败,仍要累败累战,不服输的精神。持之以恒。 5.心无旁鹜的专注度。有些学生上课时会出现分神、想入非非、打磕睡等情况。学生处于多梦的年龄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中国梦。要提醒自已,可以效仿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 6.良好的习惯。入室即坐,入坐即学,心无旁鹜。课前预习,课中专注,课后训练,及时纠错、反思、总结、归纳、内化、吸收。 7.适度的虚荣心。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虚荣心,若一点虚荣心都没有,就说明你没有一点上进心,一个人一但没有上进心,那将一事无成。适度的虚荣心,客观上成为了学习的动力,但虚荣心不能太强,太强就变成了嫉妒心,嫉妒心成为了学习的阻力。 精神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方法就不是问题了。 四、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建议 1.关于听课。应鼓励学生先自行预习,能自己解决的更好,不能解决的时候带着问题听课,听课不能被动地听,应带着“猜老师的下一句”的意识听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还能防止打瞌睡。 2.关于做笔记。记一些重要结论、方法、规律与要点,少记多思。少数同学处理不当,把做笔记变成了抄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他在后面抄,思维没有动,总是慢一步,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学习效率极低。 3.关于错题本。应与时俱进,抄题太耽误时间,建议直接在试卷上订正,试卷就是一本好的错题本,省时省力,效率高。 4.关于学习时间。成绩难提高的一个最大痛点就是“时间不够用”。各科作业都很多,只顾着赶路,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消化、巩固与反思。更没有时间来思考、研究,还有其它学科一大堆做不完的作业,哪来这么多时间呢? 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吃喝拉撒、必要运动及休息时间外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最多12小时,那么多功课,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完成,更重要的是还得花时间消化、巩固、反思、研究与琢磨。那来哪么多时间?最后的矛盾与焦点都集中在“时间”的争夺上。 应对策略:挤时间+心无旁鹜,你一天就有25小时了(时间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科学习时间的分配,建议按学科在高考总分中的权重,科学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个别薄弱学科适当倾斜,数学一般都是被倾斜的。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科任老师要求的严厉程度来分配学习时间。比如,语、数、英三大学科的学习时间按比例各应占总时间的。 5.关于刷题。刷题对思维的提高未必有帮助,但高考要在限定的120分钟之内解决战斗,就要求不仅会做、做得对,还要做到快,因此就要求熟练,在“明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刷一些题是行之有效的。 五、复习备考的技战术策略 1.养成反思的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经验+反思=进步。 2.重视中、低档的得分率。高分是由中、低档的得分累积而成的,老实说,考试中,根本不会的题目其实是少数,现在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级考试的命题,一般来说,容易题、中等题及难题的比例大致都是5:3:2,抓住了中、低档题的得分(150×0.8×0.8=96分),就有了温饱水平(90分),也为小康分数(120分)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高考不是看谁得分多,而是看谁失分少,这句话富有一定的哲理,也蕴涵着“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道理。2015年高考数学卷中,笔者的学生王依君140分,许鹏斌139分和翟少驹138分是天河区理科数学前三名。他们的共同点是基本功扎实,高考中、低档题零失误,细节方面抠得很准。 3.第一轮复习稳扎稳打,侧重点在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做到章节过关、明理,不建议盲目的滥做套题。 4.高考命题的新动向 (1)形式的变化。大题排列顺序突变。理科1卷把概率统计放在最后;文科1卷把概率统计题放在第一。但不管如何变化顺序,放在最后的题目还是难题,放在前面的题目还是容易题。我们只需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胜有招。 (2)本质的变化。命题内容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转变,突出表现为考查目的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文;考查目标从常规性的问题解决技能到创造性的探究能力;考查情境从学科知识化到真实情境化;试题要素从单一因素到复合因素;试题结构从碎片到整体。特别注重试题背景的“真实情境化”。 综上所述,如果说“重视明理,为了数学抓数学”是属于智力层面上的问题,那么“重视精神,跳出数学抓数学”则是属于非智力层面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备考的实践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学生数学素养和考试成绩提高的“充要条件”,也终将不会是“数学虐我千百遍”,而学生们也可以“我待数学如初恋”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