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环境育人人净心,心境树人人德高 |
范文 | 蓝淑青 【摘要】小学情境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识,而环境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品性、德行与习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更高效有序地开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有指导性意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礎,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关键词】环境教育;德行养成;兴趣培养;观察指导;思维发展 一、环境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随着建设绿色深林城市在全国铺开,我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自然生态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重要性,而教育更不例外。环境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儿童发展”及“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的四大实践方法之一。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顺峰小学三面环山,环境宁静清幽,为学生铺垫了优质的学习环境,我校还形成“三教育一课堂”的办学特色:一是文武兼修的“双才教育”特色。二是“重养成、促成长”的德育特色,促学生“品才双馨”,全面发展。三是渲绿色、重环保的“生态自然教育”特色,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自然环保意识。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环境教育,而我校的生态自然教育则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意义 小学是学生品行养成的重要阶段。因为学生的自律性、自立性还处在完善的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品行需要进行强化引导,而环境育人则是适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的好手段。环境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品性、德行与习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更高效有序地开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有指导性意义,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大地丰富和推广我校的“养成教育、自然教育以及双才教育”的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策略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环保行为主动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结合环境教育,采取环境兴趣法进行环境育人。 疫情尚未完全解除,我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响应国家的号召,在高效把控疫情防控同时,更重视学生的环境熏陶以及身体锻炼。我校利用“靠山吃山”的优势,为学生们搭建强身健体的优质桥梁。充分利用校内的区域,在校内各个角落都栽种多样品种的鲜花、树木,让学生们在课间憩息、运动。翠绿的美丽环境,清新的空气,吸了很多的学生到室外运动。此外,还有热爱象棋的学生会到美丽的樱花园下棋。放学期间,学生在绿树成荫的憩园等候放学,憩园还安置小型图书角,学生们在清幽的环境中边等待放学,边静心阅读。 学校还充分利用环境育人方法,为学生们打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区,我们会让班级进行环保装饰,引导学生爱护教学区域。校内有个别班级的学生欠缺责任感,不够团结,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每次看到身边有纸屑他们都不主动捡起、清洁工具用完便杂乱摆放,作为德育工作者感到十分的无奈。我们从生活中所看到的警示牌: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得到了启示,采取了环境兴趣法中的优劣转化。 首先,把课室里的清洁工具都趣味化,培养学生爱护之心。然后把清洁工具贴上了趣味性的提醒话语:轻轻地扫,轻轻地放,微笑与你陪伴,或者贴上微笑、生气、委屈等图案,这样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让他们享受这种一起劳动的快乐,爱上这种一起劳动的趣味。除此之外,还定期更换话语或图案,让学生的趣味感更持久。当道德行为成为学生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习惯。 我校还把日常教学融合到环境教育之中,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个班级都以环保为主题建设班级特色,有些班级结合环保绘画开展;有的班级将环保与朗诵结合;还有的班级把环保融入到书法之中……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不分优劣展示出来,这种环保氛围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注意到环保,教室、办公室、校园环境都变得越来越美。可见,这种环保兴趣还受到氛围熏陶影响,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指导观察环境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性 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在环境教育中,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感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要强化学生德育中的感受性,可以通过指导观察实现。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榜样观察法来达到德行培养。笔者让学生们在校园内搜集让人感动的保护环境情景,可以通过摄影、画画或者找图片等形式完成。有拍下校园翠绿的美景,有画出同学拾起垃圾的动人情景,还有的画出同学主动收拾杂乱的图书馆的场景……通过班会课一一展示,给学生们表达的机会。紧接着,第二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趣寻找身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环境榜样”,并且仔细观察“环境榜样”是如何做的,记录下来。最后一步是让学生们自己也成为图片中、图画中、镜头中的“环境榜样”,根据自己的记录,一步一步地实现。其次,随着垃圾分类的普及以及重视,我校也着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更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同学垃圾分类,进行对错的判断。无论是学生自己操作,还是观察其他同学的时候,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也是“生态自然教育”的一大体现。 (三)以发展环境思维为重点,着眼学生的德育发展性 环境教育还主张“一切为了儿童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发展品质,然后再形成良好的思维发展能力。思考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环境问题情境。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方面,可以善于创设环境问题情境,善于运用语言的魅力。笔者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垃圾堆旁边,你有什么感受?假如我們班级每天都不打扫清洁,你说一个星期后,我们班级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学校周围的树木都被砍掉了,你能想到这是一座怎么样的学校,你更喜欢哪一面的学校……在一个个环境问题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有一个发展思维的思考过程,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产生环保意识,这些意识萌芽会茁壮成长,最后指引他们行动起来。除此之外,德育工作者还可以善于利用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进行环保意识强化的互动手段,着眼学生环境教育的发展性。 (四)以训练保护环境能力为手段,贯穿学生的道德实践性 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熏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想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道德实践,以训练保护环境能力为手段,贯穿学生的道德实践性。因此,必须反复强化学生的行为。 每一年植树节,学校都会组织高年段的学生到学校的植物园进行植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植树的快乐与重要性,从中领悟到保护环境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引导学生主动地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更让学生领悟到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带中年段学生去捡校园内的枯叶,把这些枯叶制作成标本,让他们发现处处都存在环境的美,并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之中,与学科紧密联系。低年段的学生进行环境绘画比赛,充分利用低年段学生们的想象力,将环境育人的意义趣味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还鼓励全校学校变废为宝,举行变废为宝的展览,以及举办变废为宝的时尚服装秀。学生们都通过活动,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环保的知识,不用教师生硬堆砌环保知识;学生们都主动去认识与了解,将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学生们在这过程中渐渐地塑造其优良人格,良好的品性得到了实践,最终达到“养成教育”得到道德实践的目的。 三、小结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作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环保思维为重点,以环保情感因素为动因,结合训练环保实践行为的手段,完成学生德育渗透的过程。将环境育人法运用于小学德育,首先以培养环保兴趣为前提,诱发其主动性,能够达到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兴趣;其次以指导环保观察为基础来强化学生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来着眼学生的发展性,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灵活调节,让学生处在最佳的思想状态;然后以训练环保实践行为为手段,贯穿与落实环境保护的实践性,将思想与行为结合,实践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其实操性、有效性与延伸性,培养学生全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良的品行,从而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这是环境教育在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 [2]王敏.李吉林情景教学观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杨彤彤.李吉林情景教学的情感教育价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4]郑钰.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