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
范文 | 马吉梅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共性特点,结合教学经验,简单介绍一些帮助学困生改变数学学习状态并实现转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兴趣信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后续的教育与发展,所以对他们的转化是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基础薄、反应慢、自卑、缺乏数学学习动力的共性特点,怎样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激起他们的数学学习欲望,使他们愿意参与课堂学习并实现转化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重視复习铺垫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很多小学数学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对过去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出现了遗忘,因此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所以教学伊始,教师要特别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善于引导学困生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探究新知,这样就会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二、细化探究内容 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改变教师注重讲授灌输新知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当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困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他们才有主动参与的愿望。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我首先有意识地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知识,然后提出了“给1、10、100添上不同的长度单位,使它们变成大小相等的数量”的问题。这样即便是学困生也能马上说出“1米=10分米=100厘米”或“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最终得到“0.1米=0.10米=0.100米”的结果,进而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显然,这种将探究内容逐步分解细化的方法降低了探究学习的难度,使每位学生都有成为探究者的可能性,并在探究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强化实践操作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而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很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实践操作作为联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渡的纽带,以促进学困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笔算“45÷3”时,为了帮助学困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掌握正确的竖式写法,我就采用了实践操作的办法。请学困生演示将45根铅笔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先将4捆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3),每份得到1捆,也就是1个十,所以商的十位写“1”;这时还剩1捆不够平均分成3份,学生自然就会将它拆开并与单个的5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3份,于是每份又得到5个一,所以商的个位写“5”。操作的过程清楚地再现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竖式写法的教学就变得非常容易,即便是学困生掌握起来也游刃有余。 四、注重联系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越密切,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困生既可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又便于理解掌握。 例如:对于“175+36-75+64”的简便运算算法的教学,可以用同级运算的运算性质来解释——加法和减法属于同级运算,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也可以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但这种绕口令式的解释,对于数学学困生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往往会根据数字的特点,错误地将运算顺序的调整理解为数字的调整,而忽略了数字前面的运算符号。那么,怎样将运算符号与数字捆绑在一起,使运算顺序的调整与数字的调整统一起来呢?这时我联想到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出差时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都要携带身份证。对,可以将运算符号看作数字的身份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调整数字顺序时一定要带上前面的运算符号”的解释,从而实现调整运算顺序的目的。借助这样的联系,就算学困生也能轻松地理解同级运算中调整运算顺序的方法,而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五、加强即时反馈 由于小学数学学困生自控能力有限,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最好都设计一些有关学生“练、说、评”和教师“启、导、查”的环节。因为这种快速的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困生轻松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 六、优先激励政策 以上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营造了积极踊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此时面对众多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应采取学困生优先的政策,以保障学困生获得展示的机会。而且不论学困生回答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或正面激励,因为这是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表现。优先激励政策对学困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意义重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已经指出:“假如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教育者一切的理论方案和实践探索都会落空。”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学困生转化观念,以全面提升学困生数学素养为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为实现他们的转化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韦明贵.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7(2). [2]高小燕.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读书文摘,2017(7). 编辑 温雪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