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内容摘要:跨校修读课程、互认学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并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采用课下充分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组织与管理,促进课程的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传统学习流程,注重研究讨论,强化互动性环节,明确评价标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跨校修读课程 线上 教学 学分互认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使高校间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凸显。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加强与其他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互相借鉴与学习,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而在推进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跨校修读课程与学分互认模式无疑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模式可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是平衡各高等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紧张、降低办学成本、促进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一探索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而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教学创新模式简介 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学改革为目的,依托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探索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和管理制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校修学分是在辽宁省启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管理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跨校修读学分是建立在MOOC基础上的,MOOC(慕课)是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s(课程),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MOOC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第三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学生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根据高校间的协议,选择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并修得学分,在本校审核后给予认可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项目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运用他校的课程弥补本校课程,为开展院校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提供便利条件。 二.教学开展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种模式是课程建设方将优势课程资源建设完成,由使用方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选课意愿和要求确定所选课程,然后与课程建设方的相关任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课程使用方需要安排专门的导学教师辅助课堂讲授课程内容,包括结合课程建设方完成的视频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带领同学讨论课程中的某些重要内容,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视频观看进度以及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等。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平时成绩―由网上;第二种模式比较简单,具体做法就是课程建设方高校将优势课程资源开发完成后置于网络平台,课程使用方高校的学生直接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在线观看、在线修读和在线考核,全部的教学环节统统在网上平台中完成。选课学生的学习成绩由课程建设方出具,课程使用方予以认定。在课程开始前,课程的建设方与使用方的相关人员及时取得联系,按照所选课程内容及双方实际情况,商讨确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成绩构成等教学过程各要素,并共同制定所选课程的教学大纲,准备教学材料,熟悉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做好课程开课准备工作。开课后,由课程使用单位组织本单位学生进行选课并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采用各种实时的、非实时的、网上的、网下的形式,建立起教师與学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并保证联系上的畅通性,保持教学支持系统畅通无阻,随时进行解答疑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组织授课教师到课程使用单位进行面授,及时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考察跨校修读项目实施的效果,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 三.实施方法 1.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跨校修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从“教”向“导”转化,教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者放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感受和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主体”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导学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观看视频课程内容的时间,适时提醒同学们的学习进程,预约并告知与教师沟通的时间,督促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教师还要恰当地设置线上、线下与课程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自发讨论和独立归纳总结,从而提炼知识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采取分小组研讨等方式,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迈向知识殿堂的第一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教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主讲教师而言,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必须全面、深刻、前瞻而又务实。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需要上好导学的第一堂课,通过这第一堂课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程、好奇心、求知欲,为同学们以后步入职业殿堂打下牢牢地基础。 3.重视案例教学 在跨校修读的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案例或总结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等方式作为新知识的铺垫,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切记平铺直叙或照本宣科,而是多以案例、特别是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才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在跨校修读教学中,导学教师应积极把握在线学生的心理,利用网络教学,为学生在线展示各种专业相关的横向和纵向的辅导材料等,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通过感官上的体验,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得基础的学习不再枯燥,变得具体而生动形象,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5.提倡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最后都是为了输出所学,课程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应用型,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更应该强调实践环节。基于此,我们在实施跨校修读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课程导学教师务必处理好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培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书本知识和实践动手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实验室的功能,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增强对从课堂课本中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选学非本校专业课课程的同学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从事相关学科工作。 四.創新模式开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观念难持久转换 学生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学习模式转变的效果,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观念。同时,良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注重过程学习中的考核激励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制作线上教学视频的过程中要注意授课技巧,能更生动、形象地讲解教学内容,并划分重点与非重点,阶段性进行知识点的串讲。第二,课程开始前,线下导学先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先展示会计整体的框架和重要知识点,解除学生刚入门的困惑,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晦涩概念的初步理解,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然后再跟着线上的视频逐一展开学习。第三,线下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学资源不够完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有目的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时,注意力可保持10~20分钟的集中,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学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学习时,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就开始分散。而在这种非课堂的自主学习中,过长时间的视频播放会使学生感觉长时间面对屏幕的无聊与乏味,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学视频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视频录制应根据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将一节内容分成几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关键知识点录制10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既能减少学生认知负荷,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又便于日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开放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和分层化教学。 3.教学平台的技术性问题和残缺 这种教学模式对网络和教学平台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要求,网络不给力,平台技术性问题会使学生的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调整,学生无法登录;二是视频播放不流畅,缓冲速度较慢;三是功能性错误,如作业无法提交,虽已完成任务点,但是仍显示未完成而无法往下进行等。学校也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中的硬件设施,以保证网络速度、视频的流畅性。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各高校间实施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项目,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线跨校修读学分,突破了地域、校际限制,实现了校际间专业优势互补,激活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互用与共享;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受地域限制的局限性,使得全国各高等院校之间的优势课程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成为可能,这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作者介绍:郑鹏,辽宁传媒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