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经典之魅力,育人文之情怀
范文

    周保梅

    [摘要]经典古诗词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人文色彩是浓厚的。教师要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并引导学生去诵读、感悟、想象、揣摩、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从古诗词的背景、情境、情怀、表达等要素入手,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想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精神,体会抒情艺术。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背景;情境;情怀;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4-0076-02

    经典古诗词之魅力在于它诞生在某一特殊的背景下,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感,且能够营造出感人至深的情境,同时在驾驭语言文字方面也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翻译字词句及背诵诗句、了解主题思想这一肤浅层面上。这种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让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阅读教学味同嚼蜡。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还古诗词教学以本色,发挥经典育人之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呢?笔者试以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4课《古诗两首》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了解一个背景,搭建感悟平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它强调文学创作要“缘事而发”,赋予了文学创作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事实上,我国文学史上富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上应运而生的,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不能绕过时代背景这道“坎儿”。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4课《古诗两首》所编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都是诞生在特殊的背景之下,前者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喜讯传来之时作者的即兴创作,后者是诗人的临终绝笔。那么,“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它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金兵南侵”是怎么回事?当时朝廷官员的态度如何?陆游一生最大的政治抱负是什么?陆游临终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特殊的要求?……不了解这些背景与经历,就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与情感,不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感悟、理解古诗词搭建一个平台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诗史结合”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通过网络和相关历史书籍去了解“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故事,对相关历史获得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资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板块提出的一个要求,完成这一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课前对历史背景的搜集与处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进入一方情境,想象人物形象

    诗歌是人、事、物、景、境、情、趣、理的载体,这些元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水乳交融,相互依存,共同完成着抒发情感、表达观点、阐述事理的任务。优秀的诗歌从来都不缺少好的意象与情境。教学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意象,进人情境,而不能只驻足于读读、背背、写写这一狭隘空间。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中,笔者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行走在以下两条路径上:一是“品文”,二是“赏图”,并做到了品文与赏图的相互融合与促进。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笔者启发学生到诗句和图画中探寻“喜”的踪迹。于是,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学生在图文中有了诸多发现:诗人老泪纵横、漫卷诗书,妻子愁容消散、笑逐颜开,儿子喜不自禁、喜上眉梢——这是表情、神态及动作上表现出的“狂喜”。当然,学生还读出了诗人的展望与遐想:放歌、纵酒、还乡。尤其是从诗人一口气罗列出的四个地名及在瞬间设计好的回乡路线中,可以触摸到诗人那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样,从《示儿》一诗及所配的插图中,学生感受到了陆游弥留之际奄奄一息的情景,感受到了他死不瞑目的悲伤及没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遗憾。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想象与说话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去细读品味、用心体验,诗词教学才会充满吸引力。

    三、感悟一腔情懷,领略人物精神

    情,乃诗歌之灵魂,它好比一根引人注目的红线贯穿于诗行之中。缺少情感的诗作是无病呻吟。诵读经典诗歌务必要引领学生穿行于字里行间,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感知文字的温度,感悟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一腔情怀,让学生为情所动,产生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不愧是真情涌动的不朽之作。如何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读。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诗歌的关键,它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诗歌,让诗歌产生一种亲和力。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范读指导。比如,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首联,语气要低缓一些,颔联、颈联和尾联则要逐句加强语调,以传达出诗人的极度兴奋之情;而诵读《示儿》,语速宜慢一些,一二句读出诗人的悲伤、遗憾与无奈之情,三四句则要读得语重心长,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殷切期盼。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渲染作用,通过配乐朗诵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中,想象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从而拨动学生幼小的心弦,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与深刻的启迪。

    总之,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传达出流淌于诗句中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让读者与听者领略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并让人物形象深深地定格于心。

    四、领会一种表达,体会抒情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表达,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与方式。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更高层次、更富有智慧的表达,是一种高雅的驾驭文字的技巧,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在现实创作中,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思想,却完全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在表达艺术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所抒写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前者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人即兴而作、一气呵成,语言表达轻快活泼,情感抒发酣畅淋漓,可谓是喜透纸背、爽朗奔放;后者是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收官之作”,是“绝笔式”的遗嘱,情动于衷、悲满行间。喜也是爱,悲也是爱,在一喜一悲的不同情态之中,都跳动着诗人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都抒发着诗人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有殊途同归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内容与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恰好成为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感悟、探究的宝贵资源,而这也正是教材编者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在理解两首诗的内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找出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并将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体会诗人抒情的艺术,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人文色彩是浓厚的。教师要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并引导学生去诵读、感悟、想象、揣摩、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