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另类语文课堂探微
范文

    张珍珍

    金华老师是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是当地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金老师的语文课,除开必要的读写、语法等技术性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何为审美情趣?何为人文关怀?审美意识如何形成?人文精神从哪儿来?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审美教育进课堂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做到正确区分美与丑、真与假、高尚与低级、文明与野蛮。审美能力如何锻炼?除开高雅的艺术熏陶,语文课堂称得上是一个大众化、平民化的平台,通过对优美作品的赏析,达到灵魂净化的可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设计,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除了老师的悉心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课堂上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在吸取老师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雨巷》学习为例,课堂上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争论,就很好地阐释了“审美教育”这一课堂教学理念。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诗歌意向的模糊性,从而导致了诗歌主题的多元解读。学习《雨巷》一诗时,金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时代背景及诗人经历,随后在诗歌赏析中引入“雨巷”“丁香”等意向展开探索,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意向解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既是个性化解读,就必然掺入大量主观情感,课堂氛围几乎接近辩论大会。对《雨巷》主题的解读大致分为两派:

    一方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主要是基于文本内容和诗人经历。在这首诗中,“我”怀着痛苦而莫名的希望,徘徊在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目的是希望逢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这原本就直白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而现实世界中,这位如丁香般芬芳、忧愁的姑娘,只留下匆匆一瞥,便消失在雨巷,这便是诗人爱情理想的破灭,于是诗人陷入冷漠、凄清和惆怅。同时,结合诗人早期经历,当年23岁的戴望舒在上海求学时,曾寄住好友施蛰存家,与其妹妹施绛年有过一段热烈而真挚的恋爱,但是由于两人价值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最终无果而终。从这个角度讲,《雨巷》这首诗便是对此段恋爱的纪实性回忆。

    “爱情诗派”发言完毕,还不等老师点评,“政治诗派”又争相竞起,将作品解读为政治诗,注入時代内涵。正如金老师在课堂之初的介绍,诗人戴望舒早年在上海的求学经历,使他结实到了瞿秋白、丁玲等进步师友。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美好的政治理想鼓舞他进行了革命实践活动。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蒋介石发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很多共产党人在这次镇压中惨遭杀害,戴望舒本人也因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而被捕入狱。从这个角度讲,诗中“雨巷”则是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悠长而又寂寥,找不到希望。“我”则是进步青年的化身,苦苦追寻理想,希望找到革命出路。“丁香”则是“我”的理想境地,是光明和美好。“我”寻找的结果是“姑娘像梦一般飘过,消失在雨巷”,这也正好与大革命失败、理想破没的现实相吻合。

    关于《雨巷》主题之争,双方各执一词,且都能言之有据,至于是否符合情理,大家都比较期待金老师的最终裁夺。老师先是肯定了大家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后又提示同学解读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不宜直解。戴望舒本人受法国浪漫派和象征派影响,象征主义手法运用颇多。那么,问题就又回到课堂之初的关于“雨巷”“丁香花”的意向分析。同学们又在老师启发下探索这两大意向的象征性意义。如若以“雨巷”的意象为中心来理解,本文可能是人生体验的暗示,即在如雨巷般黑暗的现实中渴望找到光明和希望;如若以“丁香”的意象为中心来理解,丁香般的姑娘是“我”的恋爱对象,本文可能是一段逝去的、让人依恋的实际经历的写照。所以说,同学们的关于《雨巷》主题的争论,实则基于各自设定的中心意象。至此,同学们关于此诗主题,既有知识性积累,又能有个性化解读,与金老9币的“审美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二、人文教育进课堂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关照。语文课堂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写作的思维训练及情感锤炼中,二是关系到对社会时政的感知以及其间蕴含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决定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必须采取“以鉴赏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和“以交流为目的的写作教学”。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了这一理念。

    在写作教学中,金老师以胡适的作文原则勉励学生:“吾手写吾心”,笔下须言之有物,须抒发真情实感,注意留心生活细节,做一个悉心思考的人。但学生生活相对单调,就生活素材和经历广度来看,确实单调枯燥,由此造成学生作文素材匮乏,写作路子雷同。在金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开始逐渐脱离对《作文素材》一类书籍的依赖,努力尝试从所谓的“写作套路”中走出来。同时,金老师在学生写作思路日渐丰富的同时,又鼓励同学之间展开作文交流,或者相互传阅周记,或者穿插口语交际课堂。为使以交流为目的的写作教学能够深入日常,我们还进行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由老师规定演讲题目,多数时候为即兴发挥,演讲选题多来自时政评点,或者关乎理想信念、人性关怀等积极阳光的情感题材。例如“玉树地震”的话题,除了能谈及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大灾有大爱”的精神,同样能追述到古代杜子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理念,两者跨越千年,都被人文关怀紧紧串联。又如谈到“理想信念”,除了能道出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金老师更注重鼓励学生感性情感的抒发,讲述和自身实际紧密相关的小故事。在反复交流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口语表达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丰富情感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金老师时常引用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概因为金老师幽默的气质,这句劝诫读书的勉励之语经此转述,倒有几番揶揄之味。但是简单笑过之后,竟至于有几分可悲。在学业负担和升学考试的双重重压下,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居然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学生的课余时间,总是被各科试卷完满填充,再细心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缝隙,再高效率的人也找不到任何放松的借口。可问题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的口号,如果不能用阅读来充实,终究还是会落空。既然时间有限,就只能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创新形式来完成相应目标。其实,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本身就是拓展阅读量的有效途径,被选作阅读训练的文章原本就是出自大家之手,如果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合理利用,便能从中汲取不少精神给养。但是如果我们仅限于做对阅读题、归纳文章大意、在原文中划出中心句等技术性步骤,那么无疑是对好文章的一种浪费,甚至对于我们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浪费。这个时候,金老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做对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挖掘,亦即审美鉴赏。在进行鉴赏阅读的同时,也正是丰富情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由此,阅读和作文进行有机融合,学生通过有效课堂时间的“阅读题”训练,融入鉴赏分析的步骤,达到了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底蕴的阅读效果,这大概能称得上是“文学式教学”,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多有益处。

    目前,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评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现行人才选拔制度偏重于记忆和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老师学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新课改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处于进行时态,我们期待以高考为终极目的的“应试教育”能有一定改观,也期待文中提及的“另类”语文课堂能够更加普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