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元引导促进深度阅读 |
范文 | 张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进行深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从阅读的广度和阅读的深度去探寻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学养和知识,不断提升自我的情志和智能。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但要丰富高中生的知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关键的是要拓宽高中生的视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这一点,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深度阅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由表及里的收获丰富的体验,不断丰厚学生的知识和学养。 一、“深度阅读”的内涵 阅读指的是读者从书面文字中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主动的过程。“深度阅读”是基于知识图谱来集成知识源,从而给读者建构一个较为全面的全新的阅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就是指老师给学生创设较为宽广的时间空间,为感情和言语的输入提供优良的氛围,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揣摩文本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高中语文深度阅读要求老师增强对学生感悟文本的关注,不断激励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适度的拓展,从而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深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深度阅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需要老师结合教学的实际,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的阅读习惯着手,多元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自主阅读,从而促进高中生收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验。 二、“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1.运用圈点批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只有在深入把握文本之前理解了文本内容,并且结合理解进行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文本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高中语文也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精读文本的这一环节,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品味文本,深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这一环节中,笔者尝试了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文批注。批注法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内容抒发疑问、欣赏以及批评等的感受等,并且通过简单的符号、线条或者简洁的语言进行标注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为核心的阅读活动,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体验,根据文本的主题,更加广泛深入的和文本对话,在文本中标注出自己的思维的轨迹,传递自己的情感,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的发展。这种阅读的模式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主动,主动思考,深度阅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预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不少同学圈画除了“独立寒秋”这四个字,并且在“寒秋”一词做了标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篇课文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而自古古人有悲秋之意,为什么以独立寒秋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也有不少同学批注出“谁主沉浮”中的“谁”字,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个谁是指作者?作者身边还有谁?谁能够主宰大地?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批注法加强了对文本的认知和思考,我们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更加深入的分析文本,提出分析过程中的疑问,从而促进学生深入的感知文本。 2.加强对话文本,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对于文本的理解相当的浅显,有的还有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解读不透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加强和文本的对话,深入的文本的内容中去,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理想境界。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文本的中心内容,围绕中心来探究,摒弃浅显的、表层的思考,全面的深入的把握文本的内涵。在教学经典名篇《滕王阁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篇目?可以从韵律、意境以及情感等方面去思考。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避免了传统的串讲课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一主问题:你认为这一串项链是拯救还是断送了一个怎样的玛德尔德?这个主问题不仅探究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兼顾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和深入思考的舞台,加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的体验。 三、落实知人论世,提升学生阅读体悟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读者要真正的深入把握文本的内涵,了解文本的主旨,就需要做的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读者要深入的把握作者的生平、为人,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成为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要求老师要利用现存的史料以及后人的评述,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同时还需要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的背景知识。在教学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时,要求学生去利用资料或者网络去探寻杜甫写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了解到杜甫写这首诗歌时他的境遇很糟糕,疾病缠身,生活拮据,杜甫正是在这种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歌。只有把握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加深入的把握这首诗歌的内涵,全诗都是围绕“悲秋”这一中心展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圣的哀音。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布置学生去阅读《苏东坡传》,并且要求学生写好读后感,学生通过阅读苏轼的生平和境遇时,才会更加感同身受的理解苏轼人生短暂之悲、壮志难酬之悲以及山水之乐、达观之乐。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深入阅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生哲理,真正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