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 |
范文 | 冯健 摘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通常与大学办学能力成正比,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实现长远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壮大,各类院校不断在郊区建设新的校区,位于市内的老校区为了自身利益乐于与地方政府合作,双方共同打造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结合的产物,也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平台。文章给出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运营模式;发展路径 1、大学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析 不同的运营模式直接体现出大学、政府及企业三方面的决心与态度。目前主要运营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1 地方政府主导运营 如西部D大学,20世纪末期成立大学科技园,这是成立较为早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当时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当地政府与D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過建设大学科技园为当地树立起科技创新的旗帜。地方政府给予大学科技园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土地、政策等,科技园运营由D大学成立公司进行。科技园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D大学成立的公司并未发展学科或是定位产业,向整土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并要求整理科技园周边的环境等,同时出售科技园内部的大部分办公楼。经过15年发展建设,科技园管理公司不断压缩自身办公面积以腾出更多面积出售。目前为止,整个大学科技园定位不清,园区内部控制力度较弱,整体呈现出了无生气的样子。 1.2 院校自治运营模式 再如C取得G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与区域优势将自身空间投入建设,明确科技园产业定位,通过数年坚持已经形成数个龙头企业,并在龙头区域周边形成具有竞争力与自身特色的产业链。G大学也对科技园建设大力支持,首先除过必要部分将80%的小区用于科技园建设;投资,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园区内办公楼、基础设施等,并将这些作为企业入住的载体,并决定二期投资建设原有建筑物,如图书馆、体院馆及礼堂等。这种院校自治运营模式下,校方会给予最大程度支持,有利于实现大学科技园的长远发展。 1.3 董事会的运营模式 例如,位于Y 区的T 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管理模式下,科技园公司已经拥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为科技园规模的扩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方式及帮助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Y区发展过程中,一直提倡“三区联动”发展理念,即科技园区、大学校区以及公共社区间的相互联动。通过“三区联动”的开展,使大学和地方政府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沟通更加密切,为T 大大学科技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科技园创建之初,学校与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建立专门的科技园运营公司,以此吸引其他企业投资者,最终形成董事会制的运营管理模式,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董事会达成利益的共识,从而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大学科技园运营发展困境分析 2.1 运营发展受到的制约 不同地域的大学科技园的差异性,主要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别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地区不同大学科技园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D大学科技园虽然起步较早,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批大学科技园,当地政府也给予诸多支持,但是近些年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已经几乎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分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得出为,大学科技园及背后院校并不了解自身的定位,也没有深入挖掘产业优势,更没有与当地政府对接,没有利用科技园孵化与培育企业,长时间发展都为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造成发展后劲不断降低。 2.2 科技园定位不准确 大学科技园本身侧重培养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注重转化科研项目与产业化,侧重培育与集聚和院校学科建设相关、符合当地特色产业的优势产业链。不能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和学校关联的企业,而衡量大学科技园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就是科技园区内企业数量、规模及收入等数据,这点需要格外关注。 2.3 难以界定政府地位 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之间深入合作,因此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双方都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也是双方合作的主要依据。但是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主体体位。此外,还要照顾院校自身科研转换与市场化的需求,科技园将地方政府关注的税收问题作为主要工作。大学科技园建设应该合作共赢处理双方关系。 3、完善与推动大学科技园运营模式的方法 3.1 进一步明确发展规划 院校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计划之初,需要对自身经济实力、科研优势、地方政府响应的积极性及当地产业优势等会对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谨慎考虑和评估。在各种信息收集整理之后,需要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产业形式进行定位,进一步明确规划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目标和路径。在这些问题解决后,大学科技园的雏形也将形成,而且大学科技园也从计划、构思阶段发展到实际推进阶段。在整个筹建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需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实际问题,对规划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根据建设工作进程制定出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选择一种与自身发展途径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因为规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目标性,因此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划内容实施,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适当进行调整,以满足大可科技园建设的实际需求。 3.2 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大学是大学科技园的筹建者,在科技园建设之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既然大学科技园是为了体现自身市场化的需求,理所当然对于科技园有着比较高的回报预期。这点诚然无可厚非,但高校除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属性之外,同时还肩负着第三部门的属性,在科技研发、学生培养、创业带动就业等问题上都责无旁贷。所以大学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不应将科技园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运行,而应该当作是平等的主体,通过市场的方法来合作。这样就能给科技园带来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让科技园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来运行。同样地方政府也应该将科技园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而不是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着力于环境建设。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为科技园提供各项服务。 3.3 完善科技园运营模式 大学科技园的产生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分析大学科技园产生与发展背景,可以明确科技园的三个主体,即大专院校、地方政府及科技园企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等离不开这三个主体。依据大学科技园中三个主体主导权的大小,将科技园运营模式分成三类:政府主導、院校自治及公司董事会制度。我认为,大学科技园处于不同时期可以自由转换三种运营模式。 政府主导大学科技园中,如台湾新竹科技园与D大学科技园,对比两所大学科技园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均采取政府主导运营模式,但是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与决心,只有地方政府投注更大决心,做好大学科技园的整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配套政策、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政府主导性大学科技园应该努力跨出一步,实现长远发展。G大学科技园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是已经制定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健康发展。大学科技园选择院校自治模式的话,同样需要下定决心,给予科技园更多支持。 分析三种大学科技园运用模式,我认为大学科技园成立初期选择政府主导,因为除了极个别高校具有雄厚实力外,地方政府的资源与院校相比更为丰富。大学自治模式则可以有效补充与过度初创期的不足。等到大学科技园的运行、发展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过渡向公司董事会制度,整个过渡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与院校的利益。这样可以让科技园健康发展,孵化更多科技企业,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与实力提升,来自大学院校内部行政体系制约及政府行政干预,都会从开始的助力逐渐成为主要干扰因素,科技园运营模式最终逐渐转向董事会模式,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各方利益诉求。但是大学科技园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身情况的运营模式,依据需求适当调整,推动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大学科技园在高科技企业孵化运营中的优化研究[J].创新科技,2017(11):63-65. [2]张蕾.大学科技园高新企业孵化运营的优势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83-85. [3]沈海璐.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0):147-14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