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企视角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问题探析 |
范文 | 石广龙 摘要:文章从国企视角,结合当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重点探析了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原则:投资者选择是基础,应结合混改目的,把握好投资者选择与股权比例安排;公司治理机制设计是核心,应明确权责主体关系,把握各自原则,设计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监督激励机制;内外部关系处理是保障,应正确处理好内外部关系,确保混改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者选择;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内外关系处理 1 引言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2.0版本。政府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十九大以来,国企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手段,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目标,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从本轮国企改革实际推进情况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最大亮点,政府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企业层面,面对国企改革也不再是过去“政府热企业冷”,中国联通混改方案成功落地,体现了国企、民企、员工等投资主体对于本轮国企改革的高度认同与深度参与,标志着新时代国企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那么,站在国企视角,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理清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它主要包括:投资者选择、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和内外部关系处理。 2 投资者选择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 (一)明确混改目的 虽然政府层面对于国企混改顶层设计已比较明晰,但是国企自身仍应明确混改目的。国企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定位与发展战略,深入分析自身长处和不足,明确混改目的是融资、战略协同、资源互补、促进机制转换还是其他,切实利用混改机会做强做大做优,而不是为混而混。 (二)投资者选择原则 当下国企混改潜在投资者主要包括同行业企业、行业外企业、政府主导基金、民营基金、本企业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等。同行业企业往往是旗舰企业或者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于国企具有战略协同和资源互补效应;行业外企业往往是为了跨界进入新行业而参与国企混改,反过来也有助于国企了解和进入一个全新行业;政府主导基金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而民营基金基本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的,股权投资基金具有融资、融智、融资源的特点;[ ]本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能够优化公司治理,强化激励作用,提升企业效率,完善监督机制。应结合混改目的,科学选择投资者,使得混改实现“1+1>2”。 (三)股权比例安排 关于国企混改股权比例安排,其实没有通用的最优方案,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查企业国有股比例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生产效率随着国有股比例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呈“倒U型”,拐点在19%附近。[ ]也有研究表明,实行管理层与员工持股的企业,生产效率与利润率有明显提高。[ ]为了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并避免国有股“一股独大”,应将国有股比例控制在19%至50%;为了有效激励提升公司业绩,应尽量实行管理层与员工持股,比例宜为5%至30%;为了获取资本与智力优势,应引入股权投资基金,比例宜为10%至20%;其他股份则应优先考虑同行业旗舰。 3 公司治理机制设计 公司治理机制设计是国企混改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各方权责利博弈的焦点。重点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激励机制。 (一)权责主体关系 国企混改,一般都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以下简称三会一层),考虑到党组织和工会,共有五个权责主体。其中,三会一层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公司治理主要权责主体,股东会体现所有者集体利益,董事会受股东会授权委托成为决策核心,经营层在董事会领导下成为执行核心,监事会充当监督核心;党组织是国企政治核心,工会是员工的组织。应正确处理好上述五个权责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得权责主体可以各司其职、协调运转。 (二)决策机制设计原则 国企混改中决策机制设计,重点要做到“五个坚持”。具体地,一是要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二是要坚持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核心作用,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工作拥有绝对决策权;三是要坚持依法依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进行决策;四是坚持经营层要绝对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股东负责),股东之间的不同意见和相互博弈要在股东会或董事会层面解决,形成一致意见后交由经营层执行;五是要尽量专业化,也就是专业的人决策专业的事,引进行业、法律、财务审计等专家担任外部董事,提升董事会专业水平与科学决策水平。 (三)监督机制设计原则 国企混改,面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双重责任,应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监督作用。具体地,一是可以引进专职外部监事,配备监督工作支撑机构,强化监督力量,提升监督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是有效利用员工监督与社会监督,实现监督的全覆盖和常态化。 (四)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充分吸收民营企业激励机制优势,解决国企激励不足的问题。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与市场环境,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防止经营层出现逆向选择与机会主义行为。首先,应市场化方式选择最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其次,应匹配市场化薪酬体系,留住优秀经理人;再次,以股权激励实现经理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趋同;[ ]最后,荣誉也是生产力,应用好荣誉激励。 4 内外部关系处理 国企混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多个利益相关方,要注意推进变革的方式与手段,正确处理好内外部关系,确保混改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 (一)内部关系 一是员工与文化的融合。国企与民企在员工心理、工作风格、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企混改一定要关注和处理好员工与文化的融合,避免产生无味矛盾。具体地,可以加强国企混改与企业发展方向的宣贯,多倾听员工意见,针对不同来源的员工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熟悉了解。二是做好冗余员工处置。国企存在冗余员工是普遍现象,切记以混改名义简单粗暴地解雇冗余员工,而应针对冗余员工各自特点,进行岗位培训与能力提升,争取将冗余员工转变成为企业正资产,为企业发展服务。当然,对于品德较差、综合素质较低或再培训仍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应及时以合适方式解除劳动关系,避免影响企业整体公平性与战斗力。 (二)外部关系 一是政企关系。国企混改以后,应基于市场化与契约化,与政府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改变过去政企不分的弊端。二是政策性负担的处理。政策性负担包括社会性负担和战略性负担,一定程度的政策性负担将制约企业的发展。对于政策性负担存量,应在企业发展中逐步消减,使得企业最终能够轻装上阵;对于政策性负担增量,应严格限制,避免企业背负沉重负担。 5 结论 国企混改,投资者选择是基础,应结合混改目的,把握好投资者选择与股权比例安排;公司治理机制设计是核心,应明确权责主体关系,把握各自原则,设计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监督激励机制;内外部关系处理是保障,应正确处理好内外部关系,确保混改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完成。总之,站在国企角度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明确目的、把握原则、统筹推进。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大变局与新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钟晔.关于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3]刘小鲁,聂辉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五个关键问题[N].中国证券报,2015-10-26. [4]刘小玄,李利英.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5]李秉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