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生物解释古诗词的美 |
范文 |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财富。其中,蕴涵着情感美、哲学美、浪漫美,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被其折服,当然,它们也蕴涵着其他美,只需我们换个角度。本文从生物角度,寻找包含在古诗词中的生物知识,发现古诗词的生物“美”。同时,也希望生物教师将古诗词带入生物课堂,为生物课堂增加美感。 【关键词】生物;古诗词;美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74-01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宗旨目标,现在它开播已至第四季了,正是因为这个节目,让欣赏古诗词的美更为大众化,古诗词不仅仅是大师们在书房中独自与古人神交的媒介,而更是我们整个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美追求的通道。古诗词中散发的情感美、哲学美,使我们每一个人不为之倾倒。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你理解,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比如从生物角度。历经五千年文明,古诗词不断积累沉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下面我们就用生物解释古人在诗词中蕴含的别样“美”。 诗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飘然诗仙再次被迫离开长安,总是这样郁郁不得志,诗仙早已看开。离开长安,又不失是一次游山玩水的机会,因而南游金陵登上凤凰台,这才为我们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仙那种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超然物外,挥洒自如的宽阔胸襟。使我们为之陶醉,那么生物之美何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国东吴时代的宫殿的道路已经被鲜花芳草埋没了,晋代风流人物也成为一座座丘陵。这是描述着“生物演替”。群落之间相互取代,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群落才会终止,这种象就称为演替。演替可以按照植物生长的地段、发生的时间进程、主导因素、基质性质或者群落代谢特征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划分,“吴宫花草埋幽径”是属于次生演替、快速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旱生基质演替以及自养性演替。 诗圣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麗,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光遍洒江山,江山显得如此秀丽,春风抚摸着花草,花草变得香飘四溢。此时,燕子飞来飞去为自己新家而忙绿,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暖暖的沙子上谈情说爱。多么优美惬意的画面。我们的诗圣在多年颠沛流离后,终于,在蜀地草堂得到暂时的安宁生活,闲暇时可以欣赏春日的美景,成此千古佳句。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鸟类的繁殖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占据巢区、筑巢、求偶、交配、孵卵和育雏。“五步”保证了鸟类们可将自己的优良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泥融飞燕子”就是燕子在筑巢,建造一个漂亮的“家”,才能让自己在接下来的“求偶”阶段处于优势;“沙暖睡鸳鸯”这是鸳鸯正在进行“求偶”,并在为产生爱的结晶做准备。 诗佛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知花落,夜静山更空,月出扰飞鸟,时鸣山更幽。好一幅山涧幽静之画面。全诗看似都在写动,却始终扣一个“静”字,以动衬静,展现出月夜下的山中宁静优美。此时,方知诗佛的禅心和禅趣。然而,诗佛还是好胜的,当其游若耶时,联想起古人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产生与古人争胜厘毫,这才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情画意。而“月出惊山鸟”也是生命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趋向反应,也可以是趋避反应。山鸟是昼行性鸟类,它的视锥细胞比视杆细胞多。同时,山鸟缺乏眼球肌,眼球不能随意转动,必须有头部转动来视物。所以,当幽黑的山涧月光突然的照射,对于山鸟来说是无利的,需要做出趋避反应。而山鸟这一切的行为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生物学上称之为“反射”。反射又以反射弧为结构基础。正是,在这种生物基础上,山鸟才能有如此反应,我们才能领略到如此画面。 诗豪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除弊政,树新风,重建大唐国威,这是诗豪的追求。诗豪看见堂前的芍药虽然妖艳,却没有格调;看见荷塘中的荷花虽然明净,缺少了些许风情;唯有牡丹才是那最美的花,不开则以,花开之时轰动整个京城。诗豪正是一朵待放的牡丹。但是,从生物角度来看,它们均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目。但他们又分属不同科,因此它们都有各自的美。我们生物学将生物物种分为七个分类阶元,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界为最大的分类阶元。目前,国际上生物学普遍采用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但是,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将生物界分为三个域:真细胞域、古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所以,如何找到一个被全世界接受的分类方法,需要我们一代代生物学家不断的去探索研究。 当然,古诗词中隐含着生物美,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着ATP的水解释放化学能,继而转化为光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青蛙冬眠后,开始进食及繁殖后代,而这隐藏着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食物链以及蛙鸣的求偶行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阐述着植物的向光性及机理……本文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古诗词的生物美,还期望对生物教师能将古诗词的生物美带入生物课堂。生物是一门理学科目,缺乏文学浪漫的美感。古诗词中蕴涵的生物美,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同时,也是生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生物老师千万不要忽略这一可以增加生物课堂美感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赵玉丹,乙引.诗词、谚语、成语中的生物现象及其教学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8:93-95. [2]袁行霈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8-340. [3]静然.王维的《鸟鸣涧》诗当作于耶溪畔[N].柯桥日报,2010-12-26. [4]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5]陈阅增等.普通生物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欢(1992.10-),男,汉,籍贯:河北邯郸,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二级教师(中),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