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注重工匠精神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范文

    王永鑫

    [摘 要]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客户服务至上的一种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在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与优秀品质的需要。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既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17-01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信仰,是对高超技术和技艺的无

    上追求,是企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的推动力。2016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就是要号召各行各业大力培养既有技能又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而技工院校也应该开拓进取,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目前还有不少技工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教学过程中只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因此,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和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技工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技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有很多原因造成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工匠级人才的匮乏。

    1.政府对高技能人才扶持力度不够,技工学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尊重工匠、崇拜工匠的风气并未形成,高技能人才的物质报酬或者政治待遇没有得到改善。

    2.生源上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技工教育的生源质量不高,往往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而这些学生是学校、家庭、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坏孩子”“后进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技工学校输出的工匠级人才很少。

    3.政策配套上还不够完善,一整套技工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可以说技工类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到就业,没有制度机制来保障。

    4.很多学校自身条件有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却停留在表面上。

    二、技工教育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和途径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争做学生的领路人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高超的技能,也要教给他们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教师只有自己成为“德高技精”的大师,才可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工匠。技工院校应建立教师实践实训计划,专业课教师假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训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组织方式、操作规范等,从而掌握所教专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教师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还要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賽和创新大赛,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争当名师和技能大师的良好氛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加强自身技能和素养,才能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课堂内外,提升教学效果

    1.要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作用,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习木匠鲁班、钳工技师方文墨等大国工匠的事迹和精神,提升素养。

    2.要注重开创专业教学的新方法,采用教学新模式,在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等环节注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和技能,又要提升职业素养。

    3.把校内技能大赛纳入正常教学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别的技能大赛。邀请企业技能高手与学生、教师同台竞技,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苦练技能的兴趣。

    4.把工匠精神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苦练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同时举办演讲、名家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工匠精神,形成良好学风,努力营造校园“工匠文化”。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同的生产线和材料,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不如发达国家,原因何在?归根结底,我们缺乏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安排其到企业实践学习工匠精神,形成“学院—企业—学院”工学结合的教学新形式。既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提升技能水平,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塑造。

    “中国制造”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也是我们国家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最后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徐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3]梁国胜.塑造大国工匠精神[N].中国青年报,2015-06.

    [4]廖小磊.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摇篮[N].中国建设日报,2016-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