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学校仪器分析一体化教材建设初探 |
范文 | 王静 殷勇 谷文娟 叶萍萍 吴滢 [摘 要] 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问卷调查、企业专家访谈以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分析,探讨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建设思路。 [关 键 词] 一体化教材;职业学校;仪器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26-01 仪器分析课程是职业学校化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近年来,我校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本文将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仪器分析一体化校本教材建设研究为例,探讨仪器分析一体化教材的建设思路。 一、明确教材定位 在对企业专家的访谈研究中发现,企业对分析检验岗位人才需求层次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能使用原子发射光谱、液-质联用、质谱等高精密度仪器的分析检验专业的学生,通常要求本科、研究生学历。另一种是具有熟练的技能水平,能熟练操作使用普通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粘度仪、密度仪、粒度仪等,通常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笔者认为,大专院校的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时应该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企业普通分析检验岗位需求的分析检验专业人才。因此,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应侧重技能训练,训练学生达到企业分析岗位的技能要求,如常用仪器操作规程和分析检验方法以及素质要求,如一定的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当然,还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本科学历教育使用的仪器分析教材和目前职业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属于理论知识系统全面,不适合职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技能训练部分不突出。综上所述,一体化教材应明确定位为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必须的理论知识,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兼顾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二、教材编写要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材就是教师上课时的教具,好的教具就要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编写教材前要先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对仪器分析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针对常用仪器分析设备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编写的教学项目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及其他仪器分析项目。每一个项目由几个工作任务组成,内容包括任务描述、任務分析、学生工作页、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教师评价表等。 项目任务的确定通过对企业分析检验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选取化工分析现代常见仪器分析项目,如,添加剂碳酸钠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农药残留测定(气相色谱仪)、自来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教材中任务依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如“现有实联化工企业生产的成品纯碱需要进行出厂检测,请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测出其中铁离子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工作页的编写将过去实验报告的“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总结”改成“任务分析、领取材料清单、企业用数据报表等”。让学生在使用教材的学习过程中适应企业分析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投入岗位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职业素质,也为毕业后就业能更好融入社会、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做好准备。 三、教材编写要突出对职业素质目标能力的培养 综合学生问卷调查和企业专家访谈,分析检验岗位的素质要求包括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以及责任心等。通过专家访谈,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责任意识,职业素养薄弱。所以,在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职业素质目标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中也要有相应的内容与之配套。通过对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1],采用项目任务化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展示汇报,小组讨论问题,进行学习总结,应用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语音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所以,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要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学生工作页、自评或互评表格,从而突出对职业素质目标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微课,建设立体教材 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材不应局限于纸质教材。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2]微课类型丰富,例如授课类、演示类、问答类和练习类等。微课教材传播方便,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接收学习,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不受教学课时限制,可以用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巩固复习。所以,为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还需开发配套的微课教材。但是微课的制作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制作水平,需要团队合作建设立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王静,殷勇.职业院校仪器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2016(30):36-38. [2]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104-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