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
范文

    徐承

    [摘? ? ? ? ? ?要]? 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一些藏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求学和生活,不可避免地面临心理适应性问题。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解读心理适应性内涵,分析影响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并提出通过文化、教育、管理、宗教等路径对其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疏导。

    [关? ? 键? ?词]? 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文獻标志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92-02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民族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赢得民族工作的未来。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有利于实现“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在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背景下,一些藏族大学生离开原居住地来到内地高校求学和生活。藏族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内地高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但另一方面也给内地高校的学生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同时藏族大学生在不断融入过程中也面临严峻的经济、文化、心理等适应性问题。相对于经济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心理适应性是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入,反映在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藏族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和心理调适的能力。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媒体炒作,容易引发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在民族地区引起连锁反应。因此深入分析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的调适和疏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内地高校对民族学生的管理服务水平,由此实现“双赢”。

    一、心理适应性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适应”最早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指的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适应”从生物学衍生出来,人们开始关注心理适应问题。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说:一个适应良好的人能以现实的态度看待他人和事情,并且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并且根据适应的效果将其分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适应指有机体在环境要求下改变其心理结构或过程,包括同化、顺应两种互补心理过程。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心理适应”,首先是指一种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变化的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其次,这种心理适应不是静止的过程,而是一种重建平衡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最后,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与心理学中的“心理适应”不同,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心理适应”植根于社会文化,指的是在跨文化碰撞中,通过与异质性的文化之间的调适进而重建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的状态。社会学、人类学视野中的“心理适应问题”,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人格方面、价值观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等出现的障碍性症状,这种障碍性症状所产生的心理消极效应。

    藏族大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进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从民族地区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学习和生活,在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心理适应问题。毋庸置疑,这是不同于心理学中的“心理适应”,而是更加偏向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心理适应”。具体到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则指的是他们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异质性的现代都市文明相遇、碰撞而对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而出现某些负面与不良的心理状况,这种心理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以个体心理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其自身特点息息相关,从三个方面分析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特点:(1)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大学生不同于民族地区求学的藏族大学生。民族地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使藏族大学生容易感受到本民族的与众不同,从而本民族学生之间容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内地一般高校中少数民族群体人数较少,藏族大学生可能因本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等相似性,从而本民族学生内部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归属感。(2)藏族大学生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藏族大学生是在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文化携带者,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性格,这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认识外界的思维方式。(3)藏族大学生在民族传统信仰的影响之下,逐渐产生深厚的宗教情感和信念,来到与他们文化相当迥异的内地求学,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民族信仰,反而他们为了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潜意识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民族信仰。

    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特点由此带来的心理矛盾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他们因长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民族信仰和民族性格的熏陶而形成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因原居住地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问题以及对新事物感到彷徨而产生的自卑感;一方面因家庭状况激励他们要自力更生,积极改变现状的上进心,另一方面受教育起点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文化沟通不畅等导致学科基础、学习成绩较差产生的严重挫败感;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是本民族的传统信仰,两者在碰撞之间产生的迷茫感;一方面他们能够走出民族地区本身就表明具有一种开放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又因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形成的带有明显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本民族学生的封闭小团体。

    综上所述,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已十分突出,必须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以使其更加适应新的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好文化的沟通者和传递者。

    三、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调适和疏导的路径

    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对新的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认同与融合的重要性问题,如何调适与疏导以此实现其心理适应已经非常迫切。从目前状况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统指导和必要的外界关注,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依靠自己去探索,或者向同龄人寻求帮助,这样必然会延长心理动态变迁的过程,因此建立相应的调适和疏导机制势在必行。

    (一)文化疏导路径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网络文化之间的协同。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中华文化是基础,各民族文化是源泉,网络文化既是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网络也是文化的新型载体,在对藏族大学生心理疏导中需加强四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藏族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文化差异,因此把民族文化发展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深刻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二)教育疏导路径

    选好切入点,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理念,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对待藏族大学生的群体特殊性和个性差异,促进师生平等、心理相融;突出关键点,丰富教育手段,如教育手段上充分利用自媒体、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重大项目、民族节庆,积极发挥榜样力量,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心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聚力突破点,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形成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良好文化环境。

    (三)管理疏导路径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嵌入式编班编寝,把藏族学生分散到不同宿舍和班级,并且安排一名班干部对其生活及学习进行帮扶,增强其和外界的交往能力,拓展其交往空间,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四)宗教疏导路径

    以喜闻悦见的形式深化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宗教现象,对宗教的本质、产生的根源及其社会影响有基本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同时也要承认和允许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尊重别人的信仰选择,减少藏族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信仰之间的迷茫感。

    参考文献:

    [1]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于·布仁巴雅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对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的抽样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91-97.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