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三角”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探究 |
范文 | 朱丹霞 申小中 [摘要]“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以协同创新为抓手。科学分析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整体模型,厘清整体论基础上的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构成要素,是有效解决协同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前提。文章提出了“长三角”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双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资金共投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耦合互惠的优势互补机制。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朱丹霞(1976- ),女,江苏盐城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申小中(1975- ),男,江苏泰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经济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b/2018/03/05,课题主持人:朱丹霞) [中图分类号]G7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4-0046-04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需要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当下,“长三角”各城市发展存在不平衡,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这是历史阶段、自然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等各要素叠加效应的结果,是正常现象,同时也是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商业和产业协同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全球领先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应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研究背景 “长三角”是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群,仅用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近20%的GDP、25%的进出口总额和34%的货物吞吐量。“长三角”具有不凡的科创实力,孕育出的独角兽企业,总体估值在国内三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在数字经济领域,2018年全国总量为31.3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达到8.63万亿,占全国的28%。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新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必须借助数字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市场的调节和行业组织的指导,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协同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层次合作的紧密耦合行动。协同各方均同时具有强烈的主动合作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在浅层次合作中难以得到实现。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同,需要耦合各自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汇聚产生放大效应,最终形成新要素、新方法、新路径、新环境,同时获得更有益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力争以协同创新赋能自身发展。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支持协同创新的力度不足。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入融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 “长三角”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2.职业院校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不清。职业院校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不清,不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深入进行。当前,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协同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以协同创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契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業竞争力。同时,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件,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3.行业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职责不明。事实证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行业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其作用的发挥对合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当前,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力度较弱,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职责不明,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分析 科学分析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整体模型,厘清整体论基础上的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构成要素,是有效解决协同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前提。 整体论思想将一个整体看作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整体的最大效益。整体论的核心论点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低成本、高效益和协调性是整体系统的最终目标。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国家创新倡议”。“国家创新倡议”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是对创新的整体架构提出的建议。创新生态系统不再是各相关要素的构成,而是四个整体功能部分的整合。四个功能部分是供应与需求、政策与基础设施。因此,创新活动离不开各种人力、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的重组,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构成要素的整合是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必然过程。“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来进行。 1.政府是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保障者。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和保障。政府在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各方利益,也要进行有效监督。政府宏观上指导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借助政府的力量,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重视职业教育协同创新。 2.学校是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多方共赢目标的实现,需要职业院校的全方位努力。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开阔办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行业是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协调者。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以及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 目标协同是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作用:一方面,把企业的意见反映给政府和社会,把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要求传达给企业,实现各方的互相理解。企业在一些具体事宜上难免会与社会其他组织发生冲突和摩擦,行业协会是企业的代表,可以从中斡旋、调解。另一方面,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搭建互通桥梁,把企业的诉求传递给职业院校,把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此外,行业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讨活动,有助于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企业是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参与者。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润最大化是其关注的首要目标。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无论是从职业教育自身来说,还是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来说,都必须给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足够重视。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做出了科学的安排。例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 四、“长三角”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双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机制。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进行合作,建立双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机制。政府积极为行业企业人员进入院校授课开辟绿色通道。学校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行业发挥桥梁作用,助力校企合作,如评价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专业教师,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建立双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明确主要监管部门职责。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法规,强化法律约束、政策导向,加大监管力度,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协同育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此外,“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应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配置资源,将数字经济作为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建立多方参与的资金共投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政府可出台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也可直接投资建立多方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强和规范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有效性,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科研和服务能力,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匹配。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多方经费投入可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政府实现推动创新创业、服务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做好人才储备。 3.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要建设专业化、科学化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信息,为各主体提供精准支持服务。基于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政校行企积极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有效沟通、全面协调。例如,职业院校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政校行企之间信息传递与共享畅通无阻,做到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具体来说,第一,建立数据库,并对不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合;第二,及时收集网络相关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归纳,为国家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4.建立耦合互惠的优势互补机制。在整体论的视域中,构成要素的耦合互补可实现“1+1>2”的效果。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因此,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宏观层面的指导能力、行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引导能力、企业和学校微观层面的执行能力在有效耦合后,将实现资源、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我们要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产教融合机制,在尊重各方切身利益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生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以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助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产教融合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何礼果.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43-45. [3]李明惠,胡昌送,卢晓春.我国高职产教融合创新研究述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8-91. [4]张名艳.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85-87. [5]周稽裘.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8(1):10. [6]金吾伦.创新的整体论语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8(2):31-34. [7]陈慧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2019(4):53-57. [8]鲍桂楠.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21):13-16. [9]馬媌媌,吴俊.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于知识溢出的毗邻效应[J].经营与管理,2020(4):135-138. [10]沈坤荣.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J].群众,2019(13):35-3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