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新课堂设计,突出能力教育
范文 赵春翔
[摘要]目前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切实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素质积累。本文重点探讨了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与讲授。该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能够极大发挥教员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对学员构建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设计学习策略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11-02目前,大学教育已经步入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注重学科优化结构调整的新时期。课程建设的质量将对大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是教学改革力度的直接反映,也是渗透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基础知识培养为教育重点,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能力培养。这本身没有错,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我们教育培养的一个瓶颈,造成了改革的一些成果仅仅停留在讨论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没有改变。本文就大学教育中如何加强能力培养,促进知识向能力转换的教学设计谈几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以知识应用为基础
尽管我们把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视为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同时不应该轻视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员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教学设计首先就应以培养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基础,延续一些积极的被实践验证过的传统教学习惯,遵循一些基本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规律。
(一)按照现行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流程
现行课程标准是在多次讨论修订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年,其要求比较切合当前大学教学环境下学员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与当前学员平均知识储备水平衔接较紧,适于学员学习时模仿;教学要求与学员基本能力衔接较紧,便于学员掌握和使用知识;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与学员知识获得效果衔接较紧,利于教学双方调整促进教学。
(二)按照后续课程具体要求设计教学案例
现行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前后依存,环环相扣的,后续课程一般会以前导课程的内容和能力为基础,而前导课程则应该面向后续课程、服务于后续课程。如数学课程多数属于前导课程,而数学课教学设计完全有能力在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为后续课程作前瞻性的启发工作,并为后续课程预设一些引导性的词汇,这可以引导学员做一些有目的的深入思考,同时反思当前所学课程要求,促使学员改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保证当前学习“足够”后续课程应用。
二、创新型教学设计应以学员学习策略为目标
高等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学员自学能力的过程,学员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存在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即学员必须懂得学什么、何处学、何时学、为什么学及怎样学。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自学能力,学员都会经历在一般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探索、模仿到自主化运用的过程。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加速学习策略的领悟与学习过程。以学科化的策略作为课程教学的高级目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方法。
(一)学习策略训练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技术来源于学科教学实践,教学可以总结和验证不同的策略对各种概念的学习效果。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可以从学员自身特点与环境出发,制定完备的训练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把训练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细化,从而保证策略训练的积累和连续。
(二)学习策略训练应作为学科教学目标的高级内容
学习策略属于策略性知识,是知识的一种。因此在学科教学的认知目标中,理所当然地应该瞄准策略性知识的内容,把学习策略的训练设计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学习策略的训练中,应注意到这种策略的迁移性,因为各学科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其认知规律是一样的。在数学学科学到的策略,很容易迁移到其他学科。
(三)学习策略训练应遵循分解性、过程性及迁移性原则
分解性原则就是把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然后再总结出阶段上的高效策略,这是实现学习策略具体化的关键。过程性原则就是要让学员有机会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同教员所呈现的学习策略加以比较,有意识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学员不能体验或意识不到自己原先策略的不足之处,就很难接受新的学习策略,那么学习策略的训练将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迁移性原则要求“为迁移而教”,策略性知识往往也会具有惰性,成为僵死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必须“为迁移而教”。必须做到条件化、熟练化。在教给学员学习策略的同时,要向他们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要注意考虑策略性知识在尽可能广泛的条件中运用,应给予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并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于各门学科之中,进而达到灵活熟练的程度。
三、创新型教学设计应以发现和构建知识为手段
数学课程是由基础的学科化知识构成,数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由符号、术语、概念构建的近乎完美的严密体系。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人的思考过程,学习的习得过程都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渐进过程。这种反差将造成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疏离感,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序列,不利于学员提高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创新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建构、发现、还原等手段在学员与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体验。
(一)准确设计教学问题,启迪学员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一堂课的导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发问的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值得重视的是,选择问题时,应更注意应用性、启发式、激励性的问题,以激发学员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即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应更多地选择富有启发性的“为什么”类的问题,而避免简单化的“是什么”类的问题。
(二)剖析问题内涵,引导学员构建知识理论体系
讨论问题,剖析问题内涵,尤其是在教员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创新型教学设计的关键及核心。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员结合学员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员讨论的材料、引导学员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员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员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且要充分展现学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员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员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员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例如,对于刚才设计的问题,问题一涉及对产品的合格率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检验的思考,点估计是否合理的问题。提出假设检验的一般提法后,如何进行检验的问题等等。通过一步步深入分解,自然引导学员构建检验的理论体系。
(三)解决设计问题,培养学员知识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培养学员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创新型教学设计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构建的知识体系,合理地解决设计问题,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学员理解掌握好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员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员的提问或回答,教员都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员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员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如教员积极参与学员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员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等。
(四)逻辑完善,提高学员归纳总结能力
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使人们忽视一些潜在的前提、条件和例外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知识体系的逻辑完善。这种逻辑完善除了归纳总结构建的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外,还应该引发学员新一轮的困惑和思考,校正学员在自身思考的顶点处产生某些自满与停滞情绪。
概括来说,创新教学设计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基础上,以学员的切身体验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以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塑造学员的创造性人格。这一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总之,创新型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有效地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并帮助学员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员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责任编辑:碧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