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
范文 | 杨培松 杜文娜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有着内在的契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高校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变,整合资源,把工匠精神的要素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校 创新创业人才 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杨培松(1980- ),女,安徽淮北人,徐州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杜文娜(1976-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78-04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是“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良好职业素养的一个标尺。不仅是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开始重新审视并提倡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问题,既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也有助于彰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①纵观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变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需求的职业素养。(1)工匠精神体现了专注细节、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严苛的行业准则和生产标准只是外在的约束力,保障这些准则和标准不打折扣地执行是从业者们的态度,做到毫厘不差是从业者们对自身职业价值高度认同的表现。(2)工匠精神体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不单单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种不计较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坚持与追求。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反映的正是工匠所具有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正是因为有了工匠的坚持与奉献,科技生产力才能不斷发展和进步。(3)工匠精神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理想。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注和执着,并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或者简单的、机械性的循环往复,而是能够在原有的技术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断钻研革新。(4)工匠精神体现了完善自身、兼济天下的职业价值观。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工匠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一方面,他们通过不断钻研学习强化自身的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为行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实现社会价值。 二、工匠精神传承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在契合 1.价值导向维度上的契合。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人们观念中的“好”工匠应该具备的素质。工匠精神传承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将职业理想、工作态度、职业责任、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等渗透到工匠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性地构建起工匠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也要强调创新创业人才应当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渗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职业道德,突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两种培养体系在价值导向维度上都是强调把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进入到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路径。 2.培养表征维度上的契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素质为培养表征,定位于基础理论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显性知识为表现形态,涵盖创新创业基本概念、政策法规、过程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形式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主要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为依托,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等隐性素质。工匠精神首先重视的是技能、工序、手艺等显性知识,同时也重视在单调、机械、重复的工作中培养慎思笃行、知行合一的隐性素质,这种传承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样具有依附性、体验性、环境性等表征。 3.过程控制维度上的契合。对高校而言,过程控制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途径,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的好坏是决定培养过程控制的关键。高校需要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控制,那么那些复杂和严苛的技艺是无法代代相传的。这种传承既体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过程控制,也体现了观念的坚守、人才培养模式的延续继承和人才培养评价制度的控制力。过程控制最终是为那些想施展抱负的人才提供更好的通道,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4.思维模式维度上的契合。创新创业人才思维模式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形成能动的、独特的、敏感的、变通的思考特质,以及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整体思维表现形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思维主体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为基础,通过新的思路和方法产生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扩大知识信息总量、拓展创新创业路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的,推陈出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之一。工匠的创新思维主要可以依靠比较、分析、归纳、类比、外推、演绎等形式获得。两种培养体系都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要素,通过完善培养方式、改革培养方法、转化考查方式等达到思维模式培养的目标诉求。 三、工匠精神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缺失 当前,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师资队伍、制度保障逐渐发展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但是,从工匠精神视角分析,高校所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价值取向的偏差。据一项有关大学生职业目的的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中26.5%的人认为职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21.5%的人认为职业是满足生存需要的谋生手段,只有6.5%的人选择职业是为社会做贡献。”②由此可见,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完成上级任务、提高就业率的途径,而忘记了“高校为谁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标。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得急功近利,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2.敬业精神的缺失。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行为的原动力,那么敬业精神就是保障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前进的内驱力。敬业精神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在感情上和精力上都十分投入的表现。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都与敬业精神缺失有着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创新创业行为没有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犹豫不决,走一步看一步;其次,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钻研精神和情感投入;最后,他们对自身创业核心理念的自信和坚持都不够,容易随波逐流。这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忽视了对敬业精神的强调,导致部分学生起步很早,但是发展后劲不足。 3.心理品质有待加强。根据麦可思公布的数据:“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2%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48.6%)减少了2.4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47.5%)略低。”③心理品质对创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创新创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一是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放弃,不能沉着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能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三是应变能力差。不能在变化中审时度势,及时找到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容易在变动中失去方向。创新创业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让学生打赢这场持久战,就必须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4.反思能力的缺乏。反思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纠正、自我重构的循环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人们以自身的思想、行为、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为思考对象,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剖析,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自我发展。” ④具备反思能力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众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例中,有些人仅凭一腔热情,不能把盲目感性的行为转变为理智的行动;有些人对未来的规划缺乏预见性,不能按照科学的目标有步骤、有选择地行动;还有些人即使行动失败了,也不會通过对行为结果的总结、分析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不停地重蹈覆辙。这些都是缺乏反思能力的表现,也是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实现路径 1.加强创新创业理想教育。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社会性发展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社会、行业、专业和职业的环境分析。当前,创新创业面对的大环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国工匠自古以来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样要以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为抓手,帮助有创新思维、创业意向的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联系起来,呼应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创新创业教学也应担当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法律意识,从而督促他们职业道德规范、公民品德的养成。二是发挥成功案例的正面导向作用,让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一般过程和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树立严格遵守行业基本准则和规范的意识,摒弃以非常规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想法。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具有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性,将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道德规范更好地结合起来,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创新创业行为。 3.重视敬业精神的培养。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载体。首先,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前期调研过程中,学校要全方位指导学生重视对创新创业项目的了解,强化他们对所从事项目的情感投入,由这种内在的价值认同感来推动他们的创新创业动机。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让他们坚持不断突破自我,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最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参加实习实践,邀请创新创业方面有所成就的校友、企业家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加强心理品质的塑造。素质拓展活动能够对学生的认知、个性品质以及社会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素质拓展活动有很多种,如创新创业训练营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生存挑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等;创意大赛、营销挑战赛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当然,这些素质拓展活动必须在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开展。教师要根据创新创业的特点设计素质拓展活动的方案和步骤,对素质拓展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对参与成员进行评估和辅导,从而帮助学生拥有创新创业所必备的坚强、乐观、自信、善于沟通等心理品质。 5.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工匠精神既有埋头苦干的专注,也有回头审视的反思,这是行业与技艺不断革新的动力所在,这种素养对于创新创业来说同样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发展中审视。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分析与回顾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总结归纳成功经验,反省缺陷与不足,从而最终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 [注释] ①陈宏武,陈鑫.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95. ②邹增丽.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偏差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88. ③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1. ④姚林群.论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