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
范文 | 周平 林宁 [摘要]课程体系衔接是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促进“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文章以会计专业为例,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探索构建“一条主线、两个维度、三方协同、四个衔接”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从成立“对接协调组”、推行“学分銀行”制度、完善转段考核方案三个方面提出有效衔接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3+4”课程体系 衔接 [作者简介]周平(1974-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高级讲师、会计师;林宁(1965- ),男,江苏涟水人,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86-0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等文件精神,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淮阴师范学院根据各自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3年中职、4年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工作(以下简称“3+4”)。中职会计专业与应用型本科(以下简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不完全相同,属于财经大类的“宽口径衔接”。笔者主持了“3+4”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课题研究,负责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现代职教体系“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添砖加瓦。 一、会计职业岗位群分布 中职会计专业学制三年,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小型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为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收银员职业资格、统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主要面向小企业基础职业岗位群,如出纳员、收银员、统计员、仓管员等职业岗位。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制四年,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并侧重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为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助理会计师、助理税务筹划师、助理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代理记账、税务代理等职业岗位群,如出纳员、会计核算、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职业岗位。 二、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本项目组在借鉴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3+4”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五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最基本能力,是胜任会计岗位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行业通用能力是从社会的各大类行业中抽象出来的一种通用的基本能力。会计通用能力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要求掌握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职业法规及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方向上的专项能力。会计特定能力指表现在出纳、成本、总账、税务、财务管理等不同的会计岗位分工上的专项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素质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力。会计综合能力指能适应会计多岗位转换,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的能力。 跨行业职业能力是指适应不同行业职业岗位的应变能力,强调终身学习。 会计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 依图1所示,职业岗位(群)衔接的本质是职业能力的衔接,而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来实现。2015年,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会计专业与淮阴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合作,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探索开发“一条主线、两个维度、三方协同、四个衔接”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在“3+4”班级全面实施,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一)“一条主线”即以会计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依据“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这一条能力递进与提升的主线进行构建的。学生在中职与本科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中职表现为单一知识的习得、简单技能的掌握,本科表现为综合知识的获取、复杂技能的提升。随着学制的推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提升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两个维度”即课程内容要体现“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 “横向贯通”指的是中职和本科的课程内容需分别与会计从业资格和初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对接,根据不同等级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目标、技能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将会计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教学进程成为促进职业能力递进与提升的过程。“纵向衔接”是指中职与本科的课程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具有连续性。中职为本科的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本科为中职提供学历上升通道,是中职课程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合作双方需设计统一的课程标准并合作开发“接口课程”,既做到课程内容适度重复,又确保中本对接顺畅。 (三)“三方协同”即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合作企业三方协同,深度合作 为实现“3+4”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合作企业需深度合作,共同参与“3+4”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分层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开发需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相关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严格按照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内容设计,体现产教融合的特色。 (四)“四个衔接”即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衔接 1.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会计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3+4”人才培养目标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分段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培养层次具有递进性。中职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会計从业资格所需职业岗位能力,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性”。本科以掌握会计理论,具备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初级、中级会计职业资格所需职业岗位能力,突出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本科要求学生比中职具备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2.课程标准的衔接。为确保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是“3+4”课程体系衔接的关键环节。课程标准详细、明确地阐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等问题,着重阐明“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合作院校课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的过程中,会计基础、基础会计学等“接口课程”需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分学段设计,为中职与本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不同深度内容的把握提供参考和指导,使得课程内容不脱节、适度重复。 3.课程结构的衔接。其一,“3+4”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框架。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各个部分内容及其之间的组织关系、比例关系,以及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联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难点在于既要保证中职与本科分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基于普及职业核心能力、落实行业通用能力、强化职业特定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拓展跨行业职业能力的思路,我们设计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方向,每个平台、模块都由前段中职与后段本科构成,同时构建了具有统一课程标准的“接口课程”,为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好准备(如89页图2所示)。 其二,“3+4”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我们依据图2所示的会计职业能力提升路径,设置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能模块课程、集中实践模块课程、职业拓展模块课程”,建立起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1)职业核心能力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和德育基础课,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中职阶段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必修课以及心理健康等选修课,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科阶段通识通修平台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必修课和自然科学类等选修课。为了达到转段升学标准,将中职语文、英语、数学作为“接口课程”与本科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微积分衔接。通过制定“接口课程”标准,采取加大课时量、实施教考分离等措施,培养学生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2)行业通用能力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目标指向是行业通用能力的获取,是根据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平台,为后续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阶段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开设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必修课。本科阶段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必修课,以及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选修课。中职会计基础作为“接口课程”与本科基础会计学对接,按统一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并由本科院校进行考核。(3)职业特定能力与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主要是用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环境与会计岗位的认知,培养岗位基本技能,形成会计岗位某个特定领域的专项能力。中职阶段主要开设企业环境与会计岗位认知、收银岗位技能实训、财会软件应用、企业会计核算实务等技能方向必修课程,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本科阶段依据能力递进原则,开设与中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紧密的进阶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必修课,以及会计模块、审计模块等选修课,满足学生专项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中职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作为“接口课程”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对接。(4)综合职业能力与集中实践模块课程。集中实践模块课程通过校内综合模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中职阶段主要开设出纳岗位实务、企业会计综合模拟等选修课和社会实践活动,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的培养。本科阶段集中实践模块主要开设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和专业技能训练等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5)跨行业职业能力与职业拓展模块课程。职业拓展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拓展就业方向,主要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包括职业发展与指导、培训讲座和商务礼仪等,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中职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在修完技能方向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后,根据兴趣选择职业拓展模块课程学习,学完后直接就业;选择转段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需继续修完拔高拓宽性质的专业方向模块和集中实践模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最终达到毕业要求。 4.课程内容的衔接。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内容衔接机制,导致中职会计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等。针对此现象,我们采用“直线型为主、螺旋型为辅”的课程内容衔接方式。 “直线型”是指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按知识链路由易到难的先后次序编排,前后课程内容不重复,前段中职课程内容一定是后段本科课程内容的基础,后段本科课程内容一定是前段中职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体现顺序性、完整性。例如,“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财务会计。“初级财务会计”在中职开设,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常见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等专业基础知识。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在本科阶段先后开设,并且需在掌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加深、广度加宽。“螺旋型”是指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所重复,随着学制的不断推进,学习深度、广度和能力逐层递进,在递进的过程中又会有螺旋交叉的内容出现。例如,对于重复出现的存货发出成本计价方法的学习内容,中职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学会计算,强调正确性和熟练性;本科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种类存货发出成本计价方法的差异,以及学会深入分析不同计价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管理决策的能力。只有将“直线型”与“螺旋型”衔接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内容与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课程内容衔接。 四、保障措施 为保证“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对接协调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3+4”课程体系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合作院校之间密切合作,统筹规划管理。具体措施如下:由双方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代表共同组成“对接协调组”,形成常态对接机制;合作院校共同研制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衔接达成共识;合作院校共同商讨制定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运行及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本科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由本科院校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口支援中职学校,通过承担一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或召开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尽早熟悉了解 “3+4”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帮助中职学校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教学困难,实现教学质量共进;合作院校建立实训场所、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力争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闲置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行弹性的“学分银行”制度 为了促进中职与本科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和连续贯通,避免学生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合作院校内部试点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可以折合会计基础课程4学分。在统筹衔接的课程体系内,本科院校认可中职衔接课程的学分,这样中职生就不用再选内容重复的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学习,而重点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选修课程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完善转段考核方案 转段考核作为检测“3+4”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试点院校齐抓共管。首先,合作院校需明确责任。中职学校重在内涵建设和过程管理,本科院校重在外部检查监控。其次,牵头本科院校要定期参与合作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工作,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对接协调组”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掌握“3+4”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最后,教考分离。双方共同制订考核方案,由本科院校命题和监督考核,严格考核程序,及时公示考核结果。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训情况进行第三方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在我校已实施两年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本项目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出了分段培养目标差异化、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结构“平台+模块”化、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课程体系衔接思路,为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今后我校将重点开发“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的衔接教材,着重开展课程衔接管理、运行和监控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现代职教体系“3+4”试点项目建设经验。“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必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高职教育,2013(3). [4]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5]王志華,葛宏伟,雷卫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6]顾国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4(27). [7]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8]陈贵兰.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6). [9]郑豪,杨种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4”分段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7(6). [10]程立军.“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制度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