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范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校政协同,注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校企协同,注重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教育相结合;校社协同,注重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然后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结构机制。最后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具体措施:构建三类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多维度;建设双向阵地平台,打造人才发展共同体;开展“三全”文化活动,稳固人才意识形态圈;健全两个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发展质量线。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 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滕智源(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64-04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下发以来,全国高校就迈入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着力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入手,在课程体系、阵地平台、双创文化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与高校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耦合度和关联性并不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始终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接下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就是探索一种“社政搭台、企业入驻、学校唱戏”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充分让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各类支持和保障,让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提高才干,从而培养出“又红又专”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

    一、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本文所提倡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中,“协同”和“共享”将是主要的切入点。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立足地方,吸纳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基层社区、科研院校等共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机制。

    1.校政协同,注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创业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创新创业精神与素养的培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不能单纯地把创新创业精神与素养归结为一种市场化的工程师和企业家精神,而应该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起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筑梦中国的道德品质。

    2.校企协同,注重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这几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重大成果。各高校“校中厂、厂中校”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雏形,高校与企业在项目对接、赛事合办、卓越计划等产学研合作方面可以说已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企业“短、平、快”的商业化管理及指导形式无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效果;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命运共同体还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技术产业链创新合作缺乏等。因此,高校接下来应该继续着重挖掘“协同”二字,将大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充分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3.校社协同,注重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教育是青年学生认知国情、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主要是通过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教育关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同时,大学生在深入基层、体验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转变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从原来单纯的市场资本角度上升为社会国情角度。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结构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将按照校政、校企、校社的协同方式,通过课程体系设计、阵地平台建设、文化活动组织、保障机制设立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与实践育人融合。新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新模式的运行采取高校主导管理、企业主导运营的机制。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毕竟是一项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无论是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的育人过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均应该被纳入学校的统一教学实践管理体系之中。为了保证教学实践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育人目标的顺利完成,应该采取高校主导的协同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点就在于走出传统,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基层,让学生亲身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服务地方。而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都与市场紧密衔接起来,比较适合采取项目化管理。因此,为了使企业机构等能更深入、直接地参与到育人过程中,同时,动态监控各个活动进程,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实施,应该采取企业主导的运行机制。

    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1.构建三类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多维度。新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应该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未来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个大类,并且设置更为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考评办法,从思想、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培养学生。一是将创新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精神与素养培育课程的质量。甚至在课程内容上可以与“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联起来,培养学生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二是将创新创业基本训练课程与未来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简单来说,也就是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引入行业教育。因此,需要引入有着企业工作经验或企业派驻的教师,让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无缝对接国家和社会的經济、科技战略需求。三是将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到社会基层中体验,了解国情、社情,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国家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工程,其初衷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了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矛盾。因此,让学生真正到基层人民群众中体验感受,会让他们更明白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和目标。

    2.建设双向阵地平台,打造人才发展共同体。新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奉行共享互惠的开放战略,构筑科教融合、求同存异的新型产学研人才发展共同体。新时代下,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可是国内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态势,而让两者实现“双头并进”局面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加大创新创业工作力度。新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需以地方区域为中心,区域高校和区域企业双向联合,甚至一些非区域企业也可以参与其中,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可以作为融合性质的中转站,让各个产业和学科交融起来。而在各个高校和企业,可以按需求建设一批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厂。

    原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众创空间、人才培养合作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都是基于某一企业的,但新模式下主要是希望将政府和社会力量一起融入进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入驻、高校唱戏的新局面。发展初期,可以先让一个一个的区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发展中后期,再推动多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让发达地区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实践育人阵地平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经济发展,推动人才发展共同体朝着更加开放、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3.开展“三全”文化活动,稳固人才意识形态圈。当前,高校开展的学院级单一学科性品牌活动、学校级多学科复合型赛事、区域级精英式项目培训等多级创新创业文化活动非常多,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侧重性还稍显不足,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汇融合。高校在创新创业育人过程中可以联合外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掌握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让学生摒弃唯利主义、唯己主义,在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上能与党和国家统一起来,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

    首先,开展全程性道德建档活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入国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监督,会使学生养成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群众的思维和习惯,塑造学生优良的创新创业道德。其次,开展全面性网络自制活动。加强互联网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类不良信息的传播,大力宣传我国新时代的优秀创新创业人物和成果,以及正确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并且让学生“自投罗网”,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最后,开展全员性公益建制活动。通过定期让学生到社区、基层充当志愿工作者,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反哺,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4.健全两个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发展质量线。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保障支持服务已经考虑得非常全面,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高校应该联合外机构加强心理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对创新创业大学生和校友开设心理辅导服务和咨询,培育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推进创新创业校友跟踪保障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校友的难就在于创业初期或某个困难时期,一旦没有撑过去很可能就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因此,高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建立多渠道的信息路径,多给校友创造机会,解决校友的实际困难,实现高校支持、政企调和、校友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宋妍,王占仁.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2]焦新安,胡效亚,张清,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以扬州大学“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3]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4]张根华,冀宏.应用型本科视阈下創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王勇,王明强,孟宁宁.校地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途径与策略[J].教育评论,2017(7).

    [6]滕智源.“互联网+”视角下“三个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7).

    [7] 林木明.创业实践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基于美英创业实践教育的启示和借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8] 潘懋元,朱乐平.以创新文化养人 以创业实践育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9]商应美.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黎春燕,李伟铭,李翠.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

    [11]吴丽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