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 |
范文 | 钟强 刘月秀 [摘要]高校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探索促进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小组工作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的创业意愿,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基层 创业意愿 创业教育 小组工作 [作者简介]钟强(1972- ),男,江西赣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刘月秀(1974- ),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4-0082-0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要素是高素质人才,最根本的要素是科学技术。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现代科技人才的时代使命,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品格、创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东省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二是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三是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态度;四是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五是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41份,其中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达98%。此次问卷调查真实有效。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明显。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55.2%,女生占15.6%,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大四学生的创业意愿最强烈,约为30.5%;其次为大三学生,约为20.3%;大一、大二学生差别不明显,约为13.8%。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愿意创业的占38.3%,无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具有创业意愿的占20.1%,两者之间有明显差距。70.8%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后选择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只占4.5%,对农村基层创业持观望态度的大学生占29.1%,其余大学生均选择在城市创业,可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创业教育因素,占38.4%;个人自身因素,占33.1%;资金因素,占20.2%;人脉因素,占8.3%。 1.创业教育。调查显示,多数学校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创业教育以讲座或者比赛为主,缺乏针对农村基层的创业教育,因此,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偏见,这是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许多农村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许多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对国家诸多惠农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关注不足,导致他们对毕业后去农村基层创业缺乏信心和思想准备。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是否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农村基层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大学生对国家促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国家的政策导向反映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大学生创业指明了方向,关系到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的远景设计。而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则直接影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形成。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到农村基层创业有较大的扶持力度,但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国家政策方面的宣传显得不足。 2.大学生自我评价高低。受访者普遍表示,自身能力评价的高低對其决定是否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所面临的风险也比就业要大得多,因此,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大学生是否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和了解能够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或方向,同时也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3.资金人脉。受访者认为家庭的态度,即支持抑或反对,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在对重要事情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较多地考虑家人的意见。此外,家人的支持除了精神上的,还包括经济、物质和人脉资源上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这是因为家庭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够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并且家庭背后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更容易成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相对更低,他们更怕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希望先就业,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改变家庭现状。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特征分析 根据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可将学生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其一,有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持中立态度。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大学毕业后有创业考虑;认为创业对自身发展的帮助一般;生源地是乡镇或者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家庭对其到农村创业有一定影响;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关注程度一般;对创业前景感觉有一定压力;关注国家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发展持中立态度;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回家乡创业干事;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清楚其所在地区政府对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关注“三农”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 其二,有创业意愿,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大学毕业后有创业计划;能够吃苦耐劳,热爱“三农”,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觉得未来农村发展前景良好;关注国家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毕业后想返乡发展或者可能会回家乡创业;认为创业是开办公司或者开创事业,对自身发展很有帮助;比较关注新农村建设进展和农村经济状况;家庭对其到农村基层创业有较大影响;了解其所在地区政府对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其三,有创业意愿,希望到城市创业发展。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为:毕业后有创业打算;反对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和条件比农村好,有发挥才能的舞台;家乡经济很一般,不知道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关注国家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认为创业对自身发展的帮助一般;对创业前景感觉迷茫;很少关注“三农”问题,不怎么了解农民和新农村建设情况;不关注其所在地区政府对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其四,没有创业意愿,只想找份稳定的工作。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大学毕业后想就业,没有创业打算;家庭经济不太好;生源地是乡镇或者农村;性格比较保守;家庭对其到农村基层创业影响不大;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持中立态度,没有什么追求,只关注个人待遇;不关注国家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知道其所在地区政府对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认为回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作用不大;平时不太关注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对大学生创业前景感觉迷茫;对学校是否开展创业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对大学生有无创业意识持无所谓态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 三、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利用小组工作法的原理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 小组工作法是社会学领域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处境中的一种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小组工作法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群体的组织动员和群体活动来激发服务对象的各种潜能,解决小组成员面临的困难,以改善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生活质量。 (一)小组工作法的主要功能 1.实现小组自身的功能。小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有时扮演了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的角色,有时又扮演了社会目标的角色。在小组工作介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同一类型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小组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在小组内,能够使学生在众多的同龄人中找到与自己相同或类似的个体。小组形成后为所有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载体,而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也可以借机观察小组成员的群体化行为模式,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实现小组的教育功能。通过小组工作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增加对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认知,充分宣传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的优惠政策,培养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小组成员在小组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实现小组的自助功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不高,缺乏专业自信和个人自信。小组工作介入后有利于帮助小组成员加强自我认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清自身的创业潜能,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4.实现小组的互助功能。小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会对每个成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小组工作能使创业教育内化成学生自主、自发、自愿的行为,通过互助来达到大家共同成长进步的良好初衷。 (二)小组工作介入技巧 运用小组工作法中“案主自决”的价值理念,即尊重小组每位成员的价值以及确信具有能够改变的能力的前提下,帮助每位成员认识自身潜能并自己做决定,实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结合小组工作尊重所有人的价值,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以适应不同创业意愿特征类型的学生需求。 1.创业教育与新农村认知教育相结合的成长小组。针对有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应建立创业教育与新农村认知教育相结合的成长小组。例如,通过宣讲“三农”问题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在小组过程中得到成长,逐步形成支持和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想法;同时,他们也能够以小组为平台,拓展自身的创业资源。 2.创业教育与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相结合的互助小组。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学生,应建立创业教育与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相结合的互助小组。这类学生本身就具有农村基层创业的想法,他们所缺乏的是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对新农村创业的实际体验。因此,首先,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协助小组成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社会工作者在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就是引导的角色,即对小组成员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促使小组成员通过互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创业生涯规划。其次,开展更多的农村基层体验活动。例如,通过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农事训练、教学实习、村支书助理挂职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中真实了解农村基层的问题和机遇;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提前分析研判实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对未来的创业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评估。 3.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新农村学习小组。针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到城市创业发展的学生,应该遵循“案主自决”的原则。既然这类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希望留在城市干事创业,那么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而不是强行灌输大学生必须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教育。城市的衣食住行与农村联系密切,在城市创业也可以与农村资源有机结合,因此,开展以“互联网+”农产品为主题的创业教育对这类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开展“互联网+”新农村创业教育学习小组,用小组的方法帮助组员学习与农产品创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同时,在小组过程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农产品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提高小组成员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4.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培养小组。对于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小组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对农村农业问题的关注上。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共同需要,根据需求来制定目标,确保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其次,应该引导小组成员对自己的需要、兴趣和问题进行反馈。根据小组成员的反馈逐步调整小组的进程。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他们在交流和实践中增加对创业的了解,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吕新萍.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