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虚词何妨也细读
范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虚词进行细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态和性情。细读文言虚词能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能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洞见文境之美,可以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韵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虚词;细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记载着先民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传达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与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缺失文化,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起点应在对文言词句的品读感悟上。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对实词讲得多练得多,而对虚词常把它当做句读停顿来看待,最多也只是对虚词的语法意义进行诠释,少去理会虚词对作者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对虚词进行一番深入地细读,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韵味。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构文之道,不过实词虚词两端,实词其体骨,而虚词其性情也。”(刘淇《助字辨略》)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虚词最大的功能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性情,而不仅仅是充当句读停顿的角色。

    品味虚词能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句中居然用了4个表示语气的虚词。“亦”字承接上文弟子曾点之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有刻意淡化比较意味的意思,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才具和志向是满意的,也符合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尽管前面有“哂由”,后有“与点”,但一个虚词“亦”直接告诉曾皙,他的“莫春者”所建构的社会情境很美很符合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却也不可因此而轻慢前面三子的志向。“也”和“亦”相呼应,确认“亦”表达的语意。“已”是“罢了”的意思,对“也”的语意与语气进一步强调。“矣”承接“已”,使“罢了”的语意和语气完整,也是整个句意和语气的收束。4个语气词,一种刻意而为的表意情结出来了,表明孔子试图引导曾皙不去比较三人的话,刻意让曾皙觉得三人的话很平常,其实越是刻意掩饰,越是能显示出孔子的内心已经相当不平静了,四人的谈话演绎了孔子的心路历程。四子侍坐,其实讲的是国家治道的先后次序。祸乱勘定,然后可施政教。初时“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有勇知方,所以国家祸乱勘定。祸乱既然已经勘定,就应该使民富足,冉有的发展经济满足了这一要求。百姓富足,就应施以教化,公西华的宗庙会同,正致力于化民成俗。化成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圣人之世,曾皙的春风沂水,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所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可以认为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尤其是对虚词的分析,可以把握到孔子的心路演绎历程。教师分析课文若是对虚词平平放过,将难以引导学生触摸到文本的内核,那么教学目标恐怕就要落空了。

    细读虚词可以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文言语法知识,更在于感知触摸古代仁人志士丰富的情意与思想,为之所启迪所教化。《师说》中的对比,有力地论述了“学者必有师”的道理。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有“而”和没有“而”,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有“而”强调了古代圣人尚且对从师一事看得如此慎重,也承认自己还有不足,须从师问学,再跟句子前面的虚词“犹且”和后面的虚词“焉”互为照应,凸显了尊崇师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而”,也没有“犹且”“焉”,给人感觉圣人对从师一事也是看得稀疏平常,跟后文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对比意味也就平淡多了。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有“而”和没有“而”,感情强烈程度差别很大:有“而”强调了“爱其子”的谨慎,先“择师”然后让师傅“教之”,爱得理性而稳妥;没有“而”则把两个过程合一,爱得平常而难见父爱了。再联系上文对比意味,有“而”突出对儿子从师的郑重,与下文自身从师的无所谓形成更为强烈的对比,讽刺意味更浓。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经由对虚词的品读感知到韩愈当年“不顾流俗,犯笑侮”“抗颜而为师”尊崇师道的艰难不易 ,触摸到韩愈为扭转师道颓堕而大声鼓与呼的强烈情感脉搏。

    走进虚词可以洞见文境之美。比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孙绍振先生认为这是使此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小石潭记》的主角应该是写水,可是除了开头一句“水尤清冽”以外,好像对潭里的水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作者倒是对石头、对鱼,很舍得花笔墨。写鱼说有百许头,水呢?“皆若空游无所依”,一个“空”字,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妙处恰恰在不写水而水之美自现:水透明到像什么也没有,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樣。一个虚词“皆若”,让读者和作者达成了共识:鱼是没有这个本事的,而是水透明到什么也没有。柳宗元的这种笔法,是有所师承的。在柳宗元之前,袁山松写过“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记》),郦道元写过“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沈佺期写过“朝日敛红烟,垂钓向绿川。人疑天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袁山松是用深到十丈还能见到水底见到鱼来突出水的清澈,而水毕竟还是有的。郦道元和沈佺期用鱼的看似悬空来强调水的透明。而柳宗元,干脆不提水了,直接写鱼“空无所依”。郦道元等人的作品,都以鱼的可视来衬托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的黑来衬托明亮,造成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而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形成,与虚词“皆若”的使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虚词“皆若”删去,不仅文境艺术效果全无,恐怕《小石潭记》一文也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所以,虚词在文言文文境艺术美的塑造上有时简直堪称一词以立骨了。

    众多的文言虚词形成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文言文虚词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标点的角色,同时表示强烈的思想感情,文言表意的精妙尽在于此。王力先生论著中曾专门分析了虚词“也”对于行文的价值:在古文里,“也”字可置于主格之后,表示一个休止时间。这一类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则更觉其顿挫有韵致。“韵致”一词道出了文言文中虚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执教文言文时只有重视对虚词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韵味,也才能引导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实词其体骨,而虚词其性情也”,文言文教学一旦忽略虚词所承载的性情,恐怕剩下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了。

    参考文献:

    [1]宋学农.古代汉语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刘禹昌,熊礼汇.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业院校专项)立项课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为JZ1811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上泉(1975—),男,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