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本主义观照下的语文写作教学 |
范文 | 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其综合性的检测功能已为大家所认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文的教与学其根本的立足点是“人本主义”理念,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人本作文”。 人本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使其能够快乐地过有意义的生活。也正基于此,我们对写作教学的探讨与解读,就应该从一个全新的“人本”的视角去观照、研究我们的写作教学工作,才能使作文“人本意识”与“人本价值”回归,才能使写作教学具有实际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学指导:写作怎么教? 当前的写作教学指导,多数情况下可以分为“无为”与“有为”两种。 “无为”者,即在两周一次的写作课上,教师直接出示作文题,宣讲写作要求,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进行个人写作。在写的过程中,教师是静默的。这些教师会认为,写作是教不出来的,只要写作“量”充足了,就能带来“质”的提高。结果是,学生作文频频,但写作水平却一如既往。这种教学上的“无为”,使得学生视写作如寇仇。 “有为”者,即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出各种要求,从观点、材料到结构、语言,面面俱到;更有甚者,还炮制出一个个“模板”,一个个步骤,一堆堆的“几步几法”,供学生“复制”“粘贴”。这种缺少专项突破的写作指导与亦步亦趋的机械操练,远离了写作的真谛,看似全面,实则模糊,看似捷径,实则囧途,看似“有为”,实则“少为”。 二、写作内容:为什么学生没话说、假话多? “写作内容虚假”是学生写作面临的又一问题,具体表现为没有东西可写而不得不编造,为考造文、为文造情的现象司空见惯。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是以应试为目标的功利主义写作倾向。 长期以来,为了谋取高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制于教师(考试命题者)观念,要“符合题意”,即题目隐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如此一来,本是彰显学生创造力的写作过程,就变质为奉“题意”作文,只要是题目中规定的或隐含的“题意”,不论自己是否赞同,都得接受。所謂“自主立意”“立意自定”,只是一种矫情罢了。 这是一种隐蔽的、沿袭的、恶劣的“思想控制”,它意味着强加观点,扼杀思想,剥夺话语权,让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机器人,它直接破坏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甚至助长了他们说假话、空话的不良文风和不良人格。 三、具体表达:为什么学生有了想法却说不出、说不清? 经常有学生会问:为什么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什么所写的是真实的事件与真实的情感,但也会给人以虚假之感?为什么说得头头是道,但一动笔就没话可写? 学生的这种困惑,源于两方面,一是其写作技法的欠缺(这也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表达技巧的训练),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写作中缺少“读者意识”,造成其写作语境不明晰,即不清楚“为什么写,写给谁,写作目的是什么”。 受写作测评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教师就是作文的唯一读者。而面对这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的特殊读者,由于缺乏平等互动的基础,学生作文往往具有或迎合或敷衍的心理,无法唤起其真正的表达欲望,更谈不上进行具体、准确、有效的表达。长期以往,就导致了写作目标的错位与迷失。 四、作文评价: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评语与分数差不多? 作文评价,看似不需讨论,没有听说语文教师不会批改作文的;但事实上,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对于学生作文的评语,许多教师只是在“内容”“结构”“语言”“书面”等几个方面,写上几句套话,用“比较”“基本”等词进行简单的区分,更有甚者只用一个“阅”字敷衍了事。而对于学生更为关心的分数,同一位教师对班级中不同学生的作文打分会差不多,评分出现“趋中”现象;不同教师对同一篇作文的给分,又会有十分或十几分的分差。 鉴于上述对写作教学各环节问题的现象和原因的分析,笔者觉得需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写作内容生活化 《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段话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方向,本应值得我们认真践行。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作文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道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教师先要不做考试的“奴仆”——让写作教学不紧跟考试,不苛求作文主题的“意义”,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写出“意思”,写出真实体验。曹文轩教授说过:“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强调“有意义”,也许没有错,但过分强调,等于给学生作文套上紧箍咒,很容易割裂学生与生活的关系,泯灭他们的智慧、纯真、朴实。这对写作教学,又有何益呢? 写作不仅仅是“写文章”,也是学习、生活乃至生命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爱和同情,写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写写自己的激情和反思……这样的写作过程,会成为融入其生命冲动体验的真实“成长历程”,焕发出“人本”的光辉与灿烂。 (二)“读者意识”明晰化 我们平常喜欢和学生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问题是怎么让学生会“想”。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倡导的“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这个阅读对象绝不仅仅是教师(更不是考试的阅卷者),而应是潜在的“对话者”。 我们来看董承理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一节写作课中,董老师先让学生做这样的表达尝试:“你觉得我们教室的讲台很别致,想让你做木匠的父亲也照着这个样子给做一个,你该怎样向他描述这个讲台?”在学生尝试表达和评论、修订之后,再让学生尝试着表达:“你觉得我们的讲台很美,越看越喜欢,于是产生了种种联想,你可以想到与此相关的种种学习和生活,此时讲台已不仅是一张桌子,而成了别的什么……你想把自己的这种感觉告诉你最要好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又是一番评论和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课标》的表述确立了“人本作文”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假定读者的期待,考虑到作文应重点介绍哪些内容,谈论哪些问题,怎样能强化读者共鸣的效果,我们的“人本作文”教学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评改指标科学化 如何评改作文?《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兴趣、习惯,综合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否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在这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上,美国“6+1要素”作文评价指标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6+1要素”,是美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抽样基础上,归纳鉴别出的“优秀作文”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想法和内容、组织,口吻、措辞、流畅、惯例等,后来又加上了“呈现”。其最大优势是通过使用一套“自我提问技术”,让学生通过“问题”,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写作成为可评、可控、可行,可以不断改进的练习过程。其部分指标如下: ①想法和内容,即文章的主旨。这一步学生应考虑“写作目的是什么?文章要表达的重点信息是什么?”等问题; ②组织即文章的结构。这一项要考虑“开头、主体、过渡、结尾等细节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等; ③口吻是文章的个性、风格的直接体现。学生可检验“像我在说话吗?是在说我最想说的话吗?”等; ④措辞是指用丰富、精细、富有色彩的语言来打动或启发读者。好的措辞须考虑“用词读者能理解吗?用词能吸引读者吗?”等; ⑤流畅是指句子的通顺和流利程度。与此相关的反思题包括“文章可以大声地读出来吗?”等; ⑥惯例是指大家写文章时一致遵循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要求。建议考虑“标题是否与内容一致?分段是否正确合理?”等问题; ⑦呈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别人阅读。与此相关的问题有“文章我理解,別人能理解吗?”等。 当然,“6+1要素”评价指标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量化过重、有工具主义倾向、忽视情感生成等。然而,这也正是我们以后不断改进的着力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发展学生“人本意识”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又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断变革,让学生笔下有“生活”,心中有“读者”,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之旅,我们必将走出困境。 注:“本文系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中职人本课堂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职、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研究报告[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2]曹文轩.曹文轩讲作文:有意义与有意思[J].文学少年(中学),2008,(1). [3]张孔义,董承理.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郑桂华.“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J].语文学习,2013,(3). [5]荣维东.构建基于科学标准的作文评价指标体系——从美国“6+1要素”作文评价指标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8,(10B). (蹇萍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2142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