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环县道情皮影的美学特征 |
范文 | 王齐虎 柴慧霞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甘肃环县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过程中创作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道情皮影,在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下,环县道情皮影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特点,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了“全国首批民族文化保护试点工程”。为了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应当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美进行不断地发掘与研究。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环县道情皮影发迹于环县这片古老的艺术土地,是当地民俗与周遭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产物,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与完善。在当今社会环境影响下,传统的环县道情皮影无法完全与民众的生活相融合,科技的发展与影响使得大多年轻群体对于道情皮影的认知与认同并不高,导致现阶段的道情皮影无法很好的继续发展传承。而作为“戏剧活化石”的道情皮影戏,自身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通过对道情皮影多角度的审美,有利于全面提升民众对于道情皮影的认同,促进其不断的传播发展,更有利于将道情皮影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传承保护。 一、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及现状 在陕、甘、宁三省交界之处,是常年不变的黄土高原,在高原上有一小县城,叫作环县,不仅山沟纵横且人口稀少,由于交通不便,无法与外地连接,造成该地区的发展较为封闭,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正因如此,环县至今保留着大量传统文化风俗,而著名的道情皮影就产生于此。传承至今的道情皮影形态较为全面且原生态,所包含的形式与内容也十分淳朴。 环县道情皮影,也被称作“道情灯影戏”“牛皮灯影子”“老道情”等,是甘肃省陇东民间小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更是中国传统皮影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2003年,成为了“国家首批10个民族文化保护试点工程”,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据相关历史记载可查,环县道情皮影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经过多代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与革新发展,不断的加入当地生活风俗与意识观念,以及对当地多种艺术形式的风格吸收之后,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环县道情皮影在制作工艺方面,采取绘制、雕刻以及染色等多种手工艺于一体,且制作用料十分考究,镂刻精致细腻,彩绘古朴华丽,形态表达热烈奔放,在整体上散发着浓烈的陇东乡土气息。因此,应不断挖掘环县道情皮影独特的美学价值,深刻感受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美学特征 (一)工艺美—精雕细琢、工艺讲究 环县道情皮影的工艺十分精美,道情皮影的刻制一直采用旧时的制作方法,因此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从最开始的选皮、到最后的订缀,需要经过的工序可达十道之多。选材时,十分考究原料的选择,通常采用质地柔软且韧性极好的公牛皮,因为公牛皮透明无色、皮板的薄厚度适中,因此成为了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的制作首选。 环县道情皮影的雕刻工艺,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严格根据传统的样式与技法,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雕刻工具包括了斜口、尖刃、圆口刀等三十多种作用不同的雕刻刀具。如此多的刀具使得在雕刻时也需要有其独特的雕刻手法,比如:走刀、推皮、回转以及顿挫等。在制作中,每一道工序都可以彰显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尤其是制作时的开刀历程,如果制作者没有长达五六年之久的工艺制作经验,根本无法雕刻到位。在制作时还需要十分精细,尤其像皮影的脸型、眼周、嘴角等需要利用一条线表示的部位,在制作时一旦被刻断,所有的皮影制作都要从头来过。通常先利用阴镂雕刻细小的花纹图案,之后再阳刻大体线条,最后是整体外形轮廓。 环县道情皮影雕刻工艺,有效的借鉴了甘肃民间艺术剪纸的工艺手法通常采用以直线为主的表达形式,直线的表达会使得皮影整体线条优美且有势有韵。通过以线条为主的阳刻與以平面为主的阴刻,对不同的皮影人物进行区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制作时阴刻通过虚线表达,而阳刻的实线表达则是对整个形体轮廓保留,去除多余的部分,此种雕刻方式多被用于戏剧人物生、旦以及小丑的脸部雕刻。通过实线与虚线、暗线等多种线条雕刻技术的展现,可以充分地将不同人物与场景刻画出来。在直线条图案制作时,需要先通过平刀进行推雕;在雕刻皮影人物的脸部时,需要先对人物的盔帽、发式进行雕刻,然后才是人物脸部五官的雕刻,这样可以使眉毛与眼睛的外部轮廓线条在制作雕刻时不对断线;制作服装、头发、胡须等图案较长的、并且附带需要精雕细琢的大量曲线图案时,需要采用尖刀进行雕刻,由于尖刀的刀刃较薄,无法承受大力,因此适合弯度较小的短线图案雕刻;对于弯度比较大的花纹图案,可以用半尖刀雕刻;对于服装与帽子上细碎且繁多的图案装饰,可以使用凿眼的工具。人字、花型、雪花、动物模样等众多细小的纹案图样,在雕刻时多采用凿刀。而在历史悠久的雕刻技艺发展中,早已形成了独属于艺人们的雕刻口诀,例如“万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莲花留筋在瓣侧,尖端取空形好看”“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桌上器物方拐圆拐要去渣,连筋放在棱中间”“层次分明云滚翻,不留连筋死呆板”“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最后再取一转圈”。在长时间的训练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皮影经验,也是环县道情皮影独特魅力的体现形式。 与精炼的外轮廓雕刻手法相比较,皮影的内部雕刻工艺十分冗杂,不论是阳雕阴镂亦或是明暗错纹,都是技艺精湛的表现。通常以镂空为主,有一定的留实。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尤其注意对装饰图案花纹的采用,不仅画面的形式优美,华丽复杂而不显多余,精炼而不会有空洞之感。特别是对于头发线条的刻画,细密的线条不仅不会冗杂,且表现得细密均匀流畅、有条不紊。 在环县道情皮影的制作中,给制作完成的皮影脱水发汗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为了确保上彩之后的皮影不会出现褪色变形等问题。需要让皮影经过高温烘烤,将皮影内残留的水分蒸发排出。通常情况下,在脱水发汗的工序中,要求烘烤温度在70度左右。温度过高会导致皮影收缩为一团,造成工艺报废;温度不足,无法使色彩完全融入皮影中,皮影内的水分无法全部蒸发使得皮影的色泽不均,最终的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造型美—人物造型夸张、场景布置拿手 “七分身子五分脸”是对环县道情皮影造型的描述。在表演时,由于皮影人物的造型较为夸张,使得最终呈现效果显示出清晰的轮廓,且头大身小,上窄下宽的身材造型深受民众喜爱。 作为主要呈现部位,对于头部的造型较为淳朴且单一,较高的大额头、直挺的鼻梁、点红的樱桃小嘴,细眉窄眼。为了在表演时产生立体的效果,对于人物的造型通常运用“正侧面”(即半边脸、五分脸)的表现手法。表演者通常按照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对其进行概括精简,通过夸张的造型手法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男性角色皮影的高大魁梧,多数是以方脸大头、宽额挺鼻、身材健壮来表现;女性角色的皮影则是樱桃小口尖尖鼻,头圆脸小身材窄给人一种弱柳扶风的感觉;而对于特定的角色则是根据生活中的潜意识形象进行表演,例如文人豪绅多是通过长袍短褂的服饰、以及眉清目秀的五官,显得人物风度翩翩;在表演中,皮影大部分与现实的人物相同,但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对于个别的妖魔鬼怪之类雕刻则是“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即七分脸),这样在表演时可以将双眼显示出来加大对脸部表情的刻画,充分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不仅以人物造型夸张而出名,其对于场景造型的设计也是十分拿手的部分。对于场景的设计通常分大、小两片景。大片景一般被称为“满亮子活”,主要包括场景中的亭台楼阁、将相府衙、庵堂草屋等大体背景,是皮影上半场演出中大场景所需的画面部分建设;小片景(即演出下半部分),仅仅只是一些房间内的柱子、帘子或者墙体等部分的展示,亦或者为了给皮影留出表演空间需要特意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以构建表演画面的整体性。完整的场景造型不仅可以将故事的情节详细交代认真烘托,帮助观影群众能够更深入表演,有益于皮影人物特征的深化,有时还可以为剧情背景进行衬托。 (三)图案美——入木三分,韵味十足 仔细观看时就会发现,在环县道情皮影中,无论是大片景的构建,亦或是小片景的装饰,全都是当地民间的传统吉祥图案,尤其是少女影人披肩上精致的霞帔纹路、凤冠上珠宝装饰以及衣袂裙角,都有着各种精美的民俗图案的刻画,充分显示出了环县道情皮影的民间特色。 这些皮影中的图案多数都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例如:在佛教中“卍”字纹象征的意思是绵长不断且富贵无穷。在古钱上的纹案则有着富寿双全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复杂图案取谐音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图中含意,意为吉祥”的传统文化。而环县道情皮影将造型与戏曲进行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道情皮影美学韻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环县道情皮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皮影中最具代表的典型分支,无论是在雕刻技艺,亦或是图案、造型等方面,都充分彰显了陕、甘、宁三省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的地方文化特色,更是蕴含着当地浓厚且特有的民俗信仰文化。因此,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挖掘道情皮影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民间文化精髓,促进民众对于环县道情皮影审美价值的重新审视,以便更好的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淑娟.环县道情皮影的艺术特色研究[J].装饰, 2014(01):110-111. [2]姚婧.川北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J].戏剧之家, 2017(02):19-20. [3]马海元.皮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形式创新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33(06):82-85,89. [4]谢文婷.皮影人物造型设计的审美特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41-142. [5]马冲.当代环县道情皮影的时代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J].黄河之声,2017(13):127. [6] 牛耕田.浅谈环县皮影的色彩审美特征[J].艺术科技,2014,27(12):123. [7]王珉,韩祥.论皮影传统艺术审美特征与现代创新[J].电影文学,2009(01):141-1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