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00—2016年关于隋唐时期中外音乐交流研究综述 |
范文 | 李岩炜 【摘要】据知网收录文献显示,自2000年起有关隋唐时期中外音乐交流的研究文献相继问世,既涵盖宏观层面论中外音乐交流盛况的研究,也包括微观层面述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之影响的成果。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将相关文献整合、归纳,借助隋唐时期的音乐“外交”盛况以期进一步全面地梳理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 【关键词】隋唐时期;中外音乐;交流;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加深与融合,统治阶级在音乐上开明的政策,促使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同时,“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开启了方便之门,唐代的中国更是成为亚洲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学术界,有关中外音乐交流和融合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隋唐时期。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可得到26篇以隋唐中外音乐交流为主题的文章,其中最早一篇文章发表于2000年,截止至2016年平均每年发表文献两篇。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从宏观层面论中外音乐交流研究与从微观角度结合具体形式述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之具体影响研究。 一、宏观层面:有关隋唐中外音乐交流的研究 在宏观层面,何萍、王璟分别从内传、外传等不同维度论证了隋唐中外音乐交流的盛况:唐朝在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再加上国力极度强大,中外文化交流此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外音乐的交流也渗透到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外来音乐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音乐也传向世界,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很多外国使节不断来华访问学习,将中国的音乐文明传向了世界。据文献整合,隋唐时期中外音乐的交流研究以“外来音乐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本土音乐”为主。 二、微观层面:有关隋唐时期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的影响研究 在微观层面,马可、屈文婧、涂颖颖、王赞珍、王志鹏等人分别选择本土音乐中某一具体形式作为出发点,较为细致地论述了隋唐时期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的具体影响,其中研究主要聚焦在乐制、乐器和创作三方面。 外来音乐文化的传入,使相关乐制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思路和途径。王璟运用乐制中的乐学理论和作曲技法方面的实例证实了外来音乐对当时乐制的启发、融合与发展。马可以“八十四调”为例有力地证明了外来音乐的传入有效推进了乐制相关问题的解决。 以琵琶为代表的西域乐器的传入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屈文婧以乐器——琵琶影射了中日音乐的文化交流,文章提到不仅琵琶这件乐器本身的出现影响深远,随之而来的记谱法和乐调体系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意义。 外来音乐在创作上的影响,可分为宫廷音乐创作、民间歌乐创作和乐舞创作三方面。首先,对于宫廷音乐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燕乐。涂颖颖、王璟在文中都提到了九部乐、十部乐的发展,以及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代表的外来音乐对燕乐的作用。其次,在民间音乐创作方面主要表现在变文和曲子两种音乐形式上。在乐舞创作方面,外来音乐尤其在飞天舞的创作中影响深远。何萍通过敦煌壁画之中的活态留存接通了隋唐时期中外音乐在乐舞方面的融合。设问如果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像琵琶這样的“外来物种”不知何时才能传入我国,更别说丰富我们本土的音乐文化了。 三、总结与展望 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黄金期,中外音乐间的交流达到了空前高度,无论是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还是乐器、乐学理论和舞蹈创作等,都碰撞出无数耀眼的火花。无论是在乐制、乐器还是创作上,不得不说外来音乐给隋唐时期的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之更富生机与活力。另外,在相关文献中有提到,当时我国对于外来文化并没有盲目的全盘吸收,而是根据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有不同的吸收标准。阴法鲁从地域环境文化差异角度,阐述了外来乐器对本土乐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就好比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这一观点,适合本地域环境文化的才会得到迅猛的发展。 隋唐时期外来音乐对我们本土音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本土音乐对外来音乐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中华儿女,更不能丢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在认同和尊崇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前提之下对外来音乐选择性吸收为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从而使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可.关于隋唐时代吸收西域音乐的历史经验[J].人民音乐,1956(12):2-5. [2]王赞珍.刍议琵琶在隋唐音乐文化架构中的凸显地位[J].中国音乐,2009(02):174-176,179. [3]涂颖颖.试述隋唐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9):115. [4]阴法鲁.唐代乐人对待外来音乐的态度[J].人民音乐,1985(05):23-25. [5]王璟.小议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J].史学月刊,2006(08):123-124. [6]何萍.中外文化交流与隋唐音乐舞蹈的兴盛[J].贵州文史丛刊,2000(04):12-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