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性与宗教文化变迁的传播学思考与评析 |
范文 | 王阳++袁爱中 【内容提要】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重要的文化地位。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基督教出现了世俗化变迁。宗教变迁的起因、过程、结果与传媒现代性共存互动、互为表征。现代性、传播媒介与宗教变迁的关系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重点分析了传播与宗教变迁的互动机制。这种机制的存在,启发我们要发挥传播研究的想象力,关注现代性视野中宗教的传播学意义与传播的宗教特质,给传播研究和批评留下余地,认真思量“传播与信仰”“传播与宗教”“传播与文化”“传播与道德”“传播与终极关怀”等命题,对传播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传媒现代性 宗教世俗化 互动机制 一、现代性与传媒现代性的两面性 现代性是理解宗教世俗化和媒介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路德宗教改革的观念和行动构成了欧洲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来源与基础,因此,新教运动与欧洲的现代性这两者之间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①现代性主要表现为现代世界的理性化和自由化进程。按照黑格尔的解释,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世俗化了的基督教。西方基督教也出现了世俗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宗教逐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相分离,变成人们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黑格尔认为,“现代社会始于读报”,当现代人通过报纸而不是祈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宣告了现代世俗世界的诞生,大众报刊的流行取代了传统宗教的位置,体现了传统宗教的式微,表征着人类对世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传统与现代文化由此出现了断裂,而这一过程伴随着传媒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 现代社会是传媒发达的社会,传媒发展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默多克认为“现代性始终是而且到处都是以媒体为中介的。正是传媒为现代的制度形构提供了基础和支持”。②许多传播学者都论证了大众传媒与现代性发生、发展的有机关联。 西方传媒现代性是在资产阶级对抗封建僧侣的传播控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争取出版自由过程中获得的传媒的现代属性,这种属性包括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专业性、民主性、客观性、公共性和商品性。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传媒现代性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假如那里没有铁路,我的孩子就不会离开家乡,我也就不会用电话来倾听他的声音;假如人们不知道用船可以穿越海洋,我的朋友就不会踏上他的航程,我也就不会等着电报来缓解对他的焦虑。”弗洛伊德对传媒现代性社会影响的双重性做出了初步的表述。“传播和大众传播工具同时被撒旦和救世主所用:解决危机的方法同时也是危机的根源。传播扩大了社会的规模,带来了隐约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了社会生活,还使民主成了问题;而对于优化社会、在更大规模上重组社会和民主,传播也给人希望。”③可以说,大众传媒是促进信息流通,推进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积极力量;它也可能成为维护现存社会、控制人心、毒化心灵的帮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的同质化和碎片化;从宗教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传媒一方面带来了宗教的世俗化极其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宗教的再度复兴。传媒现代性的不同面向,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的变迁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传媒现代性对宗教变迁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印刷媒介、电视媒介和互联网对宗教变迁的影响来进行论述。 (一)印刷媒介、宗教改革与宗教世俗化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基督教是欧洲近千年的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汤普逊认为,这时期的宗教是一個“超国家”,社会上几乎所有书籍的制作、抄写、复制和书籍相关的文化,都被教会、修道院和其他宗教组织垄断,天主教堂里的传教士利用口语传播来传送与宣讲宗教道义,在教堂、城市广场或是街道进行布道,宗教还是僧侣和贵族精英的特权,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威合为一体,宗教传播呈现出神圣性、神秘性的特征。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书逐步地取代了手抄书。美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这一70万字的皇皇巨著中,详细论述了印刷术与欧洲自中世纪重要历史事件的互动关系,逐一论述古登堡印刷机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公共知识等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思潮对欧洲近现代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书籍生产商接过了由修士完成的神圣的工作,印刷商们把资本主义企业与精神升华和福音传道的冲动结合起来,财务盈亏、科学记账、理性算计慢慢地传播开来,印刷商已经意识到赚钱和虔诚是并行不悖的。印刷商本身成为了资本主义的载体。新教徒、印刷术和科学结盟,印刷媒介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印刷术促进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宪政民主政治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宗教改革带来了民族国家的崛起、教育的普及、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兴起。随着宗教战争结束而来的宗教宽容,促进了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西方文化完成了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也是宗教改革家们所始料未及的。④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大众传播媒介稳步发展。在19世纪90年代煽情主义和商业主义新闻业在美国出现。媒体对于突破“十诫”娱乐新闻和对消费至上观念的推崇,“受众是上帝”观念的形成,造成了报纸里的谣言、丑闻、犯罪等内容大大增加,而有关科学、宗教、文学和其他重要议题则相应减少。这些报纸召来了宗教界的批评,他们视周末报为对抗教堂的工具。周末版等商业报纸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冲动力代替了宗教冲动力,瓦解了新教伦理,社会进入动荡、混乱、无序状态,新闻客观性也出现了危机,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质疑。 (二)电视媒介与宗教的娱乐化、世俗化 20世纪开始之初电子媒介兴起,印刷时代的纸质传播或传教士的亲身传教方式逐步被电子媒介取代,电子媒介成为现代社会进行宗教世俗化扩散的有力工具。“大众传媒凭借着其时空穿透性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性,加速了‘宗教世俗化过程,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重新改写和定义了宗教。”⑤ 这一过程的产生与电视媒介引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有紧密的联系。“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⑥广播电视发展的最初动力始于商业利润的驱动,商业驱动引发了消费主义媒体文化。这种文化渗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和个人文化世界,整个生活结构和知识结构表现出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逐渐明晰。当电子传播作为神学传教工具之后,新的电子布道时代来临,宗教传播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在这里,宗教不再是具有历史感的深刻而神圣的人类活动,没有仪式,没有教义,没有传统,没有神学,更重要的是,没有精神的超脱。在这些节目中,传教士是头号人物,上帝只能充当配角。”“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⑦宗教不再只是神圣化的信仰,成为赚取商业报酬、赢得巨额利润的噱头,甚至成为娱乐的工具。宗教传播的商业化、娱乐化和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宗教世俗化的表征,它打破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线,消解了宗教的崇高性、神秘性和超越性,对消费主义的崇拜冲击了宗教的社会整合作用,导致宗教的边缘化。宗教世俗化、边缘化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危机,带来了人们对媒介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批评的思考,重新思考理性、科学与实证主义研究的弊端和问题,开启了从传媒现代性视野重构新闻传播学的批判性努力。 (三)互联网与宗教传播的全球化、再神圣化与危机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世界上的出现与普及,再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宗教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凭借及时性、互动性、跨国性、去中心化、多中心化、建构性、开放性、公共性的特征,实现了信息的全球性覆盖,大量的宗教组织也正凭借着网络这一利器大力扩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互联网为全球性的传教宣道活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各种宗教的影响借助网络得以巩固和壮大。宗教的对话与信徒的交流也因网络而变得便捷。网络最大限度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甚至是人神之间的界限,从而成为当今宗教变迁中具有革命性的传播方式。”⑧ 由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带来了第二次宗教改革。如果说第一次宗教改革带来了宗教的世俗化和边缘化,那么第二次宗教改革则带来了宗教发展的再次博兴。事实上,虽然启蒙、理性、科学动摇了宗教传统,但由于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宗教传统的影响依然强劲,宗教在现代社会不断进行适应性变革,利用互联网宗教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通过“提高宗教团体基层动员、影响政治议程、直接宣教和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宗教问题迅速透明化、国际性和政治化,同时也为新兴和弱势宗教或信仰团体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从而对传统建制教会形成冲击。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宗教网络作为信息的‘简化器或‘放大器,造成和加剧了负面宗教信息的流动,以及宗教领域的媒体偏见,成为某些国家攻击他国人权状况或贬损他国国际形象的手段,在一些情况下更成为宗教恐怖主义的工作平台。”⑨互联网对宗教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多元化的甚至也是悖论性的,它不仅使得宗教传播更加私人化和自由化,也使得宗教更加国际化和公开化;它带来了宗教间传播的对话与合作,也带来了宗教极端化和异化。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关系是宗教异化现象。西方国家以宗教自由传播相号召,导致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主权危机、文化危机和认同危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国际传播秩序,依然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现实难题。 三、传媒现代性与宗教文化的价值重建 通过历时性考察传播媒介与宗教变迁过程,可以发现,传媒的现代性从正负两个维度上影响了宗教变迁的历程和特征,这需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和思维认真对待传媒现代性对宗教变迁的影响。 新闻传播业的每次重大变革都带来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及其逆转,宗教世俗化的变迁及其逆转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与变迁,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传播社会影响力及传媒研究的深化。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的每次革命性变革都带来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创立民主、和谐、多元社会的美好想象;另一方面,具体的媒体实践也让人们看到了媒介反民主、反交流、反理性的悲痛画面。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例,互联网放大了宗教传播的影响力,但也带来了宗教本身的异化和极端化,如何趋利避害值得人们的深思。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许多学者都把宗教体系的崩溃和科学、理性的建立,看作是现代性文化产生的关键。科学、理性、富裕因而被看成为现代性的进步、文明的叙事,这种叙事认为传统文化必将被现代文化所替代,“不幸的是,这个观点源于狭隘的精英文化。虽然现代科学的产生打破了宗教对世界观的垄断,但是科学从来未能完全取代宗教,恰恰相反,实证主义坚持事实和价值的严格区分,意味着它只关心生活的机械问题,而忽视其意义问题。实证主义因拒绝涉及道德问题而留下的空白,又被宗教重新填补,由此产生的矛盾每天都可在大众媒体里见到。”⑩无视宗教存在的现实基础,一味张扬科学、理性的价值,导致现代性观念带来的困境令人困惑。在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社会悲剧、面对价值体系的崩溃、种族冲突、文化冲突、民族关系问题、社会疏离、社会分裂、环境恶化、恐怖主义、极权主义、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等全球交流无奈的难题时,现有的传播研究、宗教研究已不能再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传媒现代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导致传播研究、宗教研究陷入窘境。传播研究、宗教研究的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取向,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研究的文化想象力。 也许,开启包括宗教在内的传播的文化取向是个有意义的尝试。当彼得斯追溯古希腊民主文化的源头,提出传播的“撒播观”和“对话观”的区别时;当杜威提出要“重新思考传播的神秘性,恢复传播与宗教的关联”主张时;当伊尼斯提出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命题时;当凯瑞提出传播“仪式观”和“传递观”的区分时;当法兰克福学派卢卡奇、布洛赫和本雅明论述资本主义拜物教的秘密、资本主义已经沦为一种毁灭性的宗教时,这些学者已然给出了传播研究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空间。在传播实践和传播研究中,宗教的爱邻如己、平等、民主、对话、和谐的规训可能是处理社会不平等、不公正、沖突、侵犯隐私、暴力、色情等问题的重要伦理依据。而这些微妙的影响机制需要以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进行深挖和探索。 面对全球宗教的再次勃兴,传媒现代性和宗教世俗化困境不再只是西方的问题,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发挥学科想象力,在警惕西方学者的文化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同时,关注现代性视野中宗教的传播学意义,给宗教研究和批评留下余地。充分挖掘中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有利于人类对话、和谐的因素,认真思量“传播与信仰”“传播与宗教”“传播与文化”“传播与道德”“传播与终极关怀”“传播与民主、自由”等命题,给出传播学科自身的回应,无疑是传播学走出困境、取得学科影响力和夺取话语权的重要路径。虽然这只是一个可能路径,但的确是一个富有价值、富有创新的选择。 注释: ①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②格雷厄姆·默多克.审视当代传媒的现代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③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214. ④张贵银.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12). ⑤刘燕.后现代认同的“反思”与“蜕变”媒介技术层面的质疑与反思.新闻大学[J].2009(3). ⑥[美]詹姆斯·罗尔.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 ⑦[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4. ⑧⑨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7. ⑩ 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选自《二十世纪: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宗教文化变迁与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XXW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袁爱中,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白 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