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
范文 | 李圆圆 徐兴林 张宗元 [摘要]文章阐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含学识素养、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个人特质四个维度,进而分析了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困境,如管理体制与发展机制不完善,辅导员整体学识素养有待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冲突,辅导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服务对象的特点多样化。最后从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两方面探索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圆圆(1988-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硕士;徐兴林(1978- ),男,山东梁山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张宗元(1987- ),男,山东肥城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硕士。(山东 青岛 26642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民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其对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6ZC124,项目主持人:李圆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2-0082-06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概念,其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特质和动机等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已将胜任力应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如陈岩松运用胜任力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辅导员考核方法与操作流程,杨兰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对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证明,胜任力对优秀人才的遴选、甄别、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和辅导员队伍结构与公办高校不同,其工作对象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民办高校应从辅导员视角对“胜任力”展开研究,以切实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并提出了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指明了辅导员队伍准入、培养、考核及发展等制度建设方向。 笔者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结合Spencer的“冰山模型”胜任力构建方法,以民办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核检表法、问卷调查、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探寻辅导员胜任要素并使其概念化,从而通过因子分析建立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这个胜任力模型由四个维度构成,共17个特征要素,即学识素养维度:法律知识、学习能力、团队领导、管理知识;工作态度维度:敬业精神、全局意识、知人善用、责任心、积极应变;工作能力维度:沟通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个人特质维度:乐观开朗、积极主动、抗压能力。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1.学识素养。具有一定的学识素养是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政教育、日常事务、危机事件、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调研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在管理知识、团队领导、法律知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特征要素上评分较高,但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两个特征要素上评分较低,这也体现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不同之处。民办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不太关注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履历,甚至存在专科学历教师担任辅导员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力。调研结果显示:绩优组辅导员理论性更强,文笔较好,也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而绩平组辅导员则缺乏这一特征。 2.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基于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岗位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可以展现其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充分体现其主观能动性。民办高校辅导员普遍认为,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敬业精神、全局意识、知人善用、责任心、积极应变等特征要素。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都较为复杂,辅导员要联络、配合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工作,且时常有突发事件,因此,辅导员是否具有敬业心、责任心,能否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只有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学校的和谐稳定为己任,以学校、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创造杰出的工作业绩。 3.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工作能力维度各胜任要素均得到了较高评价。具体来说,沟通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特征要素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要能力素质,这些特征要素伴随实践和经验积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所有调查对象都将沟通表达能力列为第一位,这与民办高校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具有必然的联系。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处理问题的决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能力要素得分相对偏低,这一维度与公办院校有所不同。观察能力要素可以对学生思想、行为言语、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进行敏锐、细致的观察,有预判问题、促进沟通的作用,但辅导员对观察能力要素评价不高,这说明辅导员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4.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在冰山模型理论中,特质也是胜任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Spencer将其界定为个性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是难以改变、难以发展且不可触摸的,属于冰山以下部分,但这些内隐的、潜在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及结果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及各职能部门接触时,其个人特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调研显示:民办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个人特质维度包含乐观开朗、积极主动、抗压能力三个特征。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特质是与公办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差异最大的一个维度。民办高校辅导员对个人特质所属要素评分不高,尤其是自我控制和廉洁自律得分较低,而在公办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個人特质/人格素养维度保留要素较多,且重要程度及普遍评价较高。通过访谈可以发现:民办院校管理制度更为严格,繁多的事务性工作具有单调刻板性,留给辅导员个人的管理权限和发挥空间较少。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困境 1.管理体制与发展机制不完善。民办高校在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管理体制上存在过于笼统、不健全等问题。一是招聘环节不严谨。民办院校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因办学历史、福利待遇和应聘者自身等原因,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存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并存现象,且研究生学历仅占40%左右。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在招聘辅导员时,缺乏全方位考察,准入口较松,且高学历人员对辅导员岗位心存疑虑、兴趣不大。二是辅导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辅导员都接受过集体讲座式的知识培训,但因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且形式较为单一,因而收效甚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高级培训则受名额限制,覆盖面较小。因此,辅导员普遍希望能加强专题培训。三是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调研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考核与奖惩机制不满意的人数高达98%。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考核工作过于细化、频繁,每日一汇总、每周一小评、月末期末还有总评比,且涉及宿舍、教室、资助、学费等方方面面,以致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战战兢兢、疲于应付,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民办高校现有的奖惩机制过分倚重惩罚,对辅导员管理严苛,惩罚措施多样,一旦出现问题或评比靠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处分与处罚;而鼓励辅导员高效率工作的奖励措施则太少,以致辅导员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工作成效日益降低,人才流失率呈上升趋势。 2.辅导员整体学识素养有待提升。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民办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是辅导员专业背景庞杂,职业匹配性较差。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只有少部分是教育学、管理学或相关专业,还有一部分是本、专科毕业生留校担任辅导员。因此,大部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專业化指导时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二是辅导员科研能力偏低。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占比达90%以上,且辅导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多为中级以下,其科研能力和整体职业能力水平偏低。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每天都要忙碌于学生日常管理、各种表格的填写上交、预防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等,以致没有专门时间来提高自身的胜任能力和理论水平。三是辅导员自身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在访谈调查中,大部分辅导员都认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对时事政治、法学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自学,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等证书,但因时间、学历等限制,难以实现由事务型、保姆型向学习型、研究型的转变。 3.辅导员岗位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冲突。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是指辅导员对岗位要有明确的认识,知晓自身应履行的义务、规范和权利等,并结合岗位职责自觉承担相应责任。调查显示:超过50%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比较模糊,角色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岗位职责认识不准确,分不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日常管理围绕宿舍、卫生和纪律等事务性工作;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工作方向不明确,工作胜任力较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辅导员群体对岗位角色的模糊。《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不仅具有教师身份,也具有干部身份,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学科研任务的承担者,也是学校基本事务的直接执行者、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规范者。在具体工作中,超过 65%的民办高校辅导员承认其不能很好地处理各角色间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各分管部门、家长和社会等不同角色,经常出现角色冲突问题,这种冲突严重地制约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4.辅导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也扩充了新内容,除日常教育管理职能外,还要做好不良文化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立足新时代前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工作能力维度是民办高校最看重的特征要素,也是衡量一名辅导员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指标。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还存在部分能力弱化甚至缺失的情况:一是上下级传达沟通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私下却满腹抱怨;二是校园突发状况应变能力较差,处理欠妥当;三是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部分辅导员管理过紧或者过松,把握不好尺度;四是部分辅导员不能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缺乏耐心与细心,信息统计不准确、表格制作不规范;五是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虽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深度不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标准》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师生比例不能低于1︰200 ,即一个辅导员最多带200 名学生。但经过调研发现,1︰200的师生比例是不合理的,有的专业小班教学,按照人数比例一个辅导员需要带七八个班级,因民办院校日常事务和安全任务较重,超过80%的辅导员认为工作量过多、压力过大,自身能力难以满足现有工作量需求,这也限制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学生人数应控制在120~150人,4个班级左右比较合适。 5.服务对象的特点多样化。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存在学生来源层次复杂、心理问题多样、组织纪律散漫和文化基础较弱等问题。部分学生缺乏长远奋斗目标,自控和自理能力较弱,学习动力不足,存在严重的厌学逃课及违纪现象,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难度较大、任务也更艰巨。绩优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应是思想品德高尚、知识技能较强、身心健康和具有个人魅力的个体。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特质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难以发挥其影响力,辅导员在工作中被动应付的多,掌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少,缺乏对未来工作的预判与科学规划。部分辅导员因缺乏人际交往和心理辅导经验,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在沟通交流时不注重方式和技巧,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效。还有一部分新入职的辅导员,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起来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高校思政工作讲话精神,以《标准》为指导,注重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全方位建设。根据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笔者认为,应从显性、隐性两大途径出发,找准个人、职业、高校、政策的聚合点,积极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1.显性途径。第一,整合知识与能力,发挥辅导员职业优势。在民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知识素养是最基础的要素,工作能力是最关键的要素,而知识则是能力养成的基础。辅导员要熟知岗位职责,以现代高新科技为载体,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法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塑造职业优势,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辅导员还要注重实践应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将分散的感性经验和技能转化为深刻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创新意识。辅导员更要善于整合自身知识和能力,并结合先进典型的经验,通过优劣比较,不断建构和改善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 第二,严格准入机制,把好入口关。依据胜任力模型理论,招聘人才时不能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判断,而要对其求职动机、个人特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因此,民办高校应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选聘条件和程序,严格准入条件,把好入口关,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职业要求选拔辅导员。民办院校应设立辅导员入职考试制度,根据胜任力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除明确学历、专业要求外,也要全面了解求职者的入职动机、个人特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而通过笔试和面试等多途径选拔合适人员。民办高校还应在《标准》指导下,探讨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辅导员师生比,并据此设置专、兼职辅导员岗位,给予辅导员一定的个人发展时间和空间。 第三,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职业素质。民办高校应构建“一体化”培训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每个场域和环节的载体和平台,优化培养合力。这种长效培训机制既要有纵向的专业性钻研探讨,又要提供横向的学习交流。纵向平台应把焦点放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职业功能,并成立相应类别的专业团队。这些团队按照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学科专业、科研能力以及兴趣特长来匹配成员,并开展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前期培训要以协助新辅导员尽快适应岗位为主,使其掌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为期2~3年;中期培训主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的分类引导,采用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交流和校外考察相交叉的培训策略,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后期培训主要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畅通多线发展渠道,设立合理退出机制。横向平台应促进不同学科辅导员团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如学校和院系间应定期组织沙龙工作坊,将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研究内容作为主题,每位辅导员从自身擅长的学科或领域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民办高校还应竭尽所能争取社会资源,定期安排部分中高级辅导员到知名度较高的单位进行访学、岗位轮换或挂职锻炼,并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的学位或证书,从而通过双向、多渠道、多形式的长效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第四,优化绩效考评机制,着重加强激励措施。民办院校应从岗位设置、考评办法和发展渠道等环节入手,按照“分级定责、按岗考核、三线晋升”的思路,优化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一是“分级定责”,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辅导员团队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初级岗位事务性日常工作比重高一些;中级岗位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高级岗位除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外,还要对初级、中级辅导员进行培养。二是“按岗考核”,根据三级岗位职责要求进行考核,借鉴360°评价考核方式,评价主体包含学生处领导、院系行政领导、学生和同事,并进一步细化考核细则,对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人格品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三是“三线晋升”,除专业技术职称与行政职务晋升外,提出晋升工作职务的第三条职业发展渠道。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虽不是行政领导,也没有很多科研成果,但取得了优异的工作业绩,展现出忠诚、敬业的职业品质,建议给予他们合适的工作职务,并配套相应的福利待遇,如附加奖金、评优评先、免费深造等措施,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激励辅导员主动、自觉地提升职业能力。 2.隐性途径。第一,厘清角色定位,强化角色意识。目前,民办院校辅导员工作无边界问题较为突出,其角色冲突已成为日常困扰,因此,有必要对辅导员角色进行定位和强化,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的角色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实施差异化培养,与学生亦师亦友,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二是在工作中要怀有同理心,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会学生的立场和感受,并善于学习和观察,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求;三是剖析自身的职业倾向、性格和兴趣特长等,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内容。 第二,丰富个人特质,提升人格魅力。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又称为个性,主要指个体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积极作用。辅导员良好的个人特质包含悦纳自我、对他人的理性认知、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因此,辅导员要从多维度进行自我认知分析,并依据政策和工作需求,树立个人的长远发展目标,形成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宏观的健全人格模式。理论学习是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的必由之路。《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思政、教育学、哲学和法學等专业基础知识。民办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以发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影响力。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以获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成为一名学习型辅导员。民办高校的工会、学生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素质拓展、团体辅导和运动会等活动,这也是辅导员缓解压力、激发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提供发展平台,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辅导员职业态度的关键因素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从而促使态度和行为与理想状态下的观念和态度一致。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支持和肯定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搭建发展平台,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因人而异,人尽其才,对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支持并培养其成为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二是对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学术造诣的辅导员,鼓励其发挥优势,积极创建科研团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三是对既有管理能力又有理论水平的辅导员,建立培训交流、外出深造、同行考察、挂职锻炼等平台,以拓展研究视野、增长阅历和实践经验,并列为党政后备干部选拔对象。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讲,不仅要明确职业能力发展方向,积极面对工作压力,预判突发情境并做好应急预案,也要主动加强成长意识,把握培训、深造和锻炼等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胜任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石。 四、结语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从培养学生及辅导员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民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理论,健全培养机制,提供平台和保障,创设良好工作环境,并注重人文关怀,积极拓宽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新举措、新路径,以推进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也要进一步厘清自身角色定位,科学客观地分析自我,并通过理论学习、职业规划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积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人特质的影响力和工作胜任力,从而促进自身在辅导员岗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李凯敏.绩优胜任力视角下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 [2]张艳,徐兴林,李新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20). [3]李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 [4]郑柏松.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与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6). [5]周涛.高校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