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hé兽名。形似狐,也叫狸。《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于~,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也指貉的皮革。《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仲由。)
貉háo义同“貉(hé)”,用于“貉绒、貉子”。 另见316页hé;559页mò。 说明: 13画;豸部;左右
貉hé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狸,尾毛蓬松,毛棕灰色,穴居,昼伏夜出,食鱼虾、鼠、兔及野果等。通称貉子(háozi)。 另见309页háo;559页mò。 说明: 13画;豸部;左右
貉mò古代称东北方的一个民族。 另见309页háo;316页hé。 说明: 13画;豸部;左右
貉义同“貉”(he)。哺乳动物:~绒丨~子。 另见 he。
貉哺乳动物,毛棕灰色,耳短小,以鱼、虾、鼠等为食,是重要的毛皮兽:一丘之~。 另见 hao。
貉hé一种哺乳动物,栖息在山林里,毛棕灰色,小耳,两颊生横毛,吃鱼虾、老鼠等,皮毛极为珍贵。 【提示】又作“貉子”、“狸”。
貉hé亦称“狸”。哺乳纲,犬科。形如狐,但较胖,尾短。尾毛蓬松,两颊有长毛。体色棕灰,四肢和胸腹近黑色;眼部有黑褐色斑纹。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性。另见543页háo,1028页mò。
貉háo用于“貉绒”“貉子”。另见556页hé,1028页mò。
貉mò即“貊2”(1028页)。另见543页háo,556页hé。 常见兽
常见兽大象:象(赤~;巨~;印度~;非洲~)豫 大客 牙兽 封兽 江猨 伽那 钝公子 犀牛:犀(~角;印度~) 雌犀牛:兕 骆驼:驼(橐~;明~) 鸣駞 山驴王 马肿背 成队的骆驼:驼队 传说能日行千里的骆驼:风驼 狐:狐(狐狸;~仙;赤~;白~;玄~;银~;草~;丰~;封~;大~)大仙 阿紫 黑狐:元模 狸:狸(狸猫;花面~) 貉(貉子;小~) 山猫 豹猫 野猫 青猺 獭猫:獭(水~;海~) 旱獭:鼧鼥 獾:獾(狼~;鼬~) 猸(猸子;白~) 猪獾:沙獾 羚羊:灵羊 豪猪:豲(豲貐;豲猪;豪豲;帚豲) 貆(貆豪) 豪豨 豪彘 猪都 豕苗猪 鸾猪 狟猪 鸾猪 山猪 蒿猪 白豪 黄鼠狼:鼬(鼬鼠;黄鼬) 狌 鼪 黄皮子 黄竹筒
貉he貉子 一丘之貉1 注释: 1丘,小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比喻一路货色,含贬义。
貉(一)hé (二)háo (三)mò【辨形】 左是豸,不是犭 。13画。形声。 【辨义】 貉(一)hé 哺乳动物,毛棕灰色,耳小,嘴尖,昼伏夜出,吃鱼虾和鼠兔等小动物,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通称貉子:一丘之貉。 (二)háo同“貉(一)hé”:貉绒|貉子。 (三)mò 同“貊(mò)”。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辨析】 (一)(二)音同义,都指“貉子”,三音都表示名物义。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不同:貉(一)hé构成成语;(二) háo构成偏正式、附加式合成词;(三)mò多单用。 二、词语修辞方式不同: 貉(一)hé构成“一丘之貉”,用于比喻同类的坏人;(二)háo构成普通词语;(三)mò用于我国古代对东北部一个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把人比拟作兽类,是采用拟物的修辞方式。 三、使用时语体色彩不同:貉(一)hé用于书面语;(二)háo用于口语;(三)mò用于文言语词。 四、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貉(一)hé构成成语含贬义,带厌恶、贬斥的感情;(二)háo构成中性词;(三)mò贬义词,含轻蔑的色彩。 五、字音规范程度不同: 貉(一)hé,(二)háo均是规范字音;(三) mò 是“貊(mò)”的异形字音,通常用“貊(mò)”。
貉❶讀爲十百之百。《周禮·春官·肆師》: “凡四時之大旬,獵祭表貉,則爲位。”鄭玄注: “貉,讀爲十百之十。” 陸德明《經典釋文》: “貉,莫駕反,鄭音陌。”《周禮·春官·宗伯》: “凡四時之大旬,獵祭表貉,則爲位。” 《周禮鄭氏音》:“貉,音陌。” (《玉函山房輯佚書》) ❷兵災也。《周禮·春官·甸祝》: “甸祝掌四時之田表貉之祝號。” 鄭玄注: “杜子春讀貉爲百爾所思之百,書亦或爲禡。貉,兵災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貉,莫駕反,注禡同。” ❸讀爲禡,師祭也。《周禮·夏官·大司馬》: “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鼓。” 鄭玄注: “鄭司農云:貉,讀爲禡,禡謂師祭也。書亦或爲禡。”陸德明 《經典釋文》: “貉,莫駕反。” ❹北方曰貉狄。《周禮·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九貉。” 鄭玄注: “鄭司農云: 北方曰貉狄。” 陸德明《經典釋文》: “貉,孟白反。” ❺謂善援木之猨也。《周禮·冬官·考工記》: “貉貉汶則死。” 鄭玄注: “鄭司農云: 貉或爲猨,謂善援木之猨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貉,户各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