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持人的语言形象与沟通

李 媛
【摘要】主持的语言形象是主持人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形象体现在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个性等方面,良好的语言形象有助于提高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主持人 语言形象 沟通
每个主持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整体形象,而在追求整体形象时,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形象却被忽视了,那就是语言形象。
语言形象就是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形成个性化风格并能产生吸引力与征服感的口语表达习惯,它是主持人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言形象,有助于主持人提高沟通能力,是主持人的第二张名片。
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沟通也是生产力。美国的口语传播教育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而85%取决于沟通。
主持艺术的根本属性就是传播,传播需要沟通,沟通的能力取决于主持人的语言形象。
优秀主持人应该建立起良好的语言形象去进行沟通。
节目主持人的沟通离不开有声语言的运用。主持人的语言是工作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语言。既然是工作语言,就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标准、更规范、更简练、更准确、更健康。
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的第二工具。
有声语言应该根植于丰满的性格和深厚的内涵,而不是怪腔怪调。常听到有的主持人一味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腔调,或吐字含混、言语不通,全然不顾主持人应有的语言的纯正和规范。长此以往,电视语言被污染,主持人的个性形象流于庸俗。
主持人的语言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生活,但决不是生活语言的照搬和翻版。它是一种经过严格锤炼而纯化了的艺术语言。节目主持人要避免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毛病带到节目里。
除了要正确流畅地发音吐字,主持人还要加强语言交流的口语化。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说出来的语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是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语言中的语气、停顿、转换都要表达主持人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个性,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一、语言风格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言为心声,语言的表达,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是以说理见长,一般富有较强的逻辑性,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和对于语言的修饰,时常凭借自己的理论底蕴和知识结构,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分析事态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本质,其语言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特点,具有深刻性与严谨性。他们的语言,经常表现出思想的敏锐,特别是在充满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代表人物有水均益、敬一丹、白岩松等。
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一般以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这类语言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语气温和、委婉,富有磁性,以对于知识的把握,昭显出城府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以及对于词汇的形象化的关注,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呈现出音乐之美。而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又间或融入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更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代表人物有陈铎、赵忠祥、洪云等。
富有生活气息的恬美的语言表述,可以在语言表述过程中,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他们一般不对语言作出过多的雕饰,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类语言,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以及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代表人物有倪萍、周涛等。
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则时常体现出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这类节目的主持,往往最能够反映出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其语言的主要特点,即时常以巧妙的比喻、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他们往往以巧妙、机智的语言,时而将繁复、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时而把受众从一个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充满谐趣的氛围。代表人物有崔永元、毕福剑、李咏等。
二、语言个性
语言表达是主持人风格的组成要素。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越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
与传统播报式的播音相比,现在主持人“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这里的“说”是指主持人在用词、态度上的“说”的感觉,而绝非内容上的“戏说”。电视节目虽然传播知识和信息,但大多数观众是抱着娱乐、欣赏的心情来观看的。因此,主持人应尽量避免在语言中出现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很长的数字,对于专家们撰写的评论稿,也应先转化为更生活化的语言,让大多数观众听得懂、愿意听。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早间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一改新闻播音的姿态,以“说”新闻的方法探索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新形式。该节目主持人鲁豫坦言:“没有任何文字稿,否则就不是我所追求的风格了。”当然,新闻节目有其特殊的严肃性、严谨性,单凭“说”是否能保证新闻消息的准确客观有待观察,但“时事直通车”受观众青睐却是不争的事实。
若主持人对节目所涉及的领域十分熟悉,也可在节目中发表个人观点,但笔者认为要说明此非“权威意见”,仅供参考。突破“人云亦云”的框框,有见地的节目主持人会赢得观众信任——即使他的见解或许并不是最中肯、最客观的。
一个对语言驾驭自如的主持人,还要做到“该闭嘴时就闭嘴”,让电视画面或现场声音、背景声音说话。
曾有一段时间,笔者受电台主持人的影响,认为“语言”应该贯穿节目的始终,节目中每个段落间若有语言的空档,都是“信息量不够大”的表现,就如舞台表演中的“冷场”般令人尴尬。可是不久就有观众对我说:“你一直在不停地说,听着听着,我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
有儿童这样来区分电影和电视:“电影上的人互相讲话,而电视上的人对我们讲话。”主持人的设置,正是为了使观众有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主体。然而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摄像机而非观众。当主持人在滔滔不绝地说时,看不到观众是在饶有兴趣地听,还是索然无味地走开。因此,这种双向交流对主持人来说无疑难度很大,需要特殊技巧。
主持人的说话,通常都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中,根据节目内容表达完整的语意和中心思想,要将自己的话说得简明、集中、适听,便于观众的理解。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要临场不乱,从容不迫,心中只有镜头,镜头代表你的观众,你的亲人,讲话要有对象感,这样才能亲切自然口语化的主持节目。
三、“露拙”也是一种美
为求尽善尽美,在录制节目时,经常会因为语言不够流畅或表情、手势不够自然而要求重录。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主持人是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且从无口误的,以致在一些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因一时语塞而表现出来的沮丧和尴尬甚至也令观众感到不自在。
相比之下,港台及国外的很多主持人对自己要宽容得多。一时的口误没关系,只要没有传达错误信息,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时的语塞,吐字不清,口不择言,主持人可以自嘲地一笑,这非但不会影响主持人的形象,反而令他们更具亲和力。甚至,有时主持人故意犯点儿小失误,以期与观众“平起平坐”,期望观众将自己视为“平常人”,反而更有利于观众接受,更容易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央视《半边天》栏目某期节目中,女主持人张越邀请两位女球迷谈论刚刚举行过的一场足球比赛。节目刚一开始,两位女嘉宾就旁若无人地评论起某球员在这次比赛中的失误。正在“高手过招”之际,张越插进来怯生生地问了一个很“初级”的问题,“哎,听你们俩谈得这么热闹,不过我想问一下,你们说的哪个人,他到底怎么了?”于是,两位女嘉宾又向张越叙述了该球员在比赛中如何错过入球机会的情形。在一般人看来,张越提的这个问题实在有失主持人颜面。专门讨论一场球赛,却不清楚比赛中发生的事件,起码是节目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但是,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想,《半边天》的收视对象以女性为主,她们中或许有很多人并未看过这场足球赛,肯定会对两位女嘉宾的“神侃”感到不得要领。主持人即使注意到了这一程序上的不合理,冒然打断嘉宾讨论也是不妥。于是,她巧妙地以提问方式引导嘉宾返回来解释事件经过,手段之高明,不能不令人佩服。
抱着这样的想法去看以前主持的节目,常会有些启发。在过去做的很多节目中,太过于追求语言的流畅性,以至于偶尔咬字不太清晰都必须停下重来。结果是有了语言的流畅感,却丢失了与观众的交流感,有观众就曾经问我:“你记忆力真强,背的很熟,一般背多长时间?”这其实是给观众留下了背台词的感觉,不是在和观众交流。的确,流畅性是我们的第一追求,而追求思维见解的独特性,并将它用有声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忽视了“独特性”,只注意“流畅性”,无异于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如果当初能在成片时保留那些口误的镜头,不仅是我和观众的“平等对话”,也会令节目和语言形象亲切、更真实。
“藏拙”是人的本能,但作为主持人,为了节目,为了观众而故意地“露”一点儿“拙”,不也很可爱吗?
说到底,主持人以语言形象吸引观众,引导观众欣赏节目。节目内容好比“主菜”,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好比“调料”。我们的种种努力,无非是希望电视这道“大餐”能够让观众品尝得更加有滋有味。
总之,主持人的语言形象,是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质量与活力息息相关。为此,主持人个人应当注重自身潜质的开掘,对基本素质的训练,以及对自身个性特点的总结和提升。■
(作者单位:合肥电视台节目部)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摘要】口述作为一种文明传承的主要形式先天具有文献性,而从纪录片的起源则可以看出文献性是其本源特征,因此,口述体纪录片是最能体现

  • 从“模式引进”到“模式输出”

    左潇<br />
    随着全民选秀时代的没落,“模式引进”成为近两年电视节目生产的热门方式和话题。众多卫视撇开原先“借鉴”的“只干不说”,大大方

  • 服务阅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

    于青又是一个让人倍感欣慰的新启航。前些日子,“互联网+读书会发展论坛”举办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们欢聚一堂,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