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引进”到“模式输出”

左潇
随着全民选秀时代的没落,“模式引进”成为近两年电视节目生产的热门方式和话题。众多卫视撇开原先“借鉴”的“只干不说”,大大方方地用“模式引进”的方式“多快好省”地生产出了众多在近两年收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比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可以说,这类收视产品是原先全民选秀时代节目的升级版。节目内容除去表演成分外,更多的是展示人物的多面性。
关注社会,关注人本是国外电视节目的最大特点。人性的丰富多彩也就直接导致国外电视节目的形态多样性,英国每年要向全世界输出上百套“模式节目”便是最好的例证。举这样的例子实际上就是来反观我们的业态环境。中国电视有些不能不说的“陋习”,一家电视台某个节目火了,收视高了,友台便开始争相效仿,不久必定会有与之相类似的节目面世。于是同质化竞争成为了我国电视行业的最大特色。其实,作为创作者,我们不能只看人性的一面,人性的各种形态都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我们既要弘扬真善美,也要鞭挞假恶丑,要宣传也要揭露。我们不必去一味效仿,只需要换些角度,就能挖掘出节目素材,找到创作源头,吃透人性,把握鲜活,这些其实就是文化创作的不二法则。
强大的电视节目市场化、产业化是模式生产的基础,要实现模式生产的量产化,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电视制作业。中国内地的电视行业从建立到发展时间较短,谈不上工业化生产的概念,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在逐年递增,但是相关的电视制作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处于粗放型状态。“模式引进”本身就是引用成熟经验,加之引进后,模式提供方专家团队的指导协作,对于本土节目生产、团队业务水平提升等确实有其卓越的优势。“模式引进”的生产方式让我们体会到最直接的收益可能只是单纯的收视率提升、吸纳广告客户及本土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模式引进”较早的湖南、上海是最先体现出“模式引进”后效应的地区,并且已经开始用市场化的方式与各级电视台及文化传播公司间展开横向合作。但是眼下的这片收视繁荣究竟能维持多久,我们的制作经费是不是就完全应该大把地花在“模式引进”上呢?
我们搞“模式引进”,重要的不是在短时间内抢占收视高地,赢取广告份额,而是借“模式引进”,学习国外的电视工业化生产、制播分离的市场运作以及提炼式的精度创作,从引进、学习转向原创、输出,让更多的从业者体会创作的快乐,让更多的受众分享思考的硕果,真正意义上完成从“模式引进”到“模式输出”的转变。
相关文章!
  •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摘要】口述作为一种文明传承的主要形式先天具有文献性,而从纪录片的起源则可以看出文献性是其本源特征,因此,口述体纪录片是最能体现

  • 论主持人的语言形象与沟通

    李 媛<br />
    【摘要】主持的语言形象是主持人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形象体现在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个性等方面,良好的语言形

  • 服务阅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

    于青又是一个让人倍感欣慰的新启航。前些日子,“互联网+读书会发展论坛”举办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们欢聚一堂,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