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 互动 共赢

王亚杰
编者按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27日,以“特色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会上,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本刊征得作者同意,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20世纪中叶以来,大学已经不再仅仅作为知识产生、传播和创新的基地,而且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的功能在这一变化中不断扩展,由最初人才培养的单一功能逐渐发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尤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大学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其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现代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整个社会中最具活力、最能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一部分。
特色型大学的前身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出现的行业院校。到90年代中期,行业院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等已达到全国总数的1/3左右,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特色型大学,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半个世纪以来,特色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振兴和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作了突出的贡献。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实现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科学发展已经成为特色型大学与区域政府的理想选择。
一、国外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一瞥
(一)国外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研究
从国外来看,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共识。例如,美国极其重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大学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已经形成了4个庞大的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华盛顿—巴尔的摩科学工业综合体、纽约—新泽西科学工业综合体和洛杉矶—圣地亚哥科学工业综合体。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分别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马萨诸塞州生物科技园和硅谷,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完整体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为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巨大贡献。1929年~1969年的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增长了40倍,而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1906年~1952年期间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通过增加投资获得的利润仅增长了3.5倍。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外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趋势
事实上,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外延正在逐渐扩大,由最初的只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由单纯的培养地方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转向为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来;由比较注重经济效益,转向为重视社会效益。
据有关研究,英国东北地区的大学在区域服务中表现出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就参与主体而言,包括大学、各类继续教育学院、政府机构、企业、医院、中小学校、社区、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各类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参与到区域合作中;就活动内容而言,超越了经济的局限而扩展至文化、政治、社会福利等与人类发展和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就实践形式而言,不拘一格,不同的高校在不同的服务领域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大学在区域服务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该地区的高校在区域合作中明显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不仅组织和参与实践的发展,而且还参与区域政策的制定。大学之间、大学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较为密切,建立了有效的联系网络。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还是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很需要政府牵线搭桥,信息平台、实训基地的构建需要政府选点布局,产学研的沟通、合作及相关项目的设立,也需要政府协调并提供初始经费。
二、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特色型大学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很大,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最高时仍与政府公开承诺的财政性投入达到GDP4%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支持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特色型大学在服务行业建设需要、主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成功的经验,在与行业、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争取到了积极的支持,丰富了教育的资源渠道。
特色型大学在20世纪9O年代的院校调整中大都实行了多方共建的模式。但政府体制改革以后,特色型大学大部分失去了和原主管部门的行政联系,原有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逐步丧失,原有的资金链条和行政隶属关系基本断裂,使得特色型大学和原行业部门的联系变得松散、微妙和飘忽不定。行业部门不再直接领导大学,也不再完全依赖这些大学。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重新确定服务面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新需求,成为特色型大学需要经常面对的课题。
一方面,特色型大学需要重新明确自己的服务面向和服务重点。特色型大学与相关的行业、专业领城具有密切互动的传统和优势,原有的行业应成为学校永远的、主要的服务对象,并建立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构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体系,使合作的深度得以不断加深,广度得以不断扩展,提高相互的依存度,成为密不可分的结合体。另一方面,特色型大学在失去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在立足主要服务面向的基础上,积极向相关领域拓展和延伸,扩大服务面向,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要关注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区域内政府、企业的支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形成科学有效的互动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贡献中创造双赢、多赢的有利局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策划、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可以达到3个目标:一是消除低水平重复建设,节约资源;二是组成大型科研团队以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形成合力;三是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统一的科研和产权交易场所,推动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大学而言,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必须首先得到地方政府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指导,以便有效地避免盲目性,发挥学校的特长和优势。
(二)地方政府要对大学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力资源素质。大学在这些领域拥有的巨大优势,是实现区域快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动力。大学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共存、共荣、共兴衰的关系。只有良性互动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可能使彼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达到共赢的目标。
特色型大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与区域互动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主动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又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学在为区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在本区域的社会地位。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拥有几所甚至一批高水平大学,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对这些大学的教育和科技特长加以合理规划,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组合与协调完成区域建设中的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应当成为地方政府的应尽之责。
“共建”作为特色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种互动模式,存在着双向选择过程。一方面,大学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提供社会服务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大学应当选择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突出特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大学要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不能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长处而较少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否则难以达到“共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不同大学的学科特色、优势和特点,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竞争来选择合适的大学来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有效地调动各类大学的积极性,使大学与区域发展达到互惠双赢的共建效果。
三、特色型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共建”模式选择
(一)已在实践中的“共建”模式
从1993年~2004年,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导下,原中央部委所管辖的571所高校,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1.“省部共建”的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大批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实行双方或三方共建的模式在全国各省市广泛出现,实施这一共建模式的大学占当时全国公立大学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共建模式的标志之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针对某一所大学进行共同出资建设(或以土地出让、减免税赋等形式)、共享建设成果,以推进大学的发展,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项目共建”的模式
通过资助项目,可以开展很多共建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是以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展开,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共同完成关系社会、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大学与地方所属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之间开展的科研合作,以及大学的科技成果在这些大型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
3.提供优秀人才,促进区域发展
大力提高区域公民的综合素质、提供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众多地处北京的特色型大学在招生方面都会向北京地区给予很大程度倾斜,为提高北京地区的公民素质、建设人文北京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特色型大学在招生工作中的北京生源比例基本在7%~13%左右,远远超过在其他各省的生源比例。另一方面,特色型大学每年为北京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使北京成为高素质人才聚集之地,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地区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据统计,近3年来,特色型大学每年毕业生的留京比例保持在25%~70%之间,远远超过这些学校北京生源所占比例。这些优秀人才成为了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事实一再表明,大学相对集中的地区,无论其教育水平(升学率、就业人员平均学历学位水平、平均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等)、科技水平、工业发达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都在国内或相应区域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作用十分突出。
(二)特色型大学与地方深入开展“共建”的若干建议
1.创建“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院校目前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实践环节的严重缺失阻碍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由地方政府主导集中建设面向本区域范围内所有高校相关专业的综合实践创新基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该基地应该包括本地区各大学主要学科领域的实践环节,吸纳本地区所有有关大学的学生集中到基地参与教学实践。同时,该基地可以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组建传统特色专业的博物馆,也可为研究生研究成果建立中试基地,投入风险投资等。
在基地的管理模式方面,可采用志愿者管理模式,这样能对学生起到锻炼作用和激励效果。集中建设“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可以有效地节省土地资源。相比之下,要比各个大学千方百计争抢土地资源建设自己的新校区要经济得多,而且,尽管允许各个大学自建新校区,他们也很难拿出足够的空间来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
2.建立“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综合网络系统”
社会用人单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但是,当前社会评价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区域内高校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综合系统的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区域的“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综合网络系统”应当提上日程。在不同区域建设该系统,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构成“高校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综合网络系统”,将为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
这个系统具有3个重要作用:一是提供毕业生质量的相关信息,作为支持大学建设的依据之一;二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改进的反馈意见,包括对培养目标、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三是填补长期以来对于大学评价中最为重要但又最难以收集的信息——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系统。这个网络信息系统将成为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个中介,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为大学提供具有价值的质量反馈信息。
3.启动“高校教师培养拓展计划”
教授与企业家是大学与区域互动中的关键因素。互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在国外,大学与产业界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教授与企业家、学生与创业者之间可以柔性流动。而我国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缺乏天然的联系,造成一方面高校的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这种天然联系的缺乏,关键就是人才刚性流动的制约。因此,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创业,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吸纳一批企业家进来,大胆更新高校教师结构,培养一批两栖型人才,为促进大学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教师培养拓展计划”将促进教师互动机制的建立,即支持企业有一定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大学讲学,大学里的教师到企业定期进修和进行科技交流活动。地方政府也可为此设立专项基金和必要的管理协调机构。该项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培养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培养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从而拉近大学与企业界之间的联系,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实现双赢。
4.建立大学与地方政府领导之间的定期对话机制
信息时代,是否能够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往往决定于对信息搜集的及时性、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和信息研判的科学性。对于大学与地方政府而言,信息互通同样十分重要。一方面,大学需要及时和全面地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掌握大学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大学校长与地方政府领导之间的定期对话机制十分必要。这样一种机制的建立,对于增进交流与互动,寻找最佳共建模式,实现双方乃至多方共赢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