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方言
范文

    清 水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地方方言则是每个人的母舌,从南到北,自西至东。差异迥甚,然而每个人对于自己方言的感受都是一致的,亲切自然,闻言顺溜的。

    我觉得自己多少是有遗憾的,自己的母舌即普通话,因为家人从来讲的是这口,总羡慕人家会讲本地方言或本民族语言。初到异乡,听不懂其方言,看着他们同乡之人背着外访者讲着土话,就好像隐藏着好些秘密。

    不过,我自认有双感受灵敏的耳朵,从小到大听别人讲话多了,许多人一开口,我便至少推测出大概是什么方位的人士。就如同听外国人讲话,通过与英语的比较,以及看外国电影积累下来的外文认知,判断说的是法语、德语、西语还是俄语,同属一语系,大可认为是西方人的方言,虽听不懂,只消听其发音气息就感受出正确的答案。

    再如日语与韩语,讲出来乍听很接近(我国南方吴语系中也有许多和日、韩语类似方言词汇及句式习惯),实际上发音咬字是完全不同的。而他们本国的方言,区别多在发音时的重读、语音语调的抑扬以及助词的使用上,而语音语调的转变则是包括东西方在内,各地区方言的主要区别之一。

    回过来谈我们的方言。小时候,由于亲戚的緣故使我喜欢上了沪语,“港台”音乐流行后又喜欢了粤语,而这两个方言差别就相当于印欧语系中的英语与意大利语的区别。我觉得一个广东人去学沪语和一个上海人去学粤语是相当难的,然而这似乎比北方人学粤语或沪语要容易得多。复旦有位老师,我初见觉得象潮汕人,其普通话带着港台腔,但沪语讲得非常地道。尔后得知,这位老师系广东人,沪语是大学时学的。有人埋怨,干嘛学说别地方的方言,能听懂就成,再者说普及普通话了。我觉得,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方言是其文化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包含了地区文化与城市性格,又是一切文化的载体,要了解一个城市的饮食起居,要真正融进一个城市的多姿生活,学习方言是很有用很重要的。香港大学在大陆招生赴港后,一个重要的课程就是学习粤语,这是一切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保障。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贵州小伙儿来沪打工,三个月一口上海话,我能想像到这为他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多少质的改变。现如今,两岸直航了,大陆空姐的一个重要培训项目就是闽南话的学习,这一细节上的注意无疑拉近了两岸文化、族亲的关系。

    大学周围汇集了南北菜馆,东北菜馆的老板抱怨来沪做生意困难,听上海话跟“外语”似的:而进了兰州拉面馆,同学则觉得少数民族店员讲得像是老外说的中文,一个调。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问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方言,汇聚一起就会产生一点文化认同上的排斥。我们只需多一点方言与文化上的了解就可以消除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偏见。正同沪语是在松江话的基础上吸收周边语音,融合了宁波、山东、广东等方言发展而来,从它身上看到了一个大都市包容的胸怀,看到了海纳百川的精神。上海方言中有个“嗲”字,已被收录在了最新牛津词典上,这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强盛繁荣,被世界重视认可的体现。因而,对待上海话,我们要看成一种文化交融繁荣发展的精神体现,要理解和尊重它的文化内涵。而生活在大西北的回维少数民族,虽是杂居融合形成的,但由于血液中注入了伊斯兰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风格性”,他们的语言带着浓重的西域外族风味,说话如同念经,暗示其是一支或曾经是一支有着森严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的方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友好见证,是中国民族融合、和睦共处的友好见证。

    大学里有一群来自江西的朋友,他们虽是老乡,却相互有着独立的方言。有些地方方言听上去很像广东话,有些则像是湖南的什么方言,有些讲的是客家话,很有意思,我逢有闲爱问他们学上一句,觉得话声上扬,很乐观,难怪他们都很快乐,懂得生活,比别人会过日子。

    一位南京的同学,准确说是高淳的同学(高淳属南京郊县,想来离不多远),然而这两地百姓讲话相互完全听不懂,高淳话很多字发音和上海话很接近,只是声调不同,讲得快了很难听懂几句,听上去疑是日本语。

    小时候,我的河南话口舌上没形成习惯,对它的认识很生疏,甚至分不清它与山东话的区别,后来听得多了,觉得河南话软软的,而山东话很刚硬。

    提及山东,学校里山东籍的学生个个高个儿,直挺挺的,不乏俊男美女。其中有一位学妹因留着有一米五长的秀发十分招眼。她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口正宗东北话,很浓重。一问而知,和一位内蒙朋友常年一起,久而久之,东北话浓郁起来了。

    东北话的感染力非常强,还有一位湖南学妹,和一个沈阳朋友学了一口地道东北话,自己的家乡话竟都说不好了。她问人时说:“干哈(ha)”,这话她沈阳的朋友也并不曾讲,现在东北人早已不这么讲了,若有谁这么说,自己也会觉得好笑的,像是演小品。

    和东北话一样,北京话也很容易“腐蚀”人。任凭什么地方的人士,当然尤为北方人,在北京没个几天就有京味了,要是个语言有天赋的人回到自己家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口京片子了。

    有个同学本人是福建的,讲闽南话,通常福建的普通话应带着闽南方音,像台湾同胞所说的台湾味的“国语”。可是她出口说出的话,让人听起来是北京话,又像东北话,看得出打小就北漂学习了。

    北方方言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南北都能听懂,这也是为什么孙中山先生在民国时没有将粤语作为全国通行语的原因。不过,我听过一个闽北同学的见解,他指出最好听的是粤语和闽南话,这里说的好听是指唱歌上的,他自认闽北方言不如闽南,但在我的要求下,用闽北话讲了个“板凳”这个词,我当时便觉得他的胸腔是个共鸣箱,声音由声带震出具有弹性的微微有余颤的声音,非常爽朗,他解释粤闽两地方言,有独特声腔,外地人很难学会他们如何发音的,他们的声腔,唱歌很有韵律感,因而广东、福建歌都很动听,方言中藏着一个地方人的幽默与智慧,有着不能言说的力量。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看到了坚强乐观的四川人民,看到他们用川音表达感谢,传递祝福,诉说希望。西南属于川方言区。云贵川等省方言不分家,以成都川官话为圆心,辐射到各地川音深浅不同,可有一个信息在传递。那就是话音尽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充满了热情面对每一天。

    无论是遇到什么事,只消听到了乡音,就得到了感情上的渲染,就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最重要的是听到或讲出乡音的那一刹那,就回归到了自己文化的根源,这是方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