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如何加快农家书屋的发展
范文 张阅春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农家书屋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挥重要的影响。但是建成的农家书屋还存在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完善、资源没有整合、管理人才欠缺、服务形式不丰富、资金没有稳定性等问题,深入分析有效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建设水平,更好的促进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加快 农家书屋 发展
一、明确责任
农家书屋工程包括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建设好是前提,管理好是关键,维护好是重点,使用好是目的。目前,平凉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550个(含社区书屋、宗教场所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其中,崆峒区建成261个,灵台县187个,庄浪县292个,泾川县213个,崇信县83个,静宁县395个,华亭县119个。虽然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对于后期管理考虑的还比较少。农家书屋多数建在村委会和农户家,书屋管理人员也主要包括村委会人员、农民,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管理员,且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的,书屋的管理主要采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有的农家书屋则采取图书“租售”等经营形式以求发展。农家书屋资产归属、维护和后续发展由谁负责等问题,没有明确,难以做到各负其责,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尽快确定农家书屋的资产管理主体,进行资产登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完善制度。
農家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考核,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有些村建成了标准较高的农家书屋,各项指标也都达到了要求。但是书屋却门可罗雀,架上的图书积满灰尘,无人问津。很多农家书屋在农村遇冷,前来借书的村民很少,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很低。一些书屋的“借书登记本”上,往往只有寥寥无几的几项借书记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领导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农家书屋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支持配合意识不强;一些乡镇村干部以经济基础薄弱为借口,不支持为农家书屋添置配备设施、购买更新书籍,致使农家书屋建设在一些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农民读书兴趣不高。农村阅读人群的主体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村民的阅读欲望、兴趣不强,多数农村没有读书氛围。还有一些农民群众缺乏读书用书、自我提升的意识和动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国家政府部门要把的农家书屋建设列入文化工作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府,要把农家书屋建设与乡镇各项工作链接,要把它纳入每年的目标责任书中进行督促。文明办等部门在评选文明村、文明乡的活动中,也要把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管理机制等内容列入考察和评比中来。通过以上措施,以形成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整合资源。
书屋的图书数量少,同一批次建成的配书雷同,没有为书屋订阅专用报刊,即使个别有也只是很少的几种党报党刊,基本无更新渠道,书屋只能维持现状,恰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所以在图书供给上,除了上级主管部门配送的以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其它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募集。同时,由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图书馆牵头,以县流动图书馆为依托,以乡镇图书站为中心,以农家书屋为基础开展图书的定期流动,定期更换图书、杂志、报纸,共同合作开展读者活动,把各级图书馆的服务送入农村社区的各位读者手中。只有落实了这样的体制保障机制,才能为农家书屋提供更优越的发展空间,才能吸纳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农家书屋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家书屋的快速发展,达到以文补文、以书养书。或通过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有效链接原材料与企业的需求,将农家书屋与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结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结合乡村工作,组织“帮扶联系活动”,广泛发动党政部门、高校、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主动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企事业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从中实现农家书屋流动资本等,努力增强自身活力。
四、培养人才。
由于书屋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和知识素养,不懂图书分类造册,甚至对图书分类上架、图书更新、剔旧处理、检索指导等基本的读者服务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造成图书分类混乱,农民找书难、看书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村民看书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县乡两级农家书屋要培养创办村级农家书屋的人才,要统筹城乡文化人才开发,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农家书屋的带头人,使之成为村级农家书屋发展的主力军。这种培养有二种方法:一是走出去接受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由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农家书屋管理员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训费用最好由政府财政支付。经济宽裕地区,可给予培训人员适当的补助。或者派县乡图书室(站)业务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研讨班,赴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考察。然后县乡图书室(站)业务骨干再对村级农家书屋人员进行定期辅导培训,县乡两级图书室(站)有义务有责任,把对村农家书屋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常抓不懈。二是请进来,开现场会交流,或者请比较成功的、起步较早的村级农家书屋的创办者指导、辅导。县乡两级政府文化部门要对创办村级农家书屋成绩卓著、影响大、效果好的村(人)应进行表彰,用鼓励典型的方式促进村级文化人才的成长。
五、广纳资金。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传统书刊的知识载体功能已逐渐跟不上形势,电子阅览室建设势在必行,但村级条件有限,就目前而言,国家已投入一些资金来举办农家书屋,免费为村民提供基本服务项目。但是,农家书屋的运营需要不断注入资金,需要长期投入相当的人力,不断充实和更新图书、建立电子阅览室供农民在网上寻找致富信息。所以,通过村办、民办公助、民营、租赁争取个人捐资、赠书,社区居民集体出资等形式,广纳资金,以解决资金缺乏的矛盾,实行免费与有偿服务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从而将其办成普及型文化阵地,兴办广大农民喜爱的村级农家书屋。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文化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找准思路与模式,多种渠道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农家书屋这种新型的农村文化活动平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想农民所想,急家民所急,乐农民所乐,肯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钱静,对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12-115.
(2)周高飞,浅谈莲都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北方文学旬刊》,2014 (2) :257-25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