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策略探析 |
范文 | 邱子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公共意识的增强,一时间,公共档案馆受到了普遍关注和热议。2009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公共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更成为指引档案馆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项宏观战略。 一、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动因 (一)政策因素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公共档案馆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或补充,是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基地。与企业档案馆相比,公共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同时也获得政府的支持。近年来,由于革命历史活动中产生的红色档案在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爱国主义、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政府充分发挥红色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动力,指定公共档案馆为各级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基地,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广泛开展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二)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都不可避免的打上经济的烙印。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对它进行开发利用也必然要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 档案信息资源不能转化为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他们的经济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宏观经济方面,如做经济研究,经济动态分析等。公共档案馆基于经济因素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最大限度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信息的效用,包括社会文化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当前的经济活动或长远的经济规划创造效益。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文化因素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给文化繁荣提供了发展机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认同档案具有文化价值这一浅层认识,更要突破传统“重保管,轻利用”的档案意识和行为,挖掘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基于文化因素的档案资源开发表现为公共档案馆作为保管档案的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对馆藏档案资源的管理、利用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过程。任何档案收集、编研在内容上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价值趋向,都体现了特定群体的文化精神诉求,如民生档案、家庭档案就是基于社会公众和档案部门对民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编研。 (四)科技因素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和各种电子文件大量涌现,促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传统的档案利用模式已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方向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将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为人们所利用。公共档案馆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契机,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升馆藏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档案馆服务的科技化水平,从而推动公共档案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二、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 公共档案馆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明确了以公共利益为首位,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以馆藏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责任。因此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必须面向社会公众,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范围,用“以人为本”作为判断标准,审视档案工作的重点和成效,审视档案馆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建设。 (一)完善经费机制,保障开发力度 公共档案馆的服务性和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国家是档案事业的投资主体,发展档案事业是国家和政府职责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财政投入,充分支持档案馆走上转型发展之路。但这些政策在落实方面还存在欠缺,究其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公共档案馆经费保障机制。对于某些专门项目的建设,如馆舍修建、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管理的大型设备采购等,政府可以考虑通过立法保证专款专用,并派专人监督;此外,政府还可以赋予公共档案馆一些特权,以便接受社会捐助资金或开展合理收费的信息服务项目,如成立档案信用基金会,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拓宽筹资渠道。 (二)依托档案特点,提升文化价值 公共档案馆作为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社会文化事业机构,保存了社会文化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真实的原始记录。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公共档案馆应抓住历史机遇,发挥档案文化特质,充分利用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1.依托档案真实性、原始性的特点 档案是对已经存在的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原始记录,它覆盖了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这种最原始的、第一手的文化资源,是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正是由于档案承载的客体文化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利用其所形成的文化产品便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教育性,它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更具权威性,在社会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档案文化产品的打造要在价值取舍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形式上强调厚重、历史感,注重提升档案文化产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2.依托档案文化性、特色性的特点 公共档案馆应该充分挖掘馆藏资源,以鲜明、有力的表现方法将馆藏特色展现给公众。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特色性编研,充分挖掘档案的内容和载体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文化鉴赏价值”,发挥馆藏档案资源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人文特色,编研成果体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的独特性,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从档案馆的外观形象设计入手,改变档案馆在公众心目中的传统形象。例如,上海档案馆的外滩新馆,座落于外滩风景区内,面向黄浦江,是“万国建筑群”中一处亮丽的地标性建筑,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档案馆隐蔽、神秘的印象。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充分挖掘公共档案馆内在外在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处处体现档案馆人文气息的公众文化休闲场所。 (三)开发民生资源,利用面向社会 公共档案馆要重视档案的实用价值,就应当有针对性的收集反映社会发展、普通百姓生活的档案,在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注重与社会民众的档案信息需求相契合。 1.注重民生档案的收集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社会化趋势的加强,一些非计划体制和非传统管理体制内的组织、单位和个人也开始形成档案,即档案学界所说的“体制外”档案,这部分档案突破了传统档案资源体系的范围,但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记录了人们为社会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所作的贡献,因此具有保存价值。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核心,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成为引领档案馆事业发展的航向标。为确保民生档案齐全完整,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公共档案馆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收集符合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进一步挖掘档案知识内涵,丰富档案内容,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 2.注重民生档案的利用 民生档案是对人们生活真实生动的记录,蕴藏着丰富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公共档案馆还应当加强对民生档案的利用,向公众提供深层次的档案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生档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在选材上要贴近公众,紧扣社会民生的需求,为民生档案资源的优化整合、开发利用打下良好基础。在细节处,抓住最生动、最深刻的民生记忆,反映最真实的百姓生活。 (四)加强信息共享,拓宽服务渠道 公共档案馆作为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机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用户需求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出发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服务的目标。 1.实现数字升级,促进信息共享 公共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借“数字升级”为契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等馆藏档案数字化项目,争取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馆藏开放档案的互联网利用以及馆藏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存和长期可利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日臻完善有助于提高档案馆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满意率,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2.规范窗口建设,深化便民服务 基于公共档案馆建设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和利用工作,应充分体现“为民、便民、亲民”的服务理念,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契机,切实做好开放和利用工作,保障公民的信息知情权。一是在政府信息查阅窗口建立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对服务宗旨、服务行为、业务受理、政务公开、服务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为政府信息共享提供制度的支持。二是开展“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即服务档案利用者可以向所在地综合档案馆提出异地查档申请,档案馆及时予以受理,并根据档案法律法规规定,对符合利用条件的及时、方便地提供利用。除了网上咨询、电话查询等便民措施,还可以开通公休日预约查档服务,即除周一至周五正常开馆服务外,节假日开通网上预约窗口,让百姓节时省力,充分满足外地人员的查档需求。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