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范文 徐嫣柽
摘 要: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作为现代金融系统核心的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资源配置的中枢。因而研究如何发挥信贷资金的资源配置作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引 言
本课题将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出发,纵观中国宏观经济大环境发展情况,指出商业银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格局下,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结合环境因素指出具体应对策略措施,并以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具体内容为应用和研究案例,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1.商业银行信贷状况
1.1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面临的经济环境
美国次贷引发的信用风险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次贷危机传递出强烈的金融地震的破坏力,其影响不断波及全球金融与资本市场,至今阴霾未散。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次贷市场过度发展的自我矫正,是信用风险累计酿成的信用危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增强审慎经营管理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从多方面改善当前信贷体现,尽可能降低信用风险,是中国在次贷危机中得到的启示。
1.2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基本状况
在我国,贷款业务一直以来就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因此,其经营状况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又由于贷款业务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着信用风险。倘若风险管理不足,将会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可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有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把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多少风险就应该有多少资本,风险越大的银行资本就应该越多。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一章节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情况等现状分析,本章具体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2.1金融市场及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金融市场不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集中
纵观整个金融市场,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用风险的聚集地,对贷款人的背景管理缺乏有效和更真实的调查了解,因此也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2.1.2不良贷款金额巨大,具有集中性和长期性
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大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大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同时,贷款金额长期性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低下,信贷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久而久之,一旦累积的潜在信用风险暴露,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这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2.1.3管理方式落后,内控体系不完善
受计划经济残余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制度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历了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使用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来进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其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
2.2贷款企业潜在风险问题
2.2.1贷款企业潜在信用风险
在实际信贷项目发生过程中,商业银行对集团性关联企业信贷风险往往认识不足,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造成银行授信超过集团客户的承债能力。
2.2.2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不少企业在追求规模的持续扩张时,对外盲目投资,忽视了其背后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技术、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条日趋紧张,容易出现财务基础薄弱问题,如果某一细小环节遇到资金问题,就会影响到现金流的平稳运行,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很可能爆发债务危机,企业债务危机直接导致银行资产受到严重的损失。
2.2.3“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
目前已出现的“两高一剩”行业,“两高”是指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的行业,“一剩”即产能过剩行业,即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相比出现过剩的行业。由于以往盈利能力较强,往往是商业银行追逐的对象,商业银行已经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造成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积累。而“两高一剩”行业作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相关行业的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很可能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经营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很可能因此破产,最终导致银行贷款出现高风险。
2.2.4典型的房地产行业风险转移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可谓如火如荼,炒房热的出现带来了针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3.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3.1从国家宏观角度建立健全体制制度
3.1.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
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的把控者,要为商业银行创造一个良性信贷风险的基础保障环境,加强窗口指导,增强政策刚性,严控银行信贷扩张,降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委托证监会协同各有关部门制定出有利于整体法律环境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加强对二级市场的宏观调控, 协调与有效监管等。
3.1.2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创建并完善信用数据库
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为居民确定惟一的社会保障代码,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信息的发布,使用,保密范围;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征信和信用评绂行业的监管,发挥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1.3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
3.2从商业银行本身出发,加强各方面管理力度
3.2.1完善内部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构建专业化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全范围的和伞新方法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成为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一项必需的建设。在其中,内部审计通过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的价值,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2.2科学化风险评估及贷后检查,提升风险测量水平
信用风险评估工作要求银行的信贷人员具备准确地识别借款人风险的实力,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且准确的信用等级。银行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确立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程序;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以调整银行的信贷政策,更加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增加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3.2.3强化贷款审批工作,实行专人、专家独立审批
一是通过专人、专家审查,提出企业存在的信贷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二是充分运用专人、专家优势,利用好企业、行业、市场等方面的决策信息,按制度规定审批。三是强化信贷审批人员的独立决策,培养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人才。
3.3针对重点信贷企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要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构建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确保对集团客户信息进行追踪、收集、授信额度控制、授信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有效性。
4.结论
综上,商业银行的资产绝大部分是信贷资产,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因此,信贷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信贷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对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要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微观信贷主体自上而下地分析和考察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发掘和识别产生风险的因素并加以量化和控制,才能合理判断企业的风险所在,才能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
参考文献:
[1] 刘宇兴,2009,美国次贷危机对加强防范我国金融投资风险的思考,现代商业,16
[2]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次贷危机拖景全殍经济增长,国内结构性调控有望加强.金融论刊.2008.2:3-11
[3] 崔佳,王晒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77-79
[4] 宏观调控从根车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时报,2008.3
[5] 吴强,2011,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探索,51-5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