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因素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 |
范文 | 张伟斌 [摘 要]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严重的可以发展到旷课、逃学、出走甚至轻生。如今,中学生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农村初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本文仅对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学校因素;调查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3-0054-08 一、调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及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迅速增加,在“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等已成为人们共识的这个信息时代,在中学生中却出现厌学情绪,并且日益严重。许多教师感叹:学生不学习,我们怎么教得会?的确,从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掌握知识这一过程是复杂的,这一过程不仅有一特殊的内部变量—青少年学生,而且还有许多外部变量在起作用,比如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因素。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机构。当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就十分重要。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实施地,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究竟有何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厌学倾向是否要承担责任呢?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引导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呢?鉴于此,笔者拟通过调查来探讨初中生厌学的情况,找出导致他们厌学的学校因素,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被试者)为初中部分学生,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制度、教材、教师、班集体管理等方面。 3.调查方式 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学生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被试者填答问卷,由班主任宣读指导语、发放和回收问卷。要求学生不填姓名,并严格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 4.调查结果 (1)不同程度厌学学生人数比例 调查表明,经常厌学或偶尔厌学的学生有131人,不厌学(喜欢学习)的学生有114人。由此看出,有53.5%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有厌学心理,8.6%的学生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如表2所示。 (2)厌学情绪的根源 调查表明,学校对学生厌学造成的影响甚至超过家庭因素。学校作为未成人健康成长教育的主要场所,本应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乐园,但如果管理失当,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表3所示(注:仅对厌学的131人统计)。 (3)课程和教师方面对学生厌学的影响 调查表明,81%的学生有讨厌的课程,说明学校课程设置存在偏差,没有得到学生喜欢。在教师方面,58.2%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而不喜欢该教师教的课程。33.8%的学生是因为教师上课的方法问题、66.2%的学生是因为教师的师德原因或因对学生态度不好而不喜欢某个老师。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课程设置和教师对学生的厌学情绪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如表4所示。 (4)学生厌学的心理疏导 调查表明,59.6%的学生会因为考试压力大而产生厌学情绪,这说明在学校里,应试教育还占重要地位。当学生有厌学情绪时,只有1.6%的学生会找老师寻求心理疏导,29.8%的学生却无人倾诉,这说明心理教育还未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如表5所示。 (5)最容易引起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 调查表明,在引起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中,教育方式、教材、班集体建设、学生人际关系、教师的师德及授课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如表6所示(按人数多少排序)。
二、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的基本特征 身为中学生,却缺乏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一些相关案例。 案例一:学生刘某,上课时经常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做笔记,课后作业马虎应付,有时甚至没有完成,成绩不断滑落。 案例二:学生陈某,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却精神十足。作业经常没有完成,极少预习、复习。基础较差,成绩不佳。 案例三:学生叶某,学科基础较好,但自从迷上电脑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发展到上课无心听讲,喜欢搞滑稽动作或讲笑话逗引全班同学大笑,破坏课堂纪律。 …… 上述现象还有许多。这种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或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方式,我们称之为厌学。厌学是学生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主要问题行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如下。 其一,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时常担心自己的考试名次后移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面对学校中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的内心感受是:学习没意思,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觉没劲。 其二,丧失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业不良者。他们感到学习是一桩苦差事,简直是活受罪。他们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动力。他们烦闷、苦恼,有时又无所事事。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是读书升学的材料,盼望早点毕业,以求早日得到解脱。 其三,根本不学习。这部分学生终日浑浑沌沌,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有的对老师缺乏感情,关系紧张。他们的兴趣在于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录相,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拿起书本就头痛,坐在教室就犯困;与同学很少讨论学习问题,而对于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轶事等却了如指掌、滔滔不绝。 其四,心智活动能力差。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在上课听讲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常常听课不专心,做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学科知识难以系统化,今天学明天忘,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习成绩难于提高,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如案例一刘某学生的表现便是如此。 其五,有一定的攻击倾向。由于成绩较差,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自我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地以一些“出风头”的举动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满足其虚荣心,维护其“自尊心”,如案例三中的叶某。 其六,流失。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有近500万学龄儿童辍学和失学,而且大多数在农村。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急需大批人才之时,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却出现了大批流失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厌学情绪导致的严重恶果。 三、初中生厌学的学校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笔者认为,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和农村中学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许多农村中学校长认为搞素质教育是长远的事,今后的事,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是软指标;抓升学率才是当务之急。有的认为搞素质教育现成经验少,不知道怎样搞,担心搞来搞去搞不出名堂,出力不讨好。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以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2.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间教室,同读一本书,同按一个教学进度学习,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厌学;二是学生到初二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开始出现对职业选择的思考,这种选择自然会驱使其对某方面的知识产生一种特别的渴求,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却使学生感到想读的书学校里没有,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厌学;三是学生到了初三年级,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明显地偏重于升学指导,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畏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加上社会的诱惑,导致学生厌学。 3.教师教学水平落后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认为,教学上的以下两种倾向是使儿童在学习上落伍,成为“差生”的重要原因: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这种高负担、低效益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愈发严重,而不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任何进步。教师应经常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及时反馈调节教学,这是纠正学生厌学或变厌学为好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4.教学目标不切合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生动阐述:“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捅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做不成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也是这样各不相同的。”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实行讲授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要求、目标检测的高度统一。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必然导致学业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而丧失信心的结果。到了初三年级,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很难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他们坐在课堂上已不能感受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乐趣,而是在痛苦无聊地熬时间、等下课,这样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正常的。 5.人际关系不融洽 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两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伙伴”,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天赋。学生之所以会厌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粗暴斥责、冷嘲热讽都是不公正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调查交谈中,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受到的批评往往多于表扬。久而久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去,进而学习效果更差,更加剧了厌学情绪。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在农村中学里,也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在学校里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的。 6.校园生活枯燥无味 农村学校校园设施简陋,学校生活较为乏味,课外活动及兴趣小组单调甚至缺失,体育锻炼及其他娱乐条件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导致学生整天被禁锢在无趣的课堂学习中,身心得不到适时的舒解和放松,一部分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人在心不在”等内驱力逐渐丧失的现象,懒学、厌学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学生说:“每周都有不下三次的考试,运气不好的话几乎每科都要考一次;晚上好不容易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却又被父母逼着去学习——这便是我们目前的校园生活。枯燥无味,紧张烦恼,这两个词便能概括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我们是多么渴望每周的考试能少一点,中午的时间能放松一会,回到家能够休息一下再去学习这样的生活啊!”有的学生还编了打油诗;“校园生活,枯燥无味;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早起迟睡,又困又累;闹铃一响,掀起热被;争分夺秒,理衣整被;忙里忙外,衣裤错位;一二节课,直打瞌睡;三四节课,肠胃开会;老师提问,多数不会;作业作业,让人心碎;学习学习,爱你好累;这样下去,身体受罪。” 7.教育评价不科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其一,在评价内容上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其二,在评价标准上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其三,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其四,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其五,在评价重心上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扭转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教育策略 厌学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低落的学习情绪,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作为学校管理者,笔者认为以下应对策略能有效扭转学生的厌学情绪。 1.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校长首先要树立以下四种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其一,教育模式观。校长在素质教育中,应将只追求出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转变为面向包括弱势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教育,构建具有独特创新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其二,系统性的学校功能观。应试教育中,学校只是社会对个人鉴别与选拔的“筛选器”,抑制了学校全面育人功能的发挥。现代学校,应具有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人才的功能,继承并发展历史文化,吸收和融合世界文化的文化功能,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科学与进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政治功能。其三,复合型的教师观。通过不断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思想道德的表率,人际关系协调的榜样,心理健康的医师,学生集体的辅导员,鼓励学生创新的“啦啦队”。其四,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现代教育既是为了社会发展,也是为了个人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校长只有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体,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成社会化进程中的人来培养。只有具备这样的现代学生观,才能真正认为学生是完整独立的生命体,并指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和时代精神。 2.加强师德修养,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奉其道”。为了使转化矫正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须做到两点。其一,具备“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别林斯基说:“情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有效催化剂,是启开师生心理共鸣的钥匙。”教师要多关心询问这些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等情况,在细微处渗透丝丝爱心,感化他们的冷漠情怀,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门。其二,公正、合理地处理事情。厌学生是一个让老师和同学心存偏见、易遭不公平待遇的弱势群体。该类学生容易心虚和敏感,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常存戒心,甚至敌意,往往以沉默或是粗暴无理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如果教师在事情的处理上不合理、不公平,势必造成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更加偏激、更有敌意。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想他们所想,公正合理地解决问题,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意识。第一,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的成绩有优秀的、中等的、差劣的,这是很自然的,而且过去有的人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天赋有关,成绩不好的学生脑袋“笨”。但近四五十年,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其结果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与教师教得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尤其是在转化厌学生方面要有足够的信心。第二,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有爱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三,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在这里,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要求学生每门课都要得90分,这是不现实的;二是要教好每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不同的长处。第四,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过去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发现学生的缺点,然后去纠正它们。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优点上,激励他们继续发扬优点,激励他们前进。 3.提升育人艺术,构建和谐班级 班集体是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多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年那个班级。许多学生的厌学与班集体的建设不佳有很大关系,调查表明,在引起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中,班集体建设在诸因素中位列第三。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其一,深入了解厌学生的心理。大多数学生通常会把心理问题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于发现。我们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及时准确地把握厌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样,我们对厌学生的转化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其二,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借助“周记”或“悄悄话”形式,与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针对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循循善诱。可以尝试把班级管理权部分交给个别学生,让厌学生感到与优秀生地位平等,从而引导厌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可以利用鉴定、评语对厌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厌学生得到潜能激发的机会,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厌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其三,发挥班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班会是班集体制造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渠道。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的内容和形式,针对学生的厌学倾向,让每一个厌学生在集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我校教师曾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以尊重主体、肯定成绩为主,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个人价值取向的班会。班会的主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以改变不良习惯,重树自信为主题的,如《打架处理这件事对不对》、《做一个崭新的“我”》、《和不良习惯说BYE BYE);以感化心灵、学会沟通为主题的,如《同学之间》、《读懂母爱,抒我情怀》、《如何对待家长的“唠叨”》。这些主题班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改变厌学生的不良习惯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班集体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难免产生种种磨擦、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难免出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情况。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发现和研究集体成员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等)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尽快地加以调整,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 4.创建“乐学”活动体系,多渠道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工作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愿意制做东西,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愿意表演,并有和他人一起活动的欲望。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为其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活动可以使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兴趣和爱好,学用知识,增长才干;可以使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培养多种能力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学生在与人相处中,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努力创建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把活动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认真地加以实施。教师先在观念上统一认识:上好各种活动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缓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学会理解与尊重;还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同时也看到知识的价值。“乐学”活动,是目前改变学生厌学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充分重视兴趣小组建设,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开设,在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在活动中转化厌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有:乒乓球、象棋比赛、足球赛、厨艺比赛、智力竞赛、演讲比赛、学科兴趣小组、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参观考察、远足活动和主题鲜明的活动课。力求使厌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同时,学校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各项支持,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各场馆的开放和管理,对各班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奖励。 利用学校周边的农田、苗圃、林场、饲养场等场所,开展种植饲养活动、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采集标本,因地制宜举办“小广播站”、“小气象站”、“科技信息宣传队”等活动,既为群众服务,又增加知识,增长才干。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贝壳、谷粒、豆子等材料,拼贴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用植物的枝叶编织成许多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深受学生(尤其是厌学学生)的喜爱。 课内和课外巧妙融合,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根据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活动环境。要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与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对接,促进“乐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给学生以广阔的实践锻炼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乐学”活动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转化厌学生的重要渠道之一。 5.改革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负担 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式都有导向作用。不打破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很困难的。有人形象地说:素质教育“轰轰热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大部分师生仍陷于“题海战”中不能自拔,这无疑给农村中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加快学生厌学的催化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驱动器”呢? 其一,从侧重一元评价转变为注重多元评价。人类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所能反映的。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或惟一的尺度,这样的评价模式就是一元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倡导多元评价思想,也就是从多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1)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新闻调查、科技报告等;(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把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学、课堂提问、作业、单元测验等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要关注中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3)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收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如演讲、朗诵、书法、文体活动、智力竞赛中的表现等,对那些虽然学业水平偏差但却有自己特长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充分肯定他们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上所展示出来的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4)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如观察、家访、轶事记录法等,不要只着眼于测验。 其二,从侧重总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实施形成性评价应当注意下列问题:(1)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减少总结性考试次数,多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提高;(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考试评分不能只给简单的一个分数,而应采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用评语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提出来;(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考得不好,可以适当采用暂不计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再做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绩;(4)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其三,从侧重区分性功能转变为注重激励性功能。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能对学生过于苛求。特别是对厌学的学生,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学生喜欢既有赞赏又能巧用批判的评价,要尽量减少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负面评价。比如,我校制定了《学生奖励管理办法》,每月评选特色学生,如礼仪之星、体育之星、平安之星;每一次月考之后,同时表彰学业进步学生与学业优秀学生,从而使受到学校表扬不再是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激发了厌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生“厌学”除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外,也与学校管理有很大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减少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土壤,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关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健康发展的家园,家长与社会都放心满意的校园。那么,学生将由“厌学”变为“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陈杰.消除厌学情绪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1(6). [3]邓育红.警戒学校中的反教育行为[J].江苏教育,2001(2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