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
范文

    马葆芳

    摘要:社会公平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在社会转型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的问题,它既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又制造着新的社会不公。本文关注相关研究现状,对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扶贫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代际传递;扶贫政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8.099

    1贫困代际传递效应

    代际传递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描述的是前后两代人中,后代人受前一代的影响,并很难摆脱上代人的社会特征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涵盖自然属性如身高、相貌、遗传性疾病等生物学特征,也涵盖财富、地位、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社会属性。

    而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指的是贫困和导致贫困的因素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延续。狭义范围的贫困代际传递体现在个体家庭内部,指的是贫困和导致贫困的因素由父母向子女的传递,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贫困境遇;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反映在社会范围内,贫困在某些区域或阶层由前代向后代延续。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当家庭状况处于社会不利地位时,后代成员很难跨越父母的阶层向上流动。

    当然,社会成员中通过奋斗实现阶层飞跃的事例很多,但究其原因,大多是个体努力与社会际遇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个案鼓舞了人们凭借努力改变命运,但实现命运逆转的个体在贫困人口中的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穷人受困于自己的出身、受教育水平,无法获得社会资源优势,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负面现象,其消极意义在于不仅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研究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找切断贫困延续的途径,对于人类后代跨越阶层的禁锢,优化社会制度,促进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1最早涉及贫困代际传递效应的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化为两级,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随着资本主義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深,工人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明显减少,这是相对贫困化;当生活费用上涨超过货币工资增加,实际上工人实际工资降低,无产阶级的贫困是绝对的。总之,当社会财富的分配有利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对立和阶级鸿沟日益扩大和加深,导致无产阶级家庭陷入持续性贫困。马克思的观点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运用辩证法研究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而且预见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趋势,对贫困代际传递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2国外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在研究经济领域存在的长期性贫困现象时,提出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个“贫困恶性循环论”,认为“穷国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它们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拉格纳·纳克斯认为低收入一方面带来低储蓄力,影响供给;另一方面带来低购买力,影响需求;供给和需求的不足限制了资本形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于提高,从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这个观点将贫困归因为经济落后,片面强调资本的作用,未考虑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在1959年出版的《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贫穷文化理论”,认为穷人间的互动和交集会形成“贫困文化”,从而与其他社会阶层相隔离,这种环境造成的社会和心理后果使得穷人的下一代很难改变贫困命运。贫困文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自然条件引起贫困,精神上的贫困使贫困代代相传。这种观点着重关注贫困者自身的责任,缺乏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1963年,美国两位社会学家布劳(P.M.Blau)与邓肯(O.D.Duncan)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通过对社会地位实现的过程和基本规则的研究,建立社会地位获得的初始模型,提出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受到生命周期中顺序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代际之间的职业地位和教育水平等先赋性因素,以及本人的初职和教育水平等获致性因素。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在社会流动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依赖理论预设,无法全面考虑复杂的现实情况。

    3我国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和政策发展

    我国贫困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中的农民工;城市中下岗失业贫困人群;残疾人群;老龄与高龄人口。其中,农村是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重灾区,通过区域协作结对、对口支援克服生态资源型贫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聚焦农村持续性贫困。而城市贫困多源于社会结构转型和产业调整,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庭,容易陷入贫困的境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集中在教育医疗助力扶贫、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领域。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通过扶贫政策也有所体现。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几个阶段:1949年后贯彻生产自救方针,1978年进入个案型的扶贫阶段,上世纪80年代政策调整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再到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工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政府“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付出,通过寄宿学习、家庭寄养、社会抚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改善其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这是党和政府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贫困代际传递”这个词语。

    2013年我国扶贫领域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力图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政策,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果,剩余的扶贫对象情况复杂,要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我国目前的扶贫政策从设计到落实更加人性化,如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异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低保托底脱贫、社会公益脱贫等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概括起来,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关注人类社会底层贫困问题,是西方贫困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西方国家学者们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涉及经济发展、国家制度、社会资源分配、劳动力市场、教育文化理念、生态环境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影响,我国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深入研究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对于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的制订与实施,解决持续性贫困这个世界性、历史性难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林世和,蔡祥.论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与措施——基于江西万安精准扶贫政策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