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摘要:近几年,部分公共场所开始陆续采用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进行区域设计,使新中式景观有了新阶段的发展。本文从新中式景观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研究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内的应用特点及发展前景。新中式景观既保留了古典景观的韵味,又结合了现代化功能性设计,在贴近当今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失中式新古典风格的文化思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公共区域;发展突破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人们长期接受外来文化洗礼的情况下,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化设计中得到应用,新中式热潮由此拉开序幕。新中式景观设计不是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堆积,而是设计师用不同的方法传达现代的设计和文化理念。 以艺术流派来区分景观设计,可分为古典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高科技景观设计、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大地艺术景观设计、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江苏省省会,城的一边保留着古建筑,另一边是各个高楼大厦,两种风格产生了化学反应[2]。新中式风格公共区域产生,成为了古城与现代城的桥梁。近年来,逐渐有更多公共区域开始采用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进行设计,使该区域景观在设计大流里突显独特韵味与禅意。 1.1 公共区域现有景观风格概况 虽然新中式还未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其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很多走在前沿的设计师已经将目光投到中式元素上。一些发展相对较快的城市已经有成功的新中式景观案例。一些公园、展厅、聚会场所也把新中式风格作为建筑的主打风格,将中式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逐渐变成一种新的潮流。 1.2 現有新中式景观应用分析 目前国内有不少居住小区开始采用新中式景观的风格进行建设,例如南京的璞樾和山、苏州的苏州绿地乾唐墅、北京的万科北河沿,在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新中式景观风格的建筑。新中式景观主要存在于住宅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公园、艺术展厅、成气候的商业街区和建筑群以及需要营造禅意的私人建设区域,如茶空间、中式餐厅等。新中式景观所在的地理位置以新城区为主,多为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区域建筑,成为地标性景点;剩下的分布在综合体、商业街等地,整体规划为新风格的开发区。老城区缺少区域规划,有少量私人构建的小型或微型新中式区域景观,多为对传统景观的改良再造,传统韵味相对浓厚,形成了有特色的区域碰撞。 1.3 新中式景观对比现代化景观和中式景观的优势 对比新中式景观和中式景观,传统中式景观选材更偏重于纯天然,对材料要求较苛刻,布局更周密精细,且造价高,占用区域面积较大[3]。相对于选材严苛的中式景观,新中式景观多用现代材料体现中国风,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式景观选材的难题,此外,在中式景观中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设计更灵活。 新中式景观为打造多层次的视觉空间,将传统庭院造景手法体现在现代景墙、架构、景观植被等的设计中,达到人移景异的效果[4]。在风格方面,传统中式景观的古典韵味过于浓厚,时代特色明显,与现代建筑群等多数公共区域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而新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中既包含古代中式的神韵,又含有现代特有的技术表达,在现代中展现传统魅力[5]。新中式景观设计既能很好地搭配留存下来的古典景观及建筑群,又能更好地适应并投入当代高速发展的科技感群体,具备很好的兼容性。 新中式景观相较于传统景观多了新文化的碰撞,使运用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公共区域更有层次感,设计理念更加多元。设计想要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就要与新的设计思想擦出火花[6]。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对国内外的设计师都更有吸引力:新中式景观作为中西兼容的设计产物,在国际上也有竞争力[7]。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虽然设计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现代化设计是主流,但是蕴含中国特有风情的建筑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减少。近些年文物保护观念逐渐增强,人们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佩与热爱归还到现代景观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设计上的突破,也是精神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在向人们传承古文化的同时,也不与时代脱轨,新中式景观的优势显著。 2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2.1 与公共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 在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现状下,许多公共区域景观追求打造科技感、未来感[8]。在相同情况下,新中式景观缺乏竞争力,公共区域新中式的建设不如同区域采用现代化设计更能直接体现区域发展的先进性。 中式景观设计的挑战在于在设计中现代感和中国古典元素如何搭配,以及陈品与周围现代感环境或旧景观建筑的协调性。既要做到内部协调,又要做到外部协调,这成为了主要需要攻破的难题。 2.2 新中式景观设计缺乏专业贮备 近十几年来,现代化景观为主要发展对象,中国古典景观设计逐渐落寞,高校设计专业课偏向于现代设计思想,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知识缺失,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美学、风水、整体布局等。对中国传统景观知识的缺乏,导致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选用的植被类型、造型搭配不够专业,很难准确打造中式风格,多数情况下效果欠佳。 2.3 缺少学习案例与实践机会 相比现代景观建设,新中式景观的发展机会较少,现如今,新中式景观风格正在发展中,想要研究这一风格的设计师还处于学习阶段,能学习的案例相对较少[9]。许多新设计师都有不错的想法,但阅历不足,能够争取到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现阶段已发展成熟的公共区域较少有阅历丰富且优秀的设计师,也缺乏成熟且优秀的新中式景观公共区域用于学习与借鉴,多处于瓶颈阶段,很难再上一层楼。 3 发展前景分析 3.1 新中式景观的服务对象 新中式景观的服务对象相对于普遍的现代化设计更有局限性。服务对象的不同会导致设计的不同,私人会所需要一定密闭性,而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则是开放性的,因此不能一味追求设计,也要考虑到功能性。有些场所的设计虽然采用了新中式景观设计,但更偏重于现代简约的风格,仅披上了中国传统中式文化的外壳,而没有真正深入尊重和了解传统中式景观文化,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建筑更有特色、更吸引人[10]。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普及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不是一味浮于表面,只有掌握精神内涵,才是运用好新中式景观的根本所在。 3.2 建筑选材 在现代化设计和传统景观设计的融合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首当其冲的是建筑材料的选用。现代化建设选取的是人工材料,实用性强的产品。而传统景观则偏向于使用自然的建筑用材[11],传统中式风格使用的木材往往很难与现代化的风格相融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法采用光、电等元素[12],传统中式建筑则趋向于山水石等意象化的事物。强行在一些传统的元素里加入现代的元素,会显得不协调。两者如果搭配不和谐,则会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反而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想要发展新中式景观,不仅要了解中式景观的精髓,还要探寻现代化设计和中式景观设计之间的融合点,不盲目融合加工。 3.3 植物配置 中式景观对植物种类的选取搭配要求很高,结合现代元素,可能会使传统植被造型与周围环境搭配不协调,缺乏一定的意境体现。部分中式植物对干湿度、温度等都有极高的要求,若急于求成,不考虑该地气候地质是否适宜植物长期生长[13],只能维持前期的美感,无法保证后期质量,这注定是失败的作品。在完成设计效果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不和谐因素都会导致效果不佳。甚至施工的不同,都会使景观缺乏塑造感。设计师在构造大致框架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以上方面。 3.4 新中式景观案例分析 第一,万科棠樾。万科多年来凭借万科第五园、万科棠樾、万科青山湖等作品,传承中国四合庭院人居之美,强调对中国建筑、人、自然、城市和谐相处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升华建筑文化、人居文化的表達。项目本身有优越的生态资源,设计师借助周边的山水,营造江南水乡风格,再将这种风格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建筑的整体性强、比例和谐,空间布局十分巧妙,建筑坐落错落有致,整体给人感觉和谐统一[14]。既将中式景观的精髓展现了出来,也兼顾了私密性。建筑师将传统中国之美无缝嵌入一派东方山河,使之给人一种山河如园的体验感。 第二,宁波公望澜湖郡。公望澜湖郡承接宁波地脉,辅以精工别院六部法门,携手皇家第一工匠香山帮,将山水别院的感受带到了设计中,探究了核心水景的尺度、造型和布局之境,并且有多处入口、水榭、样板房外的观景平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水景,再现古代园林中的水景风貌。公望澜湖郡的景观设计以新中式园林景观为基底,灵活地将中国传统的造景特色与现代简约元素相搭配,打造出一个生态美丽、充满诗意与人文气息的居住区[15]。 3.5 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应用的意义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设计发展的革新与突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保护,更是中西方文化的再一次碰撞。它能充分结合现代技术的优点,并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可以融合功能和美观,在区域中的应用可以增添现代与传统美感,同时展示各个地方的区域文明,尊重中国传统景观风格,也不与时代脱轨。新中式景观的造园理念源于古典园林,直接体现在古典园林的景观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表现上。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内敛与外倾、视与被见、主从与重点、空间对比、藏于露水、引导与暗示、疏密与疏密、虚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手法与技法,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16]。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应用赋予了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使区域中西结合,通过多元设计的交融,也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中国风、中国城。 4 结语 当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冲击中国传统景观文化时,新中式景观的出现是必然。中国传统景观设计以古典景观为设计基础,添加现代灵感,进行吸收、重组、创新、传承,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景观风格。 参考文献: [1] 杨波.浅谈精细施工在园林景观施工中的措施出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20-22. [2] 王奕,孙卫东,陈周翔.一种生态砖的创意设计在景观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0):75-76. [3] 徐丽,潘海青,王可忻,等.木材宏微观构造的仿生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2):116-118. [4] 王成.浅析新中式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0):48-51. [5] 孙靖雯,汪瑞霞.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09-110. [6] 李博,湛磊.论商周青铜器纹饰在现代国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3):135-136. [7] 赵慧,湛磊.传统漆艺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4):107-108. [8] 郭之华,朱润.浅析涂鸦与城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9(24):71-72. [9] 邓健,熊楚军.建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究[J].科学导报,2015(8):13-15. [10] 沙美,徐雷.传统构件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1):110-111. [11] 孟美雪,梁晶.南京民俗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126-127. [12] 李博,湛磊.论商周青铜器纹饰在现代国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3):135-136. [13] 苏长志,刑小刚.途驻民宿品牌形象设计——衍生品设计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6-67. [14] 李宇晴,蒋晖.中西同时期传统室内织物的比较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118-119. [15] 高倩.领先设计理念,为新园林景观造梦[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2):122-124. [16] 王英群.回归——中式景观掌镜当代中国[J].中国房地产业,2018(03):221. 作者简介:刘思源(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指导老师:王燕飞(1982—),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