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赋予绘画语言情感与个性
范文

    郑万林

    绘画语言有诸多词汇,如线条、光影、色彩、材质、肌理等,它们对主题有各自的解读模式,通常可以用多种语法诠释主题,甚至可以互換表达,但并非所有语言形式都存在互译的可能。比如文字与图像:在适当条件下图像可以诠释文字的含义,但文字却不能有效描述一幅图画。原因在于文字仅仅是一种一般化的工具,而图像可以用眼睛直接感受。因此叙事性绘画在美术史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担当着转译文字内容的角色。但从绘画的现代进程看,绘画语言本身的相对独立性逐步彰显,现代绘画更倾向于再造图像以此唤起想象,画家依据主观感受进行创作,图像因而加载了更多的信息、拓延了新的含义。绘画经历了再现、诠释、再造,在“重新诠释一切”的口号下,成为主动性很强的视觉表达方式。主动性赋予创作者更多的诠释自由,也赋予图像更宽泛的意义。从某种角度看,超现实的图景缓解了写实绘画给观者带来的视觉疲劳,“主观+想象”的绘画语言扩容了图像的信息量,使狭义的主题转化为广义的符号,模糊的主题提供给观者更多解读线索。

    每一个人使用绘画语言都是有选择性的,以表现强烈的个人特征及审美感受。就像同一处风景,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人会把色彩画的非常浓烈,而有的人则画的淡雅,还有的人却画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我喜欢凭借直觉去画画,让主观感受突破主题的限制,带动绘画语言的运作。当创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时,绘画便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形式就会承载灵气与激情。有时故意偏离主题,让自己在“失控”的状态中享受快乐,获得更多创作的自由。在艺术表现的世界里,主观是唯一真实,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而会妨碍表现的自由和形式的想象。艺术的目的性应该是模糊的,这样便于在艺术创作中张扬主观感受和情绪倾向。创作不再简单模仿客观对象,而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感觉为依据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在绘画语言中注入鲜明的个性色彩,给表现形式融合思想观念、艺术追求、审美理想以及文化修养。

    绘画语言又是具体、可视的,最能反映着画家的个人风格。画面各种点、线、面、色块、笔触等穿插、排列、组合,从而形成艺术作品整体的构成关系。绘画性即想象性、塑造感、笔触味,也是我长期研习的重点。如造型与色彩形成的构成、结构关系,如笔触的走势、冲突产生的张力,如肌理、色彩的触动情感反映心绪等。

    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画家的风格迥然各异,但最终只有境界的高低之分。驾驭好题材、色调、符号、肌理等因素是必须完成的功课。画画的最高境界还是要回归到笔性,回归到修养,回归到学问。至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全凭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了,作为一个画者,自觉任重道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