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视阈下汉字意象化设计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李思瑶 郝天祯 摘要:汉字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所具有的独特视觉形态与潜在意蕴并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并承载着重要的视觉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当今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关于汉字意象化设计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成为改善汉字设计作品表现形式单一性、片面性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汉字意象化设计相关理论概述出发,进一步研究了汉字意象化设计中“形”与“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应用案例,就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视阈下汉字意象化设计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探寻汉字意象化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汉字意象化;图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139-02 一、前言 汉字艺术经过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已具备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要求的不断提升,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设计得到不断发展,在媒体广告、影像制作、建筑装饰、商品包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关于文字意象化设计的研究得到人们越多越多的关注,曹方(1995)在《略论汉字字体图形设计》中就汉字意象化与表象化类型进行了分析;余秉楠、曹方等学者、视觉传达设计师在2013年“汉字字体设计”研讨会中,就汉字设计审美价值与民族核心价值体现进行了分析,指出汉字设计中“意”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关于视觉传达设计视阈下汉字意象化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出发,以汉字意象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分析,以供参考。 二、相关理论概述分析 (一)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有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十九世纪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又被成为平面设计或图形设计),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主要包括杂质、报刊、印刷宣传品、海报等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以及人们审美理念的转变,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视觉传导设计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虽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速度较快。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在中国经济市场中占据重要比重。随着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实现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发展成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要想实现其创新发展,需从视觉传达设计基本要素入手(包括文字、图形与色彩),进行再设计与再创造。就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字设计而言,所有形式的文字皆具有“图形”的含义,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彰显着一定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气质。因此,在文字设计字体结构创新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其内在意蕴的凸显,实现文字意象化设计。 (二)汉字意象化设计 文字意象化设计是文字设计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变现形式,是在进行汉字图像化的同时,通过深入理解文字内涵与意义,依据文字字体结构特征进行文字艺术化、视觉化与意象化的设计活动。视觉传达设计中,实现文字意象化设计不仅能够进行信息的高效传递,也有效增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效果。 在《说文解字》中“意”的解释主要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将其渗透到设计艺术领域,“意”侧重于设计作品对设计理念与设计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基于情感体验(包括设计者与受众)上形成的艺术审美与信息认知活动。“意象”主要是指,基于创作主体(设计师)独特的情感活动,将客观形象进行创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体,实现“意”与“象”的有机结合。就汉字设计而言,其“意象体”主要表现在“汉字本身文化”、“时代文化”、“区域文化”、“时尚文化”、“符号意象”、“行业本质特性”、“个人情感理念”等方面。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下的汉字设计中,要求文字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以其所表现的形象特征,进一步增强信息视觉表现力,提升信息情绪。这正是汉字意象化设计的基本特征,在“立意为本”的基础上,将文字所具有的内在信息本质传递到汉字设计形象上,实现汉字“形”与“意”的有效融合,进行给予受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使其通过感知体验对文字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入理解,并与设计师思想与情感达成共识,加深设计作品印象。 例如,1899年(清光绪25年)刘廷桂在登泰山后,为泰山进行题字时,则依据文字意象化设计理念,将“凰月”进行了在创作,即去除繁体字外包围结构,以隐喻的手法表达“风月无边”的意蕴,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题字的视觉感染力。又如,美国著名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计的招贴(如图1所示)。在设计过程中保罗·兰德通过分析人与二维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探寻设计新思路,在此技术上,利用蒙太奇手段分解文字语言,从文字谐音中挖掘可表达文字意义的表现物,并通过符号图形重组,进行信息与招贴主题的传达。即,在背景设计中通过调整黑色与白色的比例,進行受众注意力引导,凸显招贴主要内容;借助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RM”,传递IBM产品形象,通过“绿树”、“橙色圆”、“循环箭头”、“方向盘”等符号组合,传递“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能源节约”(Energy)、“资源保护”(Materials Conservation)以及信息资源“共享”(sharing)等意义。从整体角度出发,其文字设计有效的实现了“形”与“意”的统,崭新出文字再创作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三、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视阈下汉字意象化设计的应用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与汉字意象化设计相关理论概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应用策略,以期彰显行子意象化设计理念,认知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意象化设计创作新思路。 (一)从地域文化入手,进行汉字意象化设计应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意象化设计需注重信息识别性、设计整体性、艺术性、协调性与重点内容突出性的原則的有效遵守,从而实现文字设计的“形神兼备”、“意象合一”、“文化与审美共显”。在此基础上,进行汉字意象化设计时,可以地域文化为创意点,进行汉字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实现汉字“意象、意境、意趣”的有效提炼,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升设计艺术性,强化视觉传达设计信息可识别性。例如,由石昌鸿先生设计的《绝对贵州》海报(如图2所示),实现了汉字意象化设计的有效应用。从海报整体结构来看,文字设计的信息可识别性相对较高,将“绝对贵州”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其次,就每个汉字的设计而言,皆进行了意象化设计,其中“绝”字的设计,则依据贵州当地居民居住特色与建筑风格进行具体体现,实现“形”与“意”的有机结合;“对”字则通过具有代表性图形元素的有效组合,充分彰显贵州所具有的红色文化;“贵州”两个字的设计,则是以当地具有代表的文化(包括茶文化、银饰制作、酿酒工艺、蜡染工艺等)为设计元素,通过汉字分解与图形组合的形式,进行汉字设计再创造。该设计不仅将汉字所要传达的意义进行了清晰展现,有赋予了汉字较高的艺术审美性与视觉表现力。 (二)以艺术审美为创意点,进行汉字意象化设计 《庄子》有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庄子对“语言”的解释,他认为,语言是进行信息传达的工具,“言”的宗旨在于实现情感的有效传递,实现“得意而忘言”的目的,从“言”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基于此审美理念,在进行汉字意象化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意而忘象”视见觉效果的追寻。在此过程中,可以图形为信息传达的载体,依据汉字结构特征,进行汉字外在形象的改变,增强汉字设计艺术审美性。在此过程中,需遵循汉字意象化设计识别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进行“形”与“意”设计的有效把握。例如,某市“第五届传统舞龙节”中的一幅招贴设计(如图3所示),设计师依据“舞”字的结构特征,将其进行拆分,在保留上部分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以图形“龙”的形象进行下半部分的设计,实现汉字意象化设计的有效应用。受众通过观看招贴,可明确认知“舞”字本身意义,并基于图形感知招贴设计主旨。由此可见,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借助“形”提升“意”的艺术审美性与视觉效果,借助“意”强化“形”在汉字设计中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内涵在汉字意象化设计中的渗透 在视觉传达汉字设计中,将民族文化内涵渗透到汉字意象化设计中,提升汉字设计独特性、创新性已成为现代设计师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与汉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存在密切关联性。多数企业、社团组织在进行品牌创设与文化理念宣传的过程中,借助文字所具有的特征与内在涵义,进行创造,形成独特性的视觉形象。例如,中国国际拍卖会组织委员会标志(如图4所示)的设计,则是以汉字“拍”为主题,依据“拍”字所具有的“拍卖”、“购买”涵义,突出中国国际拍卖会组织委员会结构性质,依据“拍”字结构特征,借助图形“锤子”进行再造,增强“拍”字意象,传递“权威”、“可信”、“公正”等信息,使人具有亲临拍卖现场的感知。此外,徽派建筑研究中心标志、清华大学校徽、“茶语”茶馆标志等的设计,同样应用汉字意象化设计进行了具体设计。 四、结语 总而言之,汉字作为图形意象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新时期汉字设计中,从“意”与“象”两方面进行再设计、再创造已成为汉字设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汉字信息传播辨识度,彰显汉字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视阈下汉字意象化设计应用的研究,进一步认知汉字意象化设计重要性,探寻汉字意象化设计创新思路,汉字设计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