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结合实际,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
范文 | 杜厚娴 摘 要:实践证明,估算能力是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必备的重要能力,小学是孩子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伴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但并非自然而然提升。我们不能撇开计算教学而去专门对学生进行估算教学,而应当将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与小学生的生活、口算、简算、解决问题等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估算意识 由于科技的发展,先进计算工具的发明,特别是计算器、计算机等快速而准确计算工具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人们过去烦琐的复杂的计算任务。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一些费时、费力、繁杂的大数据的精确计算,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计算的算理、口算、估算的教学。不过,很多数学教师对应当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不认同的,甚至是不屑一顾。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估算不同于口算、笔算,估算不需要像笔算那样准确计算,它不只是一种技能,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当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的算理、计算的法则,并熟练掌握口算的基础上,将具体的复杂数据简化或归整,即把需要准确计算的结果估计出近似的结果来,或估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这种能力非常重要,第一,估算结果有验证准确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作用;第二,这是孩子将来在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之前进行预测、制定方案时需要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一、结合口算、简算等教学,进行估算意识的早期渗透 估算是小学生在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意义、算理以及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1. 在夯实口算基础的过程渗透估算的意识。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当然也是估算的基础。小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掌握及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估算的正确率和估算技能的提高,特别是估算速度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小学生估算的信心的形成。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整百数的加法和减法等,都是小学生估算的基础。当然,口算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使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必然条件,要提高小学生的估算意识,还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渗透。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像遇到“8+6”时,可以引导猜测:“8+6”的和超过10没有?多数学生知道超过10了。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8+6”,你如何能很快知道它的和超过了10呢?再如,48+8的和应当是几十多?198+7的和是几百多?还有,54最接近50还是60?249最接近几百等,让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逐渐关注整十、整百的数,为今后学习估算做好渗透和铺垫。 2. 在学习简算的过程中渗透估算的意识。例如,学生在完成一些简便计算如486-201,299+389,99×99等后,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学生可能说:“486-201,先减200……”“299+389,299看作300……”“99×99,把99看作100-1……”等。师生可以进一步讨论“为什么把它们看成整百?”,通过讨论交流,小学生会意识到看成整百后就可以口算了,为后面学习估算“凑整法”做铺垫。 3. 鼓励学生熟记一些特殊数的结果。如25×4=100,125×8=1000,还有像36×34=1224(两位数相乘的“同头尾余”,即十位数相同,个位相加得10的计算规律)等,这些结果也是我们在估算时经常用到的策略。 二、结合生活情境,让小学生感知估算的意义 “书到用时方嫌少”,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总觉得太多,太麻烦,太难,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但当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才意识到学习的知识太少了,学习得太肤浅了,才感知原来所学的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换一种说法,学习的知识只有放到具体的情境中,人们才能感知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才不会觉得所学知识是多余的。对于估算的学习,同样应当把它放在实际中让小学生去学习,让小学生去感悟,让小学生去理解,让小学生去掌握,这样小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估算的意义。 1. 估算有推理、判断等作用。如“98×6=(①5448;②748;③548;④588),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你不用笔算,能很快判断出下面哪个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想的?很显然,把98看作100进行估算,结果是600,也就是说,原式结果一定小于600,这就排除5448和748;根据乘法意义:6个90是540,6个8是48,540加48一定超过548,所以原式的结果肯定不是548;这样就只剩下588了…… 2. 估算有预测的功能。小红和妈妈到一个小超市里购买一些日用品,2瓶料酒,每瓶17元;1个炒锅33元,3千克鸡蛋,每千克9元,店老板最后收钱124元正确吗?引导学生估算:17当作20,料酒共40元;1个炒锅33元当作40元;9当作10,鸡蛋共30元。这样总钱数不会超过40+40+30=120元…… 3. 估算有验算作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笔算能力不太好,而且小学生不喜欢验算,如果改成用估算進行验算,小学生容易接受,也很喜欢。 三、结合生活情境,让小学生掌握估算的能力 估算,简单地说,就是求近似值,也就是估计一下我们要求的准确值与什么数(近似值)比较接近,或者说,估算就是先不准确计算,一般也不借助其他计算工具,而是直接大致地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或估计一下要计算的准确值的大致范围。还可以说,估算先不准确计算,而是将已经给出的准确数值或精确数值转换成接近的、简单的、能口算的数值,然后算出得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过程简单来说有两步:第一步,用能口算的近似数代替准确数或精确数;第二步,口算出替换后数值的结果。估算要遵循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替换后的数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或精确数;二是替换后的数值自己可以口算。 (一)化整法 1. “进一”化整法。例如,“仙山中心小学男生786人,女生845人,仙山中心小学有学生多少人?”(估计大约有多少人,再准确计算),可以采取“进一法”进行估算:786和845的最高位的后一位不论多少都向百位进一,变成800和900,800加900得1700,所以仙山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比1700人要少些。 2. “去尾”化整法。同样是上题,可以用去尾法进行估算:786和845的最高位右边的尾数不论是多少都舍去,变成700和800,700加800得1500,所以,仙山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比1500人要多些。 3. “四舍五入”化整法。还是上题,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786和845的最高的次位,即十位是5、6、7、8、9的尾数去掉后向百位进一,是0、1、2、3、4的就将尾数去掉,于是786和845变成800和800,800加800得1600,所以仙山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大约是1600人。 (二)特殊法 1. 中间数法。如1+2+3+4+5+…+95+96+97+98+99+100,它的中间加数是50和51,我们取50,用50乘100得5000,用51乘100得5100,可以断定这个算式的和应当在5000和5100之间。 2. 特殊数法。如我们可以根据“25×8=200”,将254×79改造成250×80=20000,从而估算出254×79的积大约是20000。 …… 总之,估算意识对于学生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算理、方法等直观化。在学生学会估算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