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激流勇进,铸就野草般的坚韧品格
范文

    陈晔

    摘要:秦似,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长子,原名王缉和,出生于广西博白,从小博览群书,自童年起就显露了文学天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开始向桂林《救亡日报》投稿,开始启用笔名秦似,1940年8月20日,《野草》创刊号问世,秦似在抗战的洪流中铸就出人生坚实的成长足迹,《野草》促进了中国杂文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秦似;《野草》;杂文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65-03

    秦似,原名王缉和,1917年10月出生于博白县城厢岐山坡村一个书香之家,秉承耕读传家的古训,继承客家人勤俭耐劳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走出了闪光的足迹,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敢于在抗战大洪流中搏击,在革命的烈火中锤炼自己,为他日后成为—个桂林抗战文化城培育的广西本土作家,中国作家群中的一颗明星,中国汉语言领域才识卓越的著名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成长经历是时代造就,也是他勇于迎接机遇与挑战的结果,探讨其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成长的路径于今天如何开展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知遇伯乐,久旱“野草”逢甘霖

    从小生长在书香之家的秦似,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学,小学时已在上海《小朋友》发表短文,17岁发表散文《秋雨之夜》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秦似考上了在梧州的广西大学化学系。这时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已经燃烧在他心头,刚进大学他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还担任了西大学生会进步刊物《呼声》的主编。1939年春天,他到贵县中学教书兼做《贵县日报》副刊编辑;在《贵县日报》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针砭时弊的文章,招来当地反动分子的强烈抵制,最终被迫辞职。这期间,他还受生活、读书、新知3家进步书店的委托,在贵县设立秘密中转站,帮助把大批从上海撤出的进步书籍运往桂林、重庆等地。1939年末至1940年初,他又在藤县开设“抗战书报供应社”,不久就被反动当局查封了。在此期间,秦似不时向《救亡日报》等大报投稿。他最先发表于《救亡日报》的是杂文《作家二例——谈佛列达渥地利与赛珍珠》。此文一开始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锋芒,随后署名“秦似”的作品便一发不可收了。为何用“秦似”?这是因为他从小就爱戴母亲,所以以母姓“秦”而冠之,“似”,则是他立志高远的象征,他曾说:“似”字是由“以”、“人”两字构成。他要做真正的人,“以人”的姿态屹立世界。

    夏衍读了署名秦似的杂文,很感兴趣,认为他“仿鲁迅笔法,可以乱真”,便约他来桂林见面。此时的桂林,已是在抗战文化城,上千名文化人聚集桂林,他们开展出版、创作、演出、文艺等各项抗日文化活动,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据统计,当时在桂林的书店及出版社多达179家、印刷厂109家,报纸11钟,杂志200多种,在抗战时期,桂林城为一时闻名遐迩的文化城。秦似当时得到了名闻文坛的《救亡日报》主编夏衍的赏识来到了桂林,站在了抗战文化的前沿,也遇到了他人生的导师——夏衍先生。正如伯乐之于千里马,夏衍之于秦似也有着同样的意义。

    1986年,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夏衍在《悼秦似》一文中谈到创办《野草》杂志的缘起,谈到了秦似如何与《野草》结缘:“从1939年起,我在桂林办《救亡日报》”,全社只有二十几个人,经费短缺,来稿一律不付稿费,但当时桂林是大后方的‘文化城,愿意义务撰稿的人不少。由于这是一张四开小报,篇幅有限,所以超过2000字的文章,即使写的很好,往往也只能割爱,因此,孟超就向我建議,是否可以办一份以杂文为主的的杂志,这件事酝酿了好久,主要的难题是办杂志得有一个专职的编辑……”带着这个问题,夏衍认真考虑能够静下心来当编辑的人选,他想到了为救亡日报投稿并得到他赏识的小伙子秦似,秦似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他是本地人,没有固定的职业,经常给“救亡日报”写稿,有一股朝气”,他向当时一起办《救亡日报》,主张办杂志的大作家宋云彬、聂绀弩、孟超等作家举荐了秦似,大家都一致赞同,于是当时只有22岁的秦似幸运的走进了一个充满才情、充满革命斗志、充满战友情谊的团队,在夏衍的带领下,在宋云彬、聂甘弩、孟超的指导下,青年的秦似踏上了一条塑造闪光人生的快车道,为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野草》月刊的问世,秦似承担起编务工作,“我年轻,是文艺学徒,新手,许多具体事物,便由我做,编排、校对、处理稿件、到处跑腿。可以说是非常精简,专做这些工作的只有我一个人”不仅如此,他还如海绵一样抓住点滴时间学习写作,撰写了大量杂文,被夏衍称作“他就成了《野草》的台柱子”。这份凝聚着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秦似心血的刊物,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明快犀利的笔调,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在宣传抗日救国方面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野草》在桂林创刊时,秦似亲笔写的代发刊语就说:“……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植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冉来的话,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野草》的工作需要,秦似接触了郭沫若、柳亚子、茅盾、田汉、柳亚子等等文化泰斗,后来他们都成为了《野草》的热心支持者和撰稿人,在与众多桂林文坛的文化名人结下友情的同时,又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在桂林这片抗战文化土壤,秦似这棵广西小草得到了茁壮成长。这一点来看,《野草》也见证了他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一个专业编辑的转变,见证了他在文学大家的引领下,激流勇进,以野草般顽强的性格,在抗战的洪流中铸就出人生坚实的成长足迹。

    二、激流勇进,与《野草》一起坚韧成长

    《野草》见证了秦似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一个专业编辑的转变,也见证了他在文学大家的引领下,激流勇进,以野草般顽强的性格,在抗战的洪流中铸就出人生坚实的成长足迹。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进步文化人纷纷聚集桂林,他们开展出版、创作、演出、文艺等各项抗日文化活动,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据统计,当时在桂林的书店及出版社多达179家、印刷厂109家,报纸11种,杂志200多种,在抗战时期,桂林成为一时闻名遐迩的文化城。1940年8月作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的《野草》,就诞生在当时桂林这个抗战文化城的大氛围中。杂志为32开本,每期60页,编辑初由秦似、夏衍、宋云彬、聂绀弩负责,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份杂文专刊。命名为野草,是希望它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盛。”它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时政杂谈、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翻译作品和木刻漫画。

    具体的作用分别是:(1)宣传抗日、团结、进步;(2)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和种种倒退腐败现象;(3)态度鲜明的宣传国际上的反法西斯斗争。

    《野草》深受鲁迅杂文的影响,短小精悍、笔锋犀利富有强烈的战斗性。在野草创刊号的封面上,印着在一截断墙的夹缝中成长的一棵的小草,传达了编者的心声。《野草》杂志的命名与夏衍的一篇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同名散文有关。

    1940年,抗日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的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靠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一篇激发人民抗日的信心和斗志,极其富号召力的散文《野草》。夏衍的这篇散文,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从野草的生命特征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这一思想立意也成为中国第一份杂文杂志《野草》命名,并且强烈的表达出夏衍等抗战文化人用革命的爱国主义旗帜号召国人爱国热情的办刊宗旨。在夏衍引领下工作担任《野草》编辑编务工作的秦似牢牢把握办刊宗旨,使杂志影响不断扩大。

    《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地位。《救亡日报》评价《野草》“创办之主旨,乃欲最大限度运用杂文的力量,促进民主运动,笔调注重活泼与趣味,诚抗战以来尚未多见的杂文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促进了中国杂文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野草》宣传抗日救国、反分裂、反倒退,在抗战文艺刊物中影响巨大,它不仅在国统区令国民党害怕,还受到远在延安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关注。毛泽东嘱人把每期的《野草》都寄给他2份,周恩来专门对办好《野草》做出具体指示。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爱国主义氛围,为秦似的抗战爱国热情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开足马力不停地工作。为办好《野草》,筹集资金、应付编务、还要随时应对当局的打压……越忙越累他越能激发工作的热情,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他还主编了《野草丛书》,还与孟昌、庄寿慈等人创办和编辑《文学译报》;还出版了杂文集《感觉的音响》、《时恋集》,翻译了长篇小说《人鼠之间》和长诗《少女和死神》。《野草》的顽强坚韧在他身上生根开花,秦似以春风春雨催生的野草不怕迎着料峭春寒扎根大地。

    秦似对《野草》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在《编后记》中秦似写到:长枪固然是很好的武器,然而当迫近肉搏之时,白刃也可以杀死敌人。更何况有些本来就是投枪。先前的时候,杂文是被讥为“不成东西”的,有为的作家都不屑作。后来有人提倡,并且好好地运用使之成为武器,舆论也为之一变了。但奇怪的是,当在目前民族革命斗争更激烈的时候,却好好地把这武器发扬光大起来。让它冷落,以至于慢慢被锈蚀。“野草”就粗枝大叶的,想在杂文的厄运下打破沉寂的局面,垦辟出一片荒芜的草场,让更健全的战士们进军。1978年秦似在《回忆<野草>》一文中把《野草》的办刊方针概括为:“外表看去带点‘软性,而文章的内容要有几根骨头”。在《野草》办刊的期间,杂志团结了一批老作家、带动了一批年轻作家投身于到了反法西斯和批判投降主义的阵营之中。

    《野草》在桂林,从1940年8月20号创刊1943年月终止,历时三年,从开始的每期印三千册到最多时印三万多册,成为了当时桂林文化城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甚至有不少外地人写信来邮购、索取。而在1943年6月,国民党当局以“節省纸张”为借口,注销了《野草》的登记出版执照,从1943年9月20日即被停刊。1946年10月1日《野草》在香港复刊,引起了港英当局的恐慌,1948年10月,《野草》被香港当局查封,被迫停刊后,又改出《野草新辑》,直至1949年。从创刊到被迫停刊,再到在香港复刊,秦似都与《野草》相依相伴。《野草》办刊历时9年,跨越桂林和香港两个地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桂林时期的《野草》作为抗战文化中的代表性刊物,它真实记录了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暴行,激励人民奋起抗战,保家卫国,成为了国统区最畅销的刊物,影响力巨大。公盾、松鹰在《号角·足音·短笛》中说:“《野草》为抗战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是40年代中国杂文的一面旗帜”。不仅在国内,《野草》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在莫斯科出版的《国际文学》,曾发表专文介绍过桂林时期的《野草》。到了1949年,秦似已经不再是初生牛犊初入社会的青年,《野草》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九年磨砺的秦似已经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平、文学创作独具慧眼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文汇报》副刊主编、《南方日报》的主编。

    三、关注民生,铁肩道义生笔端

    如果说以夏衍、聂绀弩、秦似、宋云彬、孟超五位《野草》编委及主要撰稿人为核心创办的《野草》形成了一个杂文运动,所刊登的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杂文发挥了杂文匕首投枪的作用,那么寓时局风云、战斗锋芒于生动的形象描述、引古论今、谈天说地之中的文章,则是编者作者关注民生铁肩担道义,情感生笔端的力作。从秦似发表的一部分文章来看,也看出他的文字不仅是匕首投枪,字里行间还装着百姓大众。

    《中国杂文秦似集》收录了秦似在940年前后写作的随笔杂文来看,其中有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人民要站起来,首先要摆脱奴才们的影响。消灭对于小恩惠的憧憬,代替以坚决的,彻底的‘人的自觉与自尊。”《这便是憎恶》,短短数十字就抓住了人的本质,自觉与自尊,在过去抑或现在,何尝不是做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透过《祭鬼与招魂》所描述的故乡和桂林城的中元节习俗,读者分明触摸到作者的乡愁:“这两天晚上,靠南门一带的住户大多忙着烧钱,—条平时漆黑的南环路,顿然变得四边发亮,熊熊的火焰,东一堆西一堆升起来。我边走边想啊啊,原来是中元节又已经到了。”“照我们乡下人的沿习,把中元节叫做鬼节。据说一年之中只有这一天,所有的鬼们都得到阎王恩赦,回到本家享受生人的祀祭:因此这一天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中元节是祭祖的节日,看到桂林的中元节里给祖宗烧纸钱的祭拜习俗,触动了一个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让人感觉得到他的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还紧紧维系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遇到危险时是乡亲们使他化险为夷。爱国,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念故乡,令他身在他乡也不忘乡俗,这两者的结合,使秦似成为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作家。

    四、结语

    综上述可见,秦似青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关键是受到桂林抗战文化城爱国主义的熏陶,得到了进步文化精英的引导,同时又是他对事业投入满墙的热情,对人生的目标有着高要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不怕苦累品格的结果。他的这些执着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文化传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6: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