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实施方案 |
范文 | [摘?要]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推进,促进我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深入挖掘和把握古典舞艺术规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张力和审美需求上创新,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创新。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注重过程建设,着力保证教育改革成效。 [关键词]古典舞;课程;动态调整;实施方案 [中圖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34-03[作者简介]麻孜娜(1988—?),女,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许昌?461000) 有学者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越来越浓厚。中国古典舞蹈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武术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受到大众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对舞蹈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1]可以说,古典舞是一门颇具历史文化渊源的舞蹈门类,在舞蹈学专业中,古典舞课程久已设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形成其教育教学的体系和模式,古典舞教育对我国长期以来古典舞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典舞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传统的古典舞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及其背后所存在的教育体系需要根据艺术需要而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一学科教育改革方面的要求,通过教育的改革培养人才,从而深化艺术的革新;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而言,当今世界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网络、新媒体等传播手段被普遍接受,传统的艺术门类与传统的艺术传播手段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当下的古典舞教育课程,亟须通过教育教学,确立明确的社会接受导向,使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传授,更是对艺术发展的长期性、规范性的指导以及对艺术人才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上述两个方面也同样对舞蹈学专业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做出了要求,本文便旨在论述这一问题。 一、守正创新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核心路径 所谓守正,是指充分了解中国古典舞课程的历史源流,掌握古典舞的艺术规律,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有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一门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几代舞蹈人不断探索与研究而逐渐趋于完善的一套具有时代审美精神、科学训练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的训练下,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能力的舞蹈人才,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同属于中国民族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在文化历史、审美特征以及动作训练等方面都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2]不难看出,古典舞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等内容,是中国古典舞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因此在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守正”路径,使中国古典舞教育教学按照其应有的方向改革、完善。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个探讨已久的命题,在古典舞教学中,坚持传统,就意味着保留古典舞的艺术特质和内核,保留古典舞的文化气质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过教育将上述内容传递和传达给学生,通过教育完成艺术的传承。而走向现代,推陈出新,则是通过改进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剔除,不断兼收并蓄现代舞蹈观念和外来舞蹈优势,转化为古典舞教育教学的新的框架体系,不断推进古典舞人才的培养和古典舞艺术的发展。 守正创新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课程体系必须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要求保持课程体系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具有充足的体系张力,能够不断吸收不断完善,围绕中心,不断丰富、扩张、收纳、整理新鲜内容,转化为更加丰富、完善的课程内核。这种动态的课程体系既保留了传统现代舞教学的核心部分,又能够通过不断吸收新鲜内容达到创新效果。其次,课程体系必须具备充足的实践环节。舞蹈理论的创新是舞蹈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但舞蹈教学归根结底要落到舞蹈艺术表演实践,因此课程体系的创新,应当以实践作为重点,如何通过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舞蹈表演才能,是课程体系调整的重中之重,换言之,本文所论述的舞蹈专业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实施方案,其最终的目的也是通过创新性、体系化的课程设置,更好地指导舞蹈表演实践。因此课程体系必须具备充足的实践环节,在强化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于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课程体系必须强化交流理念。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发展的推动、推广作用与日俱增,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必须依靠不断的交流获取发展空间,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空间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往的舞蹈教学往往偏重对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对艺术推广和艺术传播的关注,从这一点而言,交流理念的融入,在守正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当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古典舞艺术在当下社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厘清古典舞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民族文化背景,不断提高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动态水平,注重将创新精神融入教育实践环节,不断增强文化交流理念,培养一批既能掌握古典舞艺术规律,了解古典舞艺术历史,又能够根据时代、社会和审美的需求,不断创新的新型古典舞人才,是中国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理念的培养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重要方向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内涵,来源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华人民的文化根脉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基础。有研究指出,“要认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特性,首先要从中国文化大的系统出发,再着重从寻找它的美学特征入手。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历代舞蹈美的积淀,是对古代乐舞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3]因此,在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从源头上把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质,更好地肩负起发展、传承中国古典舞艺术的责任。 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而言,审美理念的培养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让审美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继而使每一位学生形成审美自觉,无论是对古典舞的研究、鉴赏、表演还是交流,都能够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理念去思考问题,指导实践,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审美导向和审美潮流,更好地推进古典舞艺术的发展。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前文提到,当前的文化环境日趋多样化,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艺术交流对于艺术的传播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過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增进与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团体之间的审美交流,不断通过交流推广中国古典舞艺术,通过交流丰富和发展中国古典舞艺术。第三,是要着力加强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联系,审美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对于古典舞艺术而言,舞台上展现的肢体、情感,都可以纳入到审美的范畴,因此日常训练、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打破基础训练中僵化、枯燥的模式,以美感的塑造指导实践教育。 审美理念融入教育环节,对于中国古典舞艺术长远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艺术的根本就在于美,艺术的核心传播手段则在于审美,将审美融入教育环节,是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尊重,是对古典舞艺术未来长远发展的铺垫,只有培养出一批懂得如何审美、如何鉴赏美、如何表演美的艺术的古典舞人才,才能够让古典舞艺术在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中获得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接受的角度说,当下对艺术的接受,普遍开始向艺术本身聚焦,艺术背后所带的民族烙印、文化烙印以及审美烙印,是广大受众对艺术形式进行选择时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换言之,一种艺术形式想要被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艺术特长,展现自身艺术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其中的美感元素,不断增强在艺术市场的竞争力,这正是审美理念融入古典舞教育教学环节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当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但审美教育同样需要积累、需要氛围、需要持之以恒和常抓不懈,只要各个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共同努力,我国的美育建设定能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创新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主要抓手 理念的创新最终要落到课堂教学实践,对于舞蹈教育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能够使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各项举措落实落地,成为主要抓手和重要着力点。 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首先是教育层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引领一切学科进行教育调整的必要手段,尤其在古典舞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利用现有的先进教育手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运用云班课、雨课堂等现代教育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活力,促进理论课程的效果不断提升,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 基本功训练对于舞蹈专业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在古典舞基本功的训练中,要将“美”的理念贯穿始终,使美的表达成为基本功的一部分,而非“加分项”,用跳跃训练举例,“跳跃训练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跳跃动作是舞蹈动态美与造型美协调统一的整体,对于提高舞蹈技巧水平和艺术感染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在跳跃训练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于艺术感染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跳跃训练学会美的表达方式,而非单纯进行舞蹈技能的累积。 此外,要强化古典舞古典意蕴的传递和传达,前文提到,古典舞来源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民俗风貌,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和抽象,古典舞的韵味,也正来自此,因此,古典舞表演应当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古典舞的教育,也应当充分挖掘这种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古典舞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培养真正能够理解和表达古典舞艺术精髓的表演者和文化传播者。以“身韵”的概念举例,有学者认为,“身韵对我国古典舞在未来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古典舞的基训过程当中,将身韵充分融入后期的课程教育教学当中,能够不断增强古典舞在日常当中的训练,增强古典舞独有的艺术表现特征”。[5]对于身韵的教育研究,其本质便是通过教育突出对古典舞意蕴的传达和表达,使其更具有文化张力。 古典舞的课程体系建设,还要注重考评机制的设定。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考试与考核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评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学的方向和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因此要对古典舞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就必须在考评机制和考核方式上加以创新,上文所提到的课堂模式改革的几点要素,都应当在考核的环节进行体现和突出,使古典舞艺术的发展更具活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古典舞人才。 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是使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各项举措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良好的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都是古典舞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必须逐步实施、以点带面,在改革成果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关注内涵建设,注重过程建设,着力保证教育改革成效。 结?语 纵览全文,古典舞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要深入挖掘和把握古典舞艺术规律,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艺术张力和审美需求上创新,在课堂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创新。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推进,促进我国古典舞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继而推动我国古典舞艺术的长远发展。 注释: [1]张?颖.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18(17):56—57. [2]陈晓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价值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3]郜大琨.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特性[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01):39—42. [4]卢?鹏.试论中国古典舞基训“蹲”对跳跃的辅助作用[J].戏剧之家,2017(01):163. [5]迪力牙尔·尼加提,哈尼克孜·萨德尔.浅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身韵教学的重要性[J].明日风尚,2019(21):111,113.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